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七十年来的中国语言生活

时间:2022-05-12 17:30:04  浏览次数:

zoޛ)j馞O駽?`6޵^6_tM5]#]5=7'''Mw_M}Ӎ5NZ总结和分析也已经开始。郭熙、祝晓宏(2016)介绍了眸子(1997)、陈章太(1989,1990)、郭熙(1998)、李宇明(2010,2012a、2012b、2012c)等所做的工作。李宇明(2016)则就语言生活研究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语言生活研究的9个范畴。这些研究对语言生活研究的理论化、科学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们回顾过去70年语言生活的重要参考。

多年来,笔者一直关注发生在身边的语言生活变化。这些变化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变化很容易看到,而隐性的变化,则更多地体现为背后的语言生活取向。1998年,笔者曾这样描述当时语言生活:

(1)大量超规范现象步入大众传媒;(2)南方一些有影响方言向北“挺进”;(3)外来语直

接进入了汉语交际圈。(郭熙1998)

这里描述的只是当时的一些“新现象”,而不是完整的语言生活。后来尽管我们对上面的描述做了修正,但仍然停留在“现象”上:

(1)新的语言现象大量涌现;(2)大量“超规范”现象步入大众传媒;(3)普通话快速推展,

南方一些有影响的方言向北“挺进”;(4)外来语直接进入汉语交际圈。(郭熙2004)

首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对2005年的中国语言生活进行了综合描述,我们开始既注意观察现象,描述现状,同时也注意到变化的隐性方面:

(1)语言生活朝着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2)新的语言现象大量涌现;(3)民族语言受到国

家的保护,同时也面临着挑战;(4)普通话和方言互动加快,强势方言对弱势方言形成了一定的

冲击;(5)外语学习受到关注。(郭熙2006)

在以往观察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又对进入21世纪以来的语言生活进行了梳理:

今天的语言生活……可以概括为16个字:空前活跃,多姿多彩,热点纷呈,争议不断。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生态呈现新局面;(2)语言生活日趋多元;(3)全民语言意识

不断提升;(4)语言难题时有出现;(5)语言文字保护走进新阶段。(郭熙2018)

以上对语言生活的观察再次证明了语言跟社会、时代关系的密切。罗常培(1989:88)曾指出:“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面影。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后来的不少社会语言学者也认为,应该研究社会和语言之间的关系(陈原1983;郭熙1999),但以往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社会角度来研究语言,从语言角度来考察社会的相对较少。前者是以语言学为中心的“社会语言学”,后者则是以社会学为中心的“语言社会学”。而在我们看来,现在的语言生活研究,应该是二者的结合,真正地去研究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为广义的社会语言学。我们曾将社会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为“(社会+语言)学”(郭熙1999,2004,2013a),现在看来或许可以改为“(社会·语言)学”“(社会一语言)学”,或直接称之为“语言生活学”。

如果说,对某个阶段的语言生活进行现象的描述还是相对简单的话,那么,对70年中国的语言生活进行完整系统的考察则是相当困难的。中国语言生活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纵横交织,错综复杂。考察什么,想说明什么,本身就很值得研究。从我们的出发点看,考察中国70年的语言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去勾勒它的基本面貌,寻找它的主要特征,分析影响它的社会因素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等。因此,研究既要有宏观上的考虑(如纳入大的背景,从大的社会环境里来看),也要有微观的分析和讨论;既要有动态的考察(如从1949到現在的纵向考察),也需要聚焦到某个点上做静态的思考;可以从社会视角来看语言发生的变化,也可以从语言视角来看它对社会的反映和影响;既需要量化统计,也需要质化分析,其中质化分析是目的。当然,还要寻找不同阶段的参照点,包括过去的一些研究。然而,要真正实现上述设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从局部、从某个角度切人,作为开始,或许是一个办法。

推荐访问: 中国 七十年 语言 生活
[七十年来的中国语言生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