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意识形态的转型

时间:2022-05-05 18:20:04  浏览次数:

《亮剑》是一部近年来创造收视奇迹,引起较大反响的电视剧。它同时是一部具有“突破”性质的电视剧,李云龙的形象颠覆了红色英雄偶像身上具有的“高、大、上”传统性格特质,一个草莽痞气、满口脏话却具有坚定革命信念和“铁血亮剑”精神的另类英雄走进人民的视野且广泛受到赞扬。审美的多元化反映出新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嬗变。以《亮剑》为例,分析了新旧时期不同红色英雄偶像的异同点,研究了新时期社会意识转型的原因以及新时期社会意识的特点,最后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提出看法。

红色英雄偶像意识形态多元化

但凡一提到“偶像剧”,人们往往把它与“青春”两个字紧密联系在一起,似乎他们是相伴而生的。原因在于近年来传入内地的韩日、港台“偶像剧”都以年轻、活动、青春、动感、热情奔放的泛年轻人为电视剧的观看对象。在当下充斥着青春偶像剧的荧屏中,一个以军事题材为主,以塑造另类红色英雄偶像为主旋律的电视剧——《亮剑》犹如晴天霹雳,横空出世迅速掀起了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收视热潮。根据中央电视台索福瑞最新收视率调查,《亮剑》播出后第一周的收视率平均为11.42%,最高时的收视率达到了13.7%,轻松打破了电视剧最高收视纪录。

一、新红色英雄偶像-李云龙

《亮剑》成功将一个有血性的红色英雄偶像活生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他有胆识、刚勇不屈,在伏击了日军派遣到山西的一百多名鬼子精英组成的华北军事观摩团后,敢和旅团长一对一拼刺刀。他单枪匹马赴晋绥军三五八团团长楚云飞设下的“鸿门宴”。他桀骜不驯、敢作敢为,“反扫荡”突围中遇到与其力量对比悬殊的坂田联队,李云龙没有退缩,相反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正面迎击敌人,图出重围。他刚强、扬厉、坚定、大胆、耿直却不失柔情的一面,新婚之夜自己的老婆被鬼子的山本特工队抓走,毅然决定集结部队,攻打县城,后来秀芹牺牲了,李云龙却一下瘫在地上。他们攻打县城无意中使得晋西北的各方抗战力量连成一片,为我军诚实攻坚方面提供了经验。当时的386旅团长陈赓是这么“批评”他的:作为男人,你有胆识,是条汉子;但是你作为军人,违抗军令这就是严重的错误。为了救出自己的老婆,不计后果,带着自己的不对攻打县城,他是一个铮铮铁骨且侠骨柔情的汉子。

同时,他油嘴滑舌,歪理连篇,用“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相结合”的轮调劝政委赵刚喝酒;他整天喝酒、满嘴脏话,说话的时候“老子、他娘的”等言辞不绝于耳;他经常违抗上级的命令,正如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对他的评价:“他立的战功和犯的错误几乎一样多”;他幽默而不顾粗俗、机智而又狡黠、仗义背后又具有“黑心商人的精明”,在帮助晋绥军三五八团评定叛乱后,将一个加强营叛军的武器收到自己囊中,对前来阻止的赵刚进行劝导:“想当年,收麦时节我们到地主家打短工,工钱是一天已结算,概不拖欠,今天我就是给楚云飞打短工了,他给我点跑腿钱理所当然”。正是这样一个有人格缺陷的另类英雄征服了包括独立团士兵在内的无数人,连与李云龙生活环境和文化教养天差地别的独立团政委赵刚身上也平添了几分草莽的味道。

英雄一直都是我国影视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中一个不能缺少的形象,“在英雄身上集中了人类的勇气、无私、智慧、博爱和力量等等优秀的品质,体现了人类的进步精神和本质力量。这些人的思想境界和辉煌业绩令人高山仰止”。

二、新、旧红色英雄形象的异同点

然而在不同的阶段,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却不尽相同。红色英雄形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所倡导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反映出不同阶段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人们渴望具有超越自身生存环境的能力,渴望英雄来对抗黑暗邪恶、保卫和平安宁,他是我们钦慕的对象和理想的寄托,给予我们心灵的一种抚慰和支撑。红色英雄偶像作为特定的时代阶段,他们身上都能看出以下特点:

他们身上具有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李大钊指出:“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英雄正是这样的红色英雄,他们在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面前毫无惧色,奋勇杀敌。他们身上有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怀。革命烈士秋瑾曾赋诗:“爆裂同行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英雄正是这种“男儿爱国已忘身”的战斗英雄,“壮士一去不复返,鲜血染红最美的花,洒在我的胸膛上”,正是怀着对祖国山河的热恋、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英雄们才不惜自己生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展开殊死较量。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独立,他们不惜马革裹尸,有一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勇气概。他们身上具有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民族英雄文天祥曾赋诗:“壮士千里志,征夫万里程”。这句诗是说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征战千里。中国革命英雄驰骋疆场,如果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必胜的信心绝对不会赢得场场战争的胜利。中国革命英雄进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赶走日本侵略者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为了建立一个自由、民族、富强的新中国,毅然奔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场。正是有了一个坚定的革命信念,这支部队才有了不竭的动力,最终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

建国初期,大批的红色英雄形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红旗谱》中的朱老忠……这类作品中“高大全”式的英雄起初确实给人们精神上的动力,鼓舞和激励着那个特定年代的人们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多元化思想慢慢渗入人们的思想,人们对英雄的认识有了不同的认识和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些“红色另类英雄偶像”与先前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有着不一样的特点。

首先,从“脸谱英雄”到“诙谐英雄”的转变,建国初期的红色英雄形象身上多多少少带了“脸谱”的味道。他们不苟言笑,一脸英气,言语往往带着激励和鼓动的语气,并且有一种说教的意味。这些英雄像工厂流水作业线的产品一样顺其而然出现在那个特定时代的人民群众的视野中。而《亮剑》中的李云龙却摆脱了老一辈革命前辈的“君子”形象,他整天歪戴军帽,嘻嘻哈哈,喜欢饮酒,满口脏话。其次,英雄性格从单一化走向性格多样化。建国以来,军事影视作品中的红色英雄一直肩负着繁重的对当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使命。红色英雄形象往往程序化、单一化。然而,《亮剑》中草莽英雄李云龙,性格粗鲁、固执,有时候有点刚愎自用。他不仅身为独立团团长,是战场上的英雄,生活中的硬汉,还是情场上的勇士。他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却一意孤行不按常理出牌,常常逆向思维行事。最后,从“神授英雄”到“民间英雄”的转变。建国初期,为了突出表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净化人们心灵,作者创作的红色英雄形象往往被力图拔高,他们身上的特点渗透了革命阶级的本位意识,呈现出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精神面貌。这种被放大后、拔高后的英雄形象往往脱离了生活本身。英雄是人,他们有生、老、病、死,他们有喜、怒、哀、乐,他们有爱、恨、情、愁。《亮剑》中的李云龙在很多次战役中都表现出英雄应有的勇气和正气,同时在他身上也能看到平民化的个人特征:匪气、霸气、奸商气,有仇必报。《亮剑》中很多情节都这样一个英雄塑造的和我们身边的同事、同学、朋友、亲人类似。比如,舍命救过自己的警卫员魏大勇在一次执行送信命令的时候中了土匪的埋伏牺牲。而这支土匪已经被八路军新二团收编,但是李云龙得知此事后怒火中烧,结合部队攻打黑云寨,甚至把前来劝阻的新二团团长孔捷缴械并关了禁闭。最终他血洗黑云寨,亲手剁下二当家的脑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英雄如常人一样拥有义气和冲动,如常人一样的复仇心理。

三、社会意识形态转型的原因及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

“意识形态”一词的涵义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很多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方式。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自己的逻辑和严格性的表象(意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既定的社会历史中历史地存在并起作用。”马克思主义在阐述意识形态中提到: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所构成,并成为一定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列宁、毛泽东等人主要讨论革命政党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这种先辈们认可的意识形态指导我国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形形色色对“意识形态”一词的认识中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涵义:意识形态就是一系列相对来说稳定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与理解,这种观念从理论和实践中影响或者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然而,意识形态和单一化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意识形态是一系列的价值判断,但是单一的价值判断的组合又不能完全构成意识形态。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意识形态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但是随着历史延伸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意识形态又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一点,从建国以来人们对红色英雄形象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体现出来。

从意识形态的功能上看,第一,从一定程度上使当政者统治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合法化,它做为当政者统治民众的一种理论依据和心理支撑。第二,具有围护当政者政治统治和社会持续的特殊功能。第三,具有政治说教和凝结民众的作用。它是的当政者所鼓吹的共同目标更加具有诱惑作用,使得民众更愿意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来实现这个共同目标。第四,具有批判和自我批判功能。社会意识具有稳定性,但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逐渐发生变化。而新的社会意识的出现往往是对旧社会意识的批判中出现的。新的红色英雄形象走进民众视野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更加鲜活,人物性格更加饱满,反衬出建国初期那些旧红色英雄形象呆板而脱离了现实生活。而对政党而言,“意识形态把政党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存在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前提,从逻辑上说,先有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有政党”。任何一个政党从成立之初就有自己的一套相对完整、稳定的思想体系。通过这套思想体系,政党发动民众进行社会实践以达到自己主张的政治期望。红色影视作品以其特定的背景题材就注定成为我党推行其政治主张,表达其认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而红色英雄更是我党说教民众和凝结民众进行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一种精神力量。

为什么红色英雄形象伴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嬗变?找寻这个原因就要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所主导的不同政治主张及任务出发。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的执政党,而建国初期,国际形势对新中国不利,冷战思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进行了政治围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生政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作为政党政治思想反映的红色影视作品中的红色英雄起到了凝结民众的作用,为了保卫革命胜利的果实,民众必须团结起来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历史的体验慢慢地已被纳入到一种固定的意识形态之下。红色英雄形象被逐渐拔高,他们在敌人面前凛然不屈,视死如归;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绝不低头认输。我们在这些作品中,感受不到那段历史的真实性,仅仅是透过历史对共产党内的红色英雄圣人般的歌颂。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左倾教条主义犹如一条绳索牢靠的禁锢着民众的思想,多年来紧张的政治空气压抑着民众的头脑和阻碍着民众寻找自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国家变革迫在眉睫。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除了“左倾教条主义”长期以来对民众思想的束缚。随着思想上的解放,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这是社会意识形态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阶段同时展开了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讨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沿海城市成为了中国和世界接轨的窗口,一切以意识形态为判断标准的国际冷战思维模式被打破,一个在开放、包容、吸纳、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伴随着是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社会思潮交融在一起传播开来,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民众对事物的看法多样化,对事物的理解丰富化,泛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对影视作品特别是红色英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弱化,红色英雄形象标准逐渐走向宽松,他们身上原本的“政治说教”任务慢慢得到消解。红色英雄逐渐由“神授”形象拉回了现实生活中,使得他们首先成为了真正的普通人。民众不必再用仰视的目光崇拜他们,“他们用泛化了的‘英雄’意识去对抗政治英雄意识,用英雄的质朴人性去消解英雄的传奇神性。在他们那里,‘英雄’已不再是一种绝对政治化了的民族集体记忆,而是完全个性化了的个人主观理解。”新时代处处透射着大众化社会意识对红色英雄重新理解,秉承着“英雄也是人”的写作宗旨,从个体民众的视角出发塑造红色“民间化英雄”。他们有生、老、病、死,他们有喜、怒、哀、乐,他们有爱、恨、情、愁。这种“民间化英雄”身上的人格魅力也激励着民众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四、新形势下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意识形态

新形势下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不同价值取向某种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

传统道德宗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需要开拓创新,从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进行主流社会意识的建设。

首先,应该加强媒体舆论导向工作。现在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舆论作用很大,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民众情绪、社会的思潮以及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发展。所以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媒体舆论引导民众建立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一点对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至关重要。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的目的作用就是在于统治者过着这种手段对民众进行的一种说教,让其接收统治者主导的意识形态,以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发展。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渗透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去影响社会和凝聚群众,发挥其实现社会政治整合、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培育良好道德风尚的重要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结语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一元化意识形态到多元化意识形态的转变。这种转变深刻影响了红色影视作品,突出表现在影视作品中“红色英雄”形象上。现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型,是中国社会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但不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如何变迁,它是始终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目前是安全的。我党提倡和坚持的和百姓信守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支持民众进行各种社会实践,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使得民众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孙兰.英雄礼赞:文学的历史责任[J].文艺评论,2001(1).

[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86

[3]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35.

[4]邓一光.回到人的立场[J].解放军文艺,2002(2).

推荐访问: 意识形态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