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莱布尼茨论理性和信仰的一致性

时间:2022-05-12 13:40:11  浏览次数:

关于理性和信仰的关系的争论自古希腊开始,至今仍在继续。有人主张将理性与信仰进行分离,将二者各自局限在不同的领域之中,如理性只是属于哲学领域,而信仰归属于宗教领域。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理性和信仰具有一致性,只是对二者的重要性有不同的看法。13世纪经院哲学的著名哲学家和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就是持有后一种观点的代表。他将理性引入神学,打破了理性和信仰分离的状态,只是他更加侧重于信仰高于理性。他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探讨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的。从同样的知识论角度出发,研究理性和信仰关系问题的还有约翰·洛克,只是洛克更重视理性对信仰的作用。二者对莱布尼茨探讨理性和信仰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

阿奎那认为,人类通过理智所获得的真理是哲学理论,除此之外,还必须有凭借上帝的启示的学问,也就是神学真理。虽然后一种真理只有少数人可以获得,但对于神学真理的认识却“关系到全人类在上帝那里得到拯救”,所以,当“人用理智来讨论上帝的真理”时,不得不“用上帝的启示来指导”[1](pp.250-260)。在他看来,理性与信仰的划分只是对人有效的,因为上帝是靠理性认识内容的,而对于这部分内容,人类只能靠信仰才能理解。那么对人来说,信仰高于理性,启示高于理解。人除了理性之外,还需要建立在上帝的启示基础上的信仰。阿奎那从认识的角度出发,探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并区分了信仰的真理和理性的真理。

与阿奎那相似,洛克从知识论的角度出发对理性和信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按照清晰明白程度或确定性的程度从高到低将知识分为三个等级:直觉的知识、辩证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认为,不是知识,而只是信仰或意见。洛克指出,为了我们的知识能够扩大,我们的意见能够得到规范,就必须要有理性,因此,理性具有另种功能:机敏和推论。第一种功能是为了能够找出中介观念,第二种功能可以帮助得出结论。因此,洛克认为,理性可以“发现出人心由各观念所演绎出的各种命题或真理的确实性或概然性”;而信仰的作用则在于:“根据说教者的信用,而对任何命题所给予的同意;这里的命题不是由理性演绎出的,而是以特殊的传达方法由上帝来的。这种向人暴露真理的途径,就叫做启示。”[2](p.742)虽然有很多权威将理性和信仰对立起来,但是洛克指出,这种对立并不恰当,“应为我们是用理性来核实我们所当信仰的”。洛克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探讨对莱布尼茨具有直接的影响。

莱布尼茨首先赞成洛克将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他认为,理性和信仰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而之所以会误认为二者相矛盾,是因为混淆了几个概念,包括解释(expliquer)、理解(comprendre)、证明(prouver)和坚持(soutenir)。对于神秘而言,为了相信它,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解释,但却无法理解它,也不可能借助理性对它进行证明,“因为一切先验地或者从纯理性可以证明的东西都是可以理解的”。为了能够有理由(所谓可信性理由)相信神秘,我们需要根据宗教真理证明,面对异议我们只能坚持它,“因为一切可以以可靠而又令人信服的方式被驳倒的东西都必定是千真万确的谬误”[3](pp.37-38)。在莱布尼茨看来,理性和信仰是一致的,不存在矛盾。

莱布尼茨指出,有两种情况可以称之为理性:一种与原因相关,另一种与功能相关。前者不仅包括我们进行判断的原因,还包括真理本身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先天理性(raison a priori)”;而真理方面的理性对应的是事物方面的原因。被称为理性的功能是指“那察觉这种真理的联系的功能,或推理的功能”[4](p.584)。他给理性的定义是:“理性是诸真理之联结,尤其是那些——与信仰相反——由人的精神通过自然途径而不借助信仰的领悟所可能达到的真理之联结(I’enchainement des verites)。”莱布尼茨认为,最高的理性是上帝。“上帝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启示的真理”便是信仰的对象[3](p.34)。他将由上帝按其判断为自然规定的法则,或者依附于这些法则的真理称作实证真理(verites positives),这一种偶然的真理,它的对立者是可以成立的;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种绝对必然的真理,称作永恒真理(verites eternelles),它的对立者只能包含一种矛盾。莱布尼茨对理性和信仰的定义可以看出,二者不存在矛盾的关系,而是一致的。

莱布尼茨认为,上帝跟人类具有的品格(如智慧、善和正义)的区分只在于,上帝拥有无限的完满性,因此,他断定:“哲学之简单的概念、必然的真理和论证有力的结论不可能与启示发生矛盾;如果说几个一般的哲学原则在神学中未被采纳,这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些原则只具有物理的或者道德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所关涉的无非是寻常发生的东西,即它是以可见的表象为基础的,而且,它也可能不发生,倘若上帝认为这更有益的话。”[3](p.37)

延续阿奎那和洛克对理性和信仰关系的探讨,莱布尼茨从知识论(认识论)的角度论证了理性和信仰的一致性。能够完美体现他将理性与信仰整合在一起的例子,就是他将二进制与神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莱布尼茨认为,数具有超越性。他说,上帝是根据重量(weight)、度量(measure)和数量创造了万物,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具有重量或长宽,但是万物一定具有数量。因此,数具有形而上学的超越性[6](p.22)。而当这种超越性与二进制相联系时,就可以解释神学的相关问题。

二进制系统中只有两个符号:“0”表示空位,“1”表示实位,而这两个符号具有数的超越性,可以用来理解莱布尼茨神学思想。莱布尼茨的神学思想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也将整个宇宙看成是由数构成的,而且宇宙是和谐的。对于莱布尼茨来说,所有的创造物是上帝从虚空中创造出来的,而虚空用数字“0”表示,创造者上帝用数字“1”表示。他曾兴奋地表示,创造物的创造过程“显示出由数表现出来的绝妙的方式,事物的本质是在仿效数”[6](p.368)。换句话说就是,从对数字“0”和“1”可以产生所有数字,同样地,从虚无和上帝可以衍生出整个宇宙。

莱布尼茨不仅在1701年的信中明确提到从虚无中创造宇宙的上帝与二进制类似,而且在与布韦(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1732年)的信中,他又将二进制用于解释上帝创世和三位一体的问题。

“0象征着虚空,之后创造出天和地……第一天伊始1就存在了,即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天地,因此第二天伊始有了天地。最后,在第七天伊始万物都存在了。因为所有的一切都被创造出来,都完成了,所以最后一天是最完美的,是安息日。7可以被写成(二进制的——译者注)111,在其中没有0。只有用数字0和1来表达是,我们才能理解第七天的完美性和神圣性。更值得注意的是,7与三位一体的关系。”[7](p.89)

数字“7”之所以,与三位一体相关,是因为当把7写成二进制形式的时候,它可以写作“111”,这时,三个1放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二进制数字,也就像三个位格具有同一本质一样。因为三位一体的神圣性和完美性,二进制数字“111”就同样具有神圣性和完美性,所以,与其对应的十进制数字“7”便意味着完美和神圣。当引入二进制的解释后,更加容易理解三位一体的问题。

波塞尔教授对莱布尼茨探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给予了完美的评价,他认为,莱布尼茨“以哲学的范畴深入信仰空间,从而有可能使哲学与神学的关系颠倒过来。这样的哲学不再是神学的奴婢,而是以信仰进行审判的理性……他将宗教奇迹、基督徒的本性和基督教的拯救说全都纳入了理性的框架”[3](p.1)。

莱布尼茨进行哲学研究始终有一个根本目标,即促成哲学和宗教神学之间的和谐。所以,他认为,必须把作为理性代表的数学引进对神学的研究中,“在神学研究中扮演数学家的角色”[5](p.31)。这样既体现了理性和信仰的一致性,也诠释了哲学与宗教神学的和谐。

[参 考 文 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美]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德]莱布尼茨.神义论[M]. 朱雁冰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 陈修斋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德]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自然哲学著作选[M].祖庆年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Loemker, L.E. (ed.).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hilosophical Papers and Letters (second edition) . Dordrecht: Reidel, 1969.

[7]Aiton, E. J.; Shimo, E. “Gorai Kinz’s study of Leibniz and the I-ching Hexagrams”. Annals of Science, 38 (1981).

(作者系莱顿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推荐访问: 论理 信仰 莱布尼茨 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