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在流行英美影视作品中的“他者”形象

时间:2022-05-11 12:30:03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本文为2014年江苏省科研立项省重点项目“外国影视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曲解问题和解决策略”(项目编号:201410332025Z)研究成果。

摘要:近年来,英美影视作品以其丰富的选材和极具吸引力的剧情在国际市场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为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出现在这些影视作品中。本文通过归纳出现在《绝望的主妇》等流行英美影视作品中典型的中国元素,分析中国在西方价值观影响下中的“他者”形象。

关键词:流行英美影视作品;中国元素;“他者”;中国形象

Abstract:In recent years,English films and television dramas account for an increasing shar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or their rich subjects and appealing plots.With the rise of Chinese economy,more and more Chinese elements appear in the above-mentioned works to meet multiple demands.After an analysis of some popular English movies and television dramas like Desperate Housewives,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sum up the typical Chinese elements included in them and the “otherness” image of the Chinese under Western values.

Key words:popular English films and videos;Chinese elements;otherness;Chinese national image

一、引言

影视剧作为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影视剧借助背景环境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道具的使用,传达并影响着受众对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感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象征着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英美影视作品,无疑看中了中国市场这块香饽饽。不过,作为一种商业策略,流行英美影视作品不免大量掺杂着定型化的“西方臆想的中国元素”,塑造了西方价值观影响下“他者化”的中国形象[1]。

通过查阅知网发现:到2015年7月初,仅知网便有关于该主题的文献近150篇,这有力表明了社会对此问题的关注。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虽不乏学者对此类课题开展研究,但取材大多老旧且缺乏细节引证。基于此,本文考查了2010年以后出品的英美影视作品,以研究新时代下中国在流行英美影视作品中的“他者”(otherness)形象。

“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的术语,与“自我”相对。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其进行主宰、调侃、贬低,甚至抹黑。所以,“他者”的概念实际上隐含着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这种自我中心主义有着严重的缺陷与弊端,它往往因自以为是而体现出西方国家对外界形象的误解和扭曲,从而给“他者”贴上封建、愚昧、落后等定型化标签。英美影视作品正是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将其臆想的“他者化”中国形象传播至全球范围,对中国的国家形象的塑造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他者化” 中国形象的典型表现

(一)负面的华人形象

华裔面孔一直是英美国影视作品中常见的符号,他们的形象似乎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2]:常常以偷渡者的身份出现,且从事奴仆、扒手、走私贩、洗衣工、服务员、厨子、特殊服务等社会底层职业。他们大多是家境贫寒,命运坎坷且挣扎着想要摆脱现状的小人物。身上所带有的人性阴暗面被无限夸张放大,遭人耻笑、戏谑、唾弃。作为多数西方人接触中国的首要途径,曲解性的英美影视作品使得中国人被贴上一系列夸张、丑陋、虚假的“他者化”标签。

美国广播公司2004年到2012年间播放的《绝望的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共八季180集。该剧描绘的是美国小镇美景镇(Fairview)紫藤巷(Wisteria Lane)的四位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的婚后生活。它曾接替《老友记》(Friends)和《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成为美国最热的都市喜剧,曾是全球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创下辉煌的战绩:多次夺得美国单周收视排行榜冠军,六次获得“黄金时段艾美奖”(Primetime Emmy Award),两次获得“金球奖”(Golden Globe Award),两次获得“美国银幕演员协会奖”(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奖项,在包括中国大陆在内全球超过130个国家及地区热播。

虽然《绝望的主妇》大受热捧,但其剧中对中国误解与歧视的片段比比皆是。主妇之一Gabrielle是一个家庭条件优渥的墨西哥女性,她对中国的贬低言论不只一句两句,比如有一次就说“中国人会偷拿宴会上的小面包”。然而,讽刺中国人爱贪小便宜还只是冰山一角,Gabrielle家先后雇佣的两位女佣,都是中国人,而该剧也正是以这两位中国女佣为媒介,利用Gabrielle的言行,影射了西方人臆想中的中国人形象。

首先,Gabrielle家的第一位女佣姚琳(Yao Ling),长着外国人眼中典型的中国女人相貌——大脸小眼,细眼鼻塌,穿着保守朴素。男主人Carlos入狱雇主家因财产冻结遭遇经济危机时,姚琳唯一担心的是主人付不起自己的薪水。Gabrielle开给她一张能付清三周薪水的支票时,姚琳还不放心,要求打给银行核实支票是否有效(第一季第十集)。后来Gabrielle和姚琳发生口角,姚琳被炒,而Gabrielle因为更严重的经济问题沦落到当化妆品导购员,正巧此时姚琳光顾。Gabrielle真诚为上次的不愉快道歉,姚琳不但不接受,反而落井下石,对Gabrielle颐指气使,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第一季第十四集)。在姚琳身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宽容已然荡然无存,贴上的则是势利、冷漠、唯利是图、落井下石的丑陋标签。

如果仅凭一个人物形象还不足以完全说明问题的话,那他们家的第二位中国女佣,一个极度崇拜美国的无知中国女子小梅(Xiao Mei),可以说是把西方人价值观念里中国人奴性下贱的缺点表现地淋漓尽致,其言行举止较姚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小梅是从中国被非法卖到美国的奴隶,后被FBI救出。窝藏小梅的Maxine对小梅恶语相向,用中文恶狠狠地警告小梅“闭起你的臭嘴!死女人”,小梅则被吓得惊恐万状(第二季第十四集)。在被遣送她回中国之前,神父安排小梅住在Carlos家。Gabrielle看中小梅能干,留下小梅做保姆后,小梅的奴性和低贱逐渐开始展露无遗。在梳妆台前给Gabrielle梳头时,小梅看上了Gabrielle的一只镯子。Gabrielle说这个不值钱就送给了她并戴在她手上,只见小梅居然“噗通”一声跪在地上,用汉语感激涕零地说:“谢谢……你对我实在是太好了!”这简直就是中国旧社会底层劳苦人民形象的翻版,穷得叮当响,一辈子没见过好东西,境界狭窄到蝇头小利就冲昏了头脑。国土安全局要驱逐小梅出境,Gabrielle为了让小梅留在美国继续做她的佣人,使小梅的形象工具化,让她成为生孩子的机器,代孕Gabrielle和Carlos的孩子(第二季第二十一集)。小梅为守住处女身份断然拒绝,Gabrielle却一脸惊讶与鄙夷地劝她说那是50年代的想法了(第二季第二十一集)。更过分的是自怀孕起,小梅自恃怀着他们的孩子,变得仗势欺人,忘恩负义,不仅开始好吃懒做,还提出各种过分的要求刁难Gabrielle,甚至勾引男主人Carlos(第二季第二十二集、二十三集、二十四集,第三季第一集、第二集)。没成想因医院误植他人胚胎,小梅最终落得个生下个黑人孩子被踢出家门的下场(第三季第二集)。

《绝望的主妇》中两位女佣的角色,都是中国人,经历相似,且性格上同样是斤斤计较,仗势欺人,这种歧视绝不是巧合。美国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自我膨胀,相比之下中国海外华人、华侨形象被明显丑化,这遭到广大中国观众的反对。由于该剧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热播,更是将对中国华人、华侨的偏见广为传播,对中国形象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其他一些对华人的刻板影响还包括妖魔化华人形象——英美影视作品中的男性武打角色,几乎全是“黑帮打手”,而女性则多为杀手,犯罪团伙头头。比较典型的有《绿箭侠》(Arrow)、《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里的“三合会”(Triad),《神探夏洛克》(Sherlock)中的“黑莲帮”(the Black Lotus),《老爷车》(Gran Torino)中的苗族黑帮等。此外,《老爸和老爸》(Dads)中,中国人的形象也遭到了恶意抹黑。Crawford告诉自己的儿子,他从来不相信中国人,“因为上海是作为动词使用的。”(美国俚语中“shanghai”作为动词的意思是“诱拐或者以卑劣手段强迫某人干苦力”。)这段台词播出后立即招来华裔的抗议。最后该剧出品方福克斯司(Fox)董事长凯文·雷利(Kevin Reilly)不得不公开致歉[3]。该剧中,Crawford还将亚裔称为“东方佬”(orientals)。其实,《老爷车》里也有类似片段,中国人被称为“中国佬”(Chink)。而且,剧中的主角苗族姐弟——弟弟陶(Tao)因总干家务,被嘲笑“不算男人”、“娘娘腔”;而姐姐苏(Su)的身体更是任由黑帮蹂躏,糟蹋。结合《绝望的主妇》里小梅的形象,不难推断出在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女性多是任由西方人玩乐的工具。

(二)保守老旧的中国形象

在以“他者”的角度审视中国方面,《绝望的主妇》可以说是屡屡犯禁,不仅对两个中国女佣进行过分、夸张的塑造,更是把势力范围向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层面渗透。

Gabrielle为了说服Carlos留下小梅,把中国描述成一个高度集权的专制国家,政治上独裁且人权得不到保障。她告诉Carlos中国把反政府的人都抓起来,小梅应留在美国“感受一下西方文明,享受美国自由的文化”(第二季第十四集)。虽说中国尚未达到美国的民主程度,但“把反政府的人都抓起来”这种说法显然有恶意夸张之嫌,似乎美国才是人间乐土,美国的民主和自由才是幸福的源泉。小梅怀孕后,Gabrielle威胁说等她生下孩子就把她塞进第一趟回国的飞机,让她像奴隶一样在稻谷地里干活到死(第三季第一集)。按常理来说,不难推测出Gabrielle口中的小梅应该来自中国某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后来得知竟是——上海!诚如顾晓乐[4]所言,影视剧中在强化观众心中偏见的同时,又在不断制造偏见。

电视剧其实反映了美国社会对中国“他者化”认识的一种,即主观地认为中国是个集权国家,是个民主和自由还很落后的地方,属于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片中借Carlos的口说出来,也是有代表性地证明了整个美国中产阶级对中国的看法,而美剧中一贯流露出的优越论和地域歧视[5]正是这个问题的“幕后黑手”。

这不是这部剧的无心之过,早期形成的对中国发展状况的刻板印象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新元素被选择性忽视、对中国的定型化认识仍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事实从影视作品中的取景就可窥见一斑。放着多元化的选择不顾,偏偏热衷于塑造人烟稀少的山林,几十年前缺乏现代色彩的香港、抑或是阴森恐怖、黑帮横行、妓女遍地、瘾君子猖獗的唐人街[6]。不旦选择的地点十分局限,呈现的画面还大多贫瘠,落后,不是太古老就是太惨,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外,剧中出现的中国元素都过于传统、单一,最常见的就是人人都练就一身好功夫,这没有很全面地展示中国的发展现状。直到西方人中的一部分开始来到中国,才发现在中国,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赤手空拳地把对方打倒,而且少林寺的和尚们也不是每天都在空中“飞来飞去”的,这其实是制造商在利用中国悠久的历史人文迎合西方市场需要,满足猎奇式的眼球效应和对中国神秘感的精神需求。

美剧《绿箭侠》中,原本富得流油花花公子奥利弗·奎恩(Oliver Queen),因遭遇游船事故而流落到中国北部一个叫做“炼狱”(Lian Yu)的荒岛。在岛上,他拜一位中国军人为师,这位师傅传授给奥利弗一身中国功夫,尤其是箭无虚发的箭术,还教他制作包治百病的“纯天然无添加野生中草药”,甚至还承担起了推广普通话的重任[7]。后来奥利弗被中国货船解救,来到中国香港。剧中设定的时间应为2012年,画面却昏黄朦胧,呈现出一个幽暗、混乱如七八十年代时的香港。在那里,美国军队为所欲为,制造大规模瘟疫,香港百姓民不聊生,却偏偏不见中国军队的影子……此外,奥利弗身兼拯救城市的重任,他所制服的魔头恶霸,乃至利用超能力危害百姓的“转化人”(meta-human)都会被囚禁于“炼狱”。这座中国版图内的荒岛俨然被美国的“正义使者”看作由他们自由支配,囚禁黑暗力量的天然监狱。

再看《神盾局特工》(Agents of S.H.I.E.L.D.)中,一位女特工执行任务失败神秘失踪多年,被解救回国后坦白自己其实在一个铜矿下面的牢房里度过了四年,成为受人驱使的杀人机器。那位调查员说道:“有消息说你被带去了山西省”! 中国黑煤窑的“威名”震慑海内外,神盾局女汉子一次次出生入死,竟然在山西黑矿厂给撂倒了。国人看了尚且哭笑不得,西方人恐怕就要觉得我们中国“神秘莫测”了。

(三)中日元素的混淆

英剧《神探夏洛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部电视剧讲述在繁华热闹的伦敦大都市中,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和他的朋友华生(Watson)的一系列不同寻常的破案经历。该剧刷新了英国自2010年以来的收视记录,并在200多个国家及地区播放。

第一季第二集中,集中出现了大量中国元素,包括茶道、苏州码子、旗袍、杂技、花旦等。剧中充斥的大量中国元素固然值得欣喜,但因缺乏考究,中日元素的混淆成为该剧美中不足之处。为了办案,夏洛克和华生来到了唐人街一家经营古玩生意的店,可店里却摆满了招财猫,并且老板娘还想要卖招财猫给他们,而招财猫是起源于日本的一种常见的猫型偶像摆设,并非中国古董。除此之外,凶杀案的破案关键点——一批被拍卖的中国文物中,有件成交价为50万英镑的中国画。但该画其实为日本画,描写的是日本平安时期(Heian Period)的小说《源氏物语》(The Tale of Genji)的第五十一回“浮舟”(Ukifune)中的画面。

(四)“中国制造”成为廉价劣质产品代名词

英美影视作品中“Made In China”频频出现,以其质量堪忧且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形象屡遭质疑与调侃。《蝙蝠侠:黑暗骑士》(Batman:The Dark Knight)系列电影中哈维(Harvey Dent)看到手枪为“中国制造”后,冷笑着说:“我建议你买美国货”,果然“中国制造”的手枪连扣几次扳机都没有打响。《健男抢钱团》(Pain & Gain)中三个人组成的犯罪团伙买了“中国制造”的电锯,仅用了两秒钟就坏了。他们去商店退货时店员还淡定地辩护说“至少也用了20多秒”,被气坏了的他们骂“国货”为“pieces of China fucking crap”。电影《127小时》(127 Hours)中中国制造的匕首没用几次就钝了,男主欲砍断被卡住的手臂,却被连根汗毛都切不断的中国匕首为难,绝望的他郑重其事地对着手中的DV说“Listen! Don"t buy the cheap made-in-china multitool”。《大地惊雷》(True Grit)中也有相似桥段:独眼警长Rooster曾调侃道“That Chinaman is running them cheap shells on me.”且不说他抱怨中国人卖便宜货给他,单是“Chinaman”[8]这一称呼就充满了鄙夷。

三、结语

统计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在西方影视剧作品中的形象多被“他者化”,往往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态,不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现如今,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也有一小部分英美影视作品较为正面的眼光审视中国,影片中的新视角有如春风扑面,清新畅快,惊喜连连:2014年上映的《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Transformer 4:Last Stand)中,香港繁华的城市景观如闹市、中环、维多利亚港、青马大桥使人眼前一亮。影片《2012》(2012)更是聚焦于我国的人文关怀,科技进步,把中国的形象上升到“救世主”层面。片中,美国政府拒绝平民进入方舟时,是中国政府坚持人人平等并做第一批支持打开船闸的国家;男主角一行人迷失山区走投无路时,是藏族百姓救人水火;此外“中国制造”也不再低人一等,转而化身为团结和高效的代名词。重中之重的是,片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突破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形象更多地以群体形象出现,比起个体形象,更能代表中国人的主流形象,更贴近中国实际。影片以群体形象,强有力地把中国人的智慧与能力传播到全世界,摆脱了以往落后呆板的误区[9]。

当下,越来越多的英美影视作品视“中国元素”为打入中国市场的敲门砖,中国元素正在被消费。但剧中构建的“他者化”的中国形象却始终摆脱不了剧情需要的束缚和商业化利益的驱使,而且逐步“由表及里”地深入到政治和经济领域。这归根到底还是在为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服务,它体现的是西方优越论价值体系影响下西方人自我膨胀的价值观。虽说《2012》这样作品的出炉固然值得欣喜,但影片数量少、元素戏份少的问题仍然不容回避。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中国“真面目”的认识就这样被颠来倒去,视角或远或近,形象忽高忽低[10]。作为中方,我们应对法国形象学家巴柔(D.H.Pageaux)的话提高敏感度:“看似个人创作产物的‘他者’形象实际上是创作者所处社会的产物,反映的也是当时社会整体的看法和观念,是群体想象的结晶”。因此,中国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偶然,而是长期社会历史的产物。透过西方人臆想的中国形象,中国应对其对外形象有宏观的认识,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对西方来说,应承认剧中出现的中国元素从来不是为了宣传中国文化,而是为了宣扬美国优越论从而进行文化殖民,抑或是为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借中国元素为跳板,草率地创造虚假的形象取悦西方受众。在以后的创作中,西方应进一步接受文化的多元性,做到以客观的视角,开放的思路,多样的取材,积极融入契合时代的新元素。

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在担任驻英大使期间曾写道:“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因此,为中国“正名”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然而也正如她所说“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作为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大国,中国真诚希望以英美影视作品为桥梁,传达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使国外观众更真切地感受中国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文献】

[1]胡秀春.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他者化”呈现方式[J].电影文学,2013(16):19

[2]周明豫.浅析美剧《绝望的主妇》中的中国人形象[J].今传媒,2013(09):77

[3]海绵:美国影视剧就喜欢吐槽中国?.中国新闻周刊,http://culture.inewsweek.cn/20131212/detail-76661.html

[4]顾晓乐.东方主义视角下的他者镜像——解读当代美国影视作品中的华人形象[J].文艺评论,2013(09):50

[5]杰森.美剧《绝望的主妇》为何一再陷入口无遮拦的怪圈,国际先驱导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12/content_6867925.htm

[6]刘柯兰.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1):36

[7]于穆铭.绿箭侠.用中国元素拼贴的美剧,每日新报,2012-10-10,http://roll.sohu.com/20131119/n390377302.shtml

[8]“Chinaman”这个词的用法要追溯到150多年前,第一批华人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淘金,希望能够一夜致富。但事与愿违,只能住在简陋的房屋内,他们被当地白人称作“Chinaman”,饱受歧视、排斥和压迫。在英文中“Chinaman”和“Nigger”(意:黑鬼)的用法是相同的,都表示蔑视,带有种族歧视。

[9]夏文津.由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改变引发的后续思考[J].新闻知识,2011(06):65

[10]刘柯兰.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1):38

作者简介:

1.赵清悦(1995-),女,籍贯江苏连云港,苏州科技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2.张承祖(1980-),男,硕士,籍贯江苏泰兴,苏州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3.张顺生(1963-),男,硕士,籍贯江苏泗阳,上海理工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

推荐访问: 中国 影视作品 英美 形象 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