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第六届全国因明学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2-05-08 19:40:12  浏览次数:

由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主办、洛阳师范学院和宜阳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因明学研讨会于2010年4月24至25日在河南洛阳和宜阳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河南、浙江、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报告60余篇。

本次研讨会以主题报告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交流,沈剑英、郑伟宏、Guhe、祁顺来等作了主题发言,刘培育和姚南强作了大会的总结发言。会议以“因明和佛教义理、因明中的量论研究、当代因明研究新视野”为主题,同时也包括其他领域的探讨,涉及范围较广,研究层次较深,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因明研究的新领域。

一、汉传因明义理研究方面

本次会议交流的汉传因明研究成果依然很多,而且不再是对因明推理的笼统分析,而是对因明基本义理、范畴、概念的专题论述。有多篇论文对喻支、宗支、因三相、除宗有法、空词项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

沈剑英集中阐释了因明三支推理的公理和规则。剧宗林认为同品、异品中不可能不除宗有法,法称引入“同品、异品”只是为了便于与新因明接轨,以利于继承、研究、评释、改造和进一步发展。

立仁法师详细论述了对喻支以及因三相的认识。宗峰法师站在佛教的角度,在前人基础上解读了“极成”和“差别性故”。石文甲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十一种不可得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归纳和对比了它们的逻辑形式。张颖分析了古、新因明中“喻”的具体异同点,认为喻支的发展是一个逐步过渡演化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新因明的传承关系。苏友涛通过对“喻”在古、新因明中作用的分析,说明了论式由或然推理向必然推理的趋势。

淮芳介绍了五支论式的表现形式,并用现代逻辑对其表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江婷通过对“不成”和“犹豫”的分别解释,在重点讨论“犹豫”对象的基础上,分析了“犹豫不成”。另外还有学者探讨了佛教逻辑中的“空词项”等问题。王旭的《正理思维逻辑之我见》诠释了正理派的十六句义。Guhe介绍了新正理对于推理的追加条件的一种特别定义,对一个无法必然推出的问题增加了内涵,缩小其外延,使其能必然地推出。

二、藏传因明研究方面

桑德分析了藏传因明的主要特点,以及在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达哇才仁在《因明学西藏本土化的推动者》一文中介绍了恰巴·曲吉森格在藏传因明创立中的作用。丹增强曲翻译了普觉巴·强巴著的《理路幻钥·因理学》。张晓芒和莫日根巴图阐述了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时间、方式、原因和背景,分析了佛教对蒙古族思维方式的影响。王玉红通过蒙语的两个经典实例,阐释了蒙古因明学者阿旺丹德尔的“否定推论”。

三、因明知识论研究方面

因明本来是逻辑学、知识论和论辩学的三合体,知识论在藏传因明中被称为“量论”,也称之为“心理论”,是因明与内明的结合点。顺真翻译了武邑尚邦的《佛教量论因明学之本怀及其历史形成》,认为佛教逻辑并非一纯粹形式化的逻辑体系,也不是纯粹知识论的逻辑体系,陈那创立新因明的根本在于为一切众生提供解脱道的普遍法门。韩廷杰阐释了《西藏佛教认知理论》中的七种量论。阿旺旦增在《试探因明知识论的佛教哲学思想》中指出唯识论是其主要取向。阮蕾《论藏四部中比量概念及其应用情况》考察比较了经部、毗昙部、中观、瑜伽四部对比量的界定。

姚南强介绍了慧沼的《二量章》的因明量论,对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汉传因明的知识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这些译解也拓展了我们对因明知识论的理解。刚晓法师介绍了韩镜清的《<抉择能量论>题解》,呈现出了韩老译本的原貌,为当今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林镇国介绍了慧远《大乘义章-三量章》的英译与研究。另外,陈龙还译出了木村俊彦的《<释量论·成量品>研究》。

四、因明史及相关研究

刘延寿通过对以往重要事件的回忆,再现了诸多因明专家、学者为抢救因明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董志铁论述了日本大西祝《论理学》中的因明思想。章长炳谈及了因明的革新、普及和继承,指出了因明被社会冷落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因明革新的几点建议。吴仪介绍了印度因明的起源,以及国内外对因明研究成果的译介情况。李永铭论述了因明未能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原因,一是中国文化传统重伦理轻逻辑;二是佛教没有深入普及大众;三是中印文化的差异。沈海波认为因明的兴衰与宗教走大众化道路没有必然联系,因明的弘扬主要是学者们的任务,在国内,因明缺乏其成长的良好土壤。张晓翔省思了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认为汉传因明的兴衰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传统的思维方式,学者的主观因素,弘传对象,因明自身的局限性等密切相关,要保持汉传因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注重因明功用性的发挥。贺晨佼以古印度经典为考察对象,梳理了陈那以前五支作法思想从萌芽到发展,再到确立和衰退的演变过程。

五、因明与佛教义理

祁顺来的《佛家逻辑与佛教修持》和德祺法师的《因明与佛教道次第》两文阐释了因明在佛教修持中的作用,反映了教内外对因明作用的认识。师彬还通过佛教因果关系对禅宗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推理探究。另外还有学者对身、口、意三业的逻辑关系,十二因缘中的因明思想,以及因明论式在《圆觉经》、《楞严经》中的运用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拓展了因明研究的领域。

六、因明与当代社会

郑伟宏在《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一文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界的状况,提出了因明的批判性研究,开展理论争鸣,重视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张纪阐释了对因明的认识,以及因明精神给当代社会发展带来的有益之处。杨武金探讨了虞愚先生用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比较研究墨辩的方法,并指出虞老认为它们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解释,但它们之间也具有特殊性。另外,郭宇宽还谈及了活化汉传因明的三点建议。

七、因明与方法论方面

王克喜论述了语言分析在佛教逻辑产生中的作用,认为语言研究不仅刺激了佛教逻辑的诞生,而且作为佛教逻辑的重要研究内容,一直受到佛教逻辑的重视。林崇安、王厚华在分析传统因明论式的基础上,将中文辩经的问答规则略加修订,使其更加精炼、科学,并通过实例说明了中文因明论式的推理运用和论证。吴新民在简要分析因明与因明流传的基础上,论述了汉传因明论辩逻辑因素及其作用与意义。黄春燕讨论了《遮罗迦本集·论义道轨》与《方便心论》论辩原则的异同,王晓兰比较了“语失”在《遮罗迦本集》与《方便心论》中的异同。张栋豪《从中国逻辑史方法论看因明》研究,拓展了因明研究方法论的新视野。

另外,任晓明还介绍了形式逻辑史学家Bochenski(波亨斯基)对印度逻辑的理解,认为印度逻辑是一种内涵逻辑,并概括了印度逻辑的总体特点。董英东试图用一种因果陈述句逻辑来解释因明三支论式。

本次会议的参会者既有老一辈的因明学家,也有一大批年轻学者,既有汉地学者,也有藏地和蒙古的学者,以内地学人为主,亦有港、台和海外学者,既有俗家研究者,也有僧、尼出家人,以高校和科研人员为主体,也有民间研究爱好者,呈现出因明研究的蓬勃生机。交流的论文涉及面较广,研究层次较深,而且还拓展了因明研究的领域。

推荐访问: 因明 第六届 研讨会 综述 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