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案例内容:晋川鄂统筹农业科技资源做法

时间:2022-05-04 14:05:03  浏览次数:

1. 山西: 农科教、产学研的大联合、大协作,实行“五长”联席会议

整合资源,形成农科教、产学研的大联合、大协作

山西和全国一样,农业科技资源和科研力量条块分割,机构缺沟通,技术缺交流,项目缺合作,人、财、物缺整合;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不紧、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新品种和新技术难以推广到位;而且农业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存在多头、重复、分散的问题。

2010年2月,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财政厅制订了《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同年9月28日,山西省农业厅在太原市召开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大会,确定通过3到5年的努力,逐步建立涵盖全省,支撑和引领17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的目标。

《实施方案》提出,每一个产业体系都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综合实验站、村级示范点和科技示范户四级管理体系组成。依托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和山西农业大学,每个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设置1名首席专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下设若干功能实验室和岗位专家。每个中心岗位专家一般为3~12名。根据全省优势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生态特点建立若干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站长1名。建立村级科技服务点,培养科技示范户,使之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载体。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每个县建立50个村级科技服务点,培养出1000个科技示范户。该体系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把专家的科研场所由实验室变为田间地头,专家们的科研成果直接交给农民应用,而生产中的问题又直接反馈为专家们的研究方向。

为确保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顺利运行,《实施方案》明确,省级财政在法定增量和依托部门现有项目中调整安排资金,用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这样,新体系的运行就由过去的行政力量主导,变成了以资金和项目为引擎,以生产实践需要为科研方向。一位首席专家分析说,这种新体系下,科研机构的项目获得将更加快捷和切合產业实际。研究人员很大程度上省却了跑项目的周折,被整合到同一个平台集中精力进行科技攻关,新体系也是对科研力量的一次释放和整合。

《实施方案》还设置了首席专家,其主要职责是,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衔接,掌握国内外同类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新成果,整合本产业科技资源,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集成,解决区域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出产业发展的年度目标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监管综合试验站的运行。这种首席专家负责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形成了农科教、产学研的大联合、大协作。

“五长”联席会议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平台

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之初,山西即酝酿实行农业厅厅长、农大校长、农科院院长“三长”联席会议制度,农业厅作为召集单位,召开联席会议,通过产业技术体系领导组和办公室形成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把体系建设有效运转起来。2011年6月22日召开农业厅长、农业大学校长和农科院院长“三长”联席会议,确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推广为抓手,着力服务山西农民增收翻番终极目标的工作思路,并提出把财政厅、科技厅也纳入联席会议单位,农业厅作为召集单位,总负责、总牵头。 “五长”联席会,即农业厅厅长、农大校长、农科院院长、财政厅、科技厅分管涉农部门的副厅长。

“五长”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提前确定主题,原则上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并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会议周期的操作规程。山西省实施“三长”加“二长”组成的“五长”联席会,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将统筹协调全省农业科技的各类资源,探索和实践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运作,形成合力助力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平台的构建。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山西形成了全省农业科技资源一盘棋的良好氛围,农业科技投入、科研技术团队、农业项目得以集中到山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搭建的平台,实现高效运作,为实现“三农”的增产增效增收奠定了坚实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平台,“三长”联席会议则是平台高效运作的引擎,山西的运作模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成熟了。

整合农业科研力量,打造“科技大礼包”服务县域优势产业

2011年7月,雁门关外的晋北怀仁和汾河之滨的晋南曲沃,分别收到了山西省农业厅送来的“科技大礼包”:一个服务于本县优势产业的智囊团队、一个服务于本县优势产业的科技服务网络。“科技大礼包”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耦合而成,为两个县的一县一业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上和在关键农时、关键环节农业产业的发展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0年,山西怀仁县羊年出栏达到120万只。“十二五”期间,怀仁将把羊产业作为农业转型、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力争全县羊饲养量突破500万只,全力打造华北地区肉羊产业第一县。曲沃县目前已有16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注册了15个农副产品品牌。今后,将全力打造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根据协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团队将作为怀仁县肉羊产业发展的智囊团,为全县的产业发展调查研究、把脉号诊,在种羊选择、养殖户培训、产业规划以及市场对接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另一支专家团队将作为曲沃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智囊团,在产业规划和市场对接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山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裴峰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介绍,山西改变单打一方式,实现三个体系的耦合,就是要整合现有的农业科研力量,通过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科技服务队伍;通过与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结合,培养出我们基层的科技专家队伍,使他们能够在一线给县域经济提供技术服务;通过耦合,建立网格化平台实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土”“洋”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三农”。“科技大礼包”的到来,让两个县的一县一业驶入快车道。一南一北两个县的发展,是山西由农业小省转型跨越为特色农业大省的缩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变着缺少商业训练的山西,三晋农民的市场观念和品牌意识正在觉醒。

据山西省农业厅透露,“十二五”期间,山西将每年选择2000个村、100个乡,10个县重点扶持,板块推进、集群发展。到2015年,该省将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11000个,多村一品专业乡60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60个,以此来拉动山西农民收入翻番目标的实现。

整合农科信息,打造110服务体系

早在2005年8月,在总结多年农村科普工作经验,反复调研、严密论证的基础上,山西省科协联合省财政厅启动了“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即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科普活动站、建造一个科普宣传栏,配备一名科普宣传员,在全国率先吹响了科普惠农计划的号角。截至2011年4月,全省共建起“一站、一栏、一员”17000余处,印发科普惠农挂图400多万张,覆盖全省60%以上的行政村。站有标准、栏有内容、员有能人的农村基层科普网络初步形成,为农民打开了一扇了解科学、走进科学的窗口。然而,“一站、一栏、一员”建设虽解决了公共科技信息的入村问题,但由于受时空限制,难以在解决农民具体科技难题的速度上迅速跟进,不好解决不同地域农民个性化科技需求的问题。为此,山西省于2007年3月,开通了公益热线电话12590110、969000110和10109110,省内任何地点拨打免长途费、咨询费、信息费,只收市话费,由省农科院、省农业厅、山西农大等多学科、多领域,100多人的农业科技专家队伍全天候接听、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农民点题,专家服务的新锐载体——山西农科110。农科110主要有电话咨询解答、Internet网络远程视频会诊、专家现场指导、媒体点题以及物流服务体系等5种服务类型。

电话咨询解答是农科110受理群众热线电话咨询后,坐席代表从资料库中调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由服务中心将电话转接至相关专家进行解答、指导。

Internet网络远程视频会诊指群众在科普惠农服务站或通过其他途径登录农科110网站,点击音频、视频或可视电话多媒体终端求解问题时,由农科110坐席专家通过语音、视频和群众面对面交流,进行远程零距离式解答、会诊服务。

专家现场指导是农科110受理群众热线呼叫后,由服務中心根据群众要求和技术人员的技术特长、工作区域,调派服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赶到现场,为群众提供现场指导咨询服务。

媒体点题是农科110中心根据热线中群众咨询的热点、难点等共性问题,或根据时令、季节,通过报刊、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农民提出的问题公开答复。

物流服务体系以热线服务系统为依托,以科普惠农服务站为基础,联动科普惠农绿色通道工程,为群众提供、配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

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农科110目前已形成了集电话咨询、视频咨询、现场指导、物资供应、网络互动、手机互动、科普网络电视远程培训、科普大篷车流动培训、科普报刊常年培训、广播电台点题服务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多项功能集于一身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已在全省各地建成乡、村农科110服务站1500个,旗舰店10个、标准店100个,并为这些站点配发农科110服务车18辆,电脑、可视电话系统800余台件。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农科110共通过电话咨询、网络互动、手机短信互动、现场指导等为农民解决个性化科技难题近30余万件次,供应平价农资5万多吨,使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科技服务,购买优惠农资。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从2008年开始,山西省充分利用省移动公司网络平台,依托省农科110强大的信息系统和全面的专家人才库,借助山西科技报刊总社的人力资源,陆续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包括山西科技手机报、农民手机报、今日农业手机报、村官手机报等16种类别,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地域农民、“三农”干部、村干部的科技手机报刊,通过手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受到了农民朋友和“三农”干部的热烈欢迎,被他们亲切地称为“科技信息超市,农民致富益友。”

“农村与信息一点通、农业与科技零距离、农民与专家面对面。”农科110从开通至今,一条热线连接千家万户,解疑答难农科百事,每天受理群众热线咨询几百人次;广大农科110专家本着对农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动情、动真情,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在随时电话解答农民咨询的同时,下地头、进田间,解难题、送科技,先后下乡现场指导农事200余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牢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全天侯接听、24小时内答复”的承诺,电话或视频解答农民问题10.3万人次。目前,山西已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农科110服务站点,实现了联网运行,形成上下联动、形式多样、快捷灵活的服务体系。

整合现代农业综合信息,2012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2011年7月7日,山西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全覆盖视频会议决定,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全覆盖工作在山西省全面展开。“全省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全覆盖”是山西省政府为全力保障农业稳产增产、农民收入翻番而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2010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信息全覆盖工作的通知》,要求3年时间内,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一种手段可以及时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农民。为使资源利用最大化,省政府决定在此基础上开展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全覆盖工作。这项新的工程可将政策法规、防灾减灾、农业技术、市场供求、商品流通和资源调配等涉农综合信息从分散状态、各自独立状态、资源浪费状态充分地集中利用,既节约了人力、财力资源,又发挥了各行业优势,保证了农业信息的全覆盖。随着该项工程的推进,目前山西全省已建立起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报纸及移动媒体等在内的多种综合信息发布渠道和工作流程。全省共有信息员2.923万人,行政村覆盖率为100%;已建成标准化的乡镇、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417个,可利用3719个大喇叭系统、548个显示屏及时发布信息。

根据部署,2011 年山西省力争有500个乡镇建成综合信息工作站,有1万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力争在2012年底前,实现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一种手段可以及时将涉农综合信息传递给每一户农户。努力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切实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为全省农民提供最优质、最实用、最及时的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2. 四川成都:2015年统筹城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

“全域成都”的农业科技立体服务网初步建成

2008年9月,随着成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启动运行,成都农业技术服务逐步告别过去“断、散、乱”局面,迈出整合创新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的第一步。针对科技服务资源整合后,“一针千线”难以发挥最大效益的问题,2009年7月,成都市又出台了《统筹城乡科技推进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12年,初步建成以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城乡科技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水平显著增强,成为西部科技支撑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为此,《实施方案》提出组建10支专家服务团队、50个科技服务站及1000名农村科技信息员,实现农业创新资源整合后的“由聚到散”。成都由此进入农村科技服务效率和能力“双提升”的新阶段。

【图表说明】从2009年起,成都每年新增的应用技术与研究开发资金要主要用于统筹城乡科技推进行动的实施。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科技部门在园区(基地)建设、重大项目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强化企业投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金融、保险及其他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融资体系。

目前国内200余名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领域专家,30多家科研院所、数千项适合“落户”成都的技术成果已在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实现全整合。平台还围绕粮油、猕猴桃、茶叶等12个主导产业,在13个区县建立了25个科技服务站,仅去年就培训“充电”农技信息员数千人、借脑全国农业专家现场“坐诊”数十次、推动农业成果与市场对接涉及金额近300余万元,并被授予全国“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一张“全域成都”的农业科技立体服务网初步建成。

【图表说明】2009年5月14日,四川省正式启动实施“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这意味着在四川城乡统筹发展中,科技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中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

5年建成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随着成都市城乡统筹的深入,仅围绕农业技术信息、成果转化等提升服务效率和能力远远不够——农村旅游信息、农业电子商务信息、村务公开信息等诸多农村信息化服务内容,能否也实现网上的互融互动?为进一步加大科技服务资源整合力度,成都市2011年正式建设“成都统筹城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将覆盖“全域成都”范围内超过2000个涉农村、社区,无论是农业生产的“问诊把脉”,或是农产品交易的沟通接洽,甚至乡村旅游路线设计都可在网上实现互动。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由成都市科技服务中心联合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启动建设,邀请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成都理工大学等产学研单位共同参与。该平台将全面整合四川省级相关信息平台、成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技术、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技术等资源优势,完成在成都市所有社区和行政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信息化无缝对接与服务。

综合平台的运作模式为“政府主导搭建,通过市场化手段开展增值服务”,与过去的网上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相比,目标是实现公共服务多元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功能将由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成果服务等延伸到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城乡互动、电子村务、数字化社区、远程教育、呼叫中心等增值服务中,最终成为成都城乡统筹信息服务的门户。例如,今后无论身处何地的城乡居民若想团购有机蔬菜,点击这个平台就可以通过覆盖到村级的远程视讯系统,了解田间地头设施农业种植现场的“新鲜”信息,而城乡游客还能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规划乡村旅游线路。甚至在未来,以综合平台为依托还可建设数字化社区,向居民、村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逐步满足居民、村民个性化、多样性的信息需求,提高社区及村级公共服务水平。

平台的建设不仅对于深化成都市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以此为依托还可尝试建立形成政府统筹、科技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从而推动成都城乡统筹进程。

四川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

2011年7月15日,四川省发布《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规划》确定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8个优先发展领域是:生物种业,作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疾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现代林业,现代水利,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6%。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农业科技工作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成果应用推广显著加快,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正加速向农业强省迈进。目前,四川省农业科技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建有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20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5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有涉农高等学校30个、涉农科研院所68个。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22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近300个,科技特派员8000余名,省级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建成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站65个。已建成涵盖农业、畜禽、水产领域的省、市、县、乡综合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现有市(州)农技推广机构60个,县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651个和8995个,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325个。基层在编农技推广人员已达到11.13万人,其中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已延伸至村。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将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农业主管部门与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推进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建设。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跨单位、跨学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团队,遴选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分工合作,攻克现代农业的突破性、重大关键共性新技术,保障成果的有效供给。

与此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能力。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开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带动。立足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通过产学研联合,在水产、果蔬、中药和茶叶等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和转移扩散。以技术研发为目的,联合同类农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建立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面,以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有效集成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农业企业建立若干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及综合孵化器,将孵化功能延伸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方便科技人员创业,源源不断地吸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促进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为基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面,通过完善机制,构建以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为主,各类科研机构、专业协会和社会化组织分工协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的制度化和体系化,建立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管理和考核等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支庞大的、人才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图表说明】为实现“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目标,四川省将坚持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创新与转化推广并重;二是坚持“四新”协调与“六良”配套;三是坚持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四是坚持农科教协作、产学研联合;五是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六是坚持战略需求与市场导向结合。

【图表说明】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文件由《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纲要(2008~2020年)》、6个专题规划、1个配套政策和《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八大工程实施方案(2009~2012年)》及8大工程子方案构成。其中,《纲要》及6个专题规划和配套政策是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指导性文件,着眼长远,提出并细化了科技支撑、引领城乡统筹发展的六大重点任务;《方案》及8大工程子方案是实施《纲要》第一阶段工作的具体操作性文件。

3. 湖北:引导科技资源向田间地头聚集

创新中心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作為农业科技大省,湖北省拥有农业科研机构近70个,农业科技人才5000多人,人才的密集支撑使该省在多个农业科技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多年来,由于农业科研力量布局分散、合力不够,导致常规技术升级慢,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仅为45%。为此,2006年,湖北依托省农科院整合和优化省内农业科技资源,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中心将工作重点由过去以科研为主转变到为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上来,把成果转化应用作为创新工作的落脚点。一是开展了院县科技合作共建试点。从2006年开始,在湖北省农业厅的支持下,创新中心利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设施和人才,开展院县合作共建专家大院试点工作。通过设立转化岗位,建立农技服务室和新成果示范基地,拉长了创新链条,形成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通道。创新中心筹资800多万元,先后在10个县建立了专家大院。通过试点,探索规律,扩大规模,稳步推进,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二是开展了院企科技合作。创新中心先后与湖北省37家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了“联合研发中心”。这种形式的最大好处是,科研院所利用科技、人才和成果优势,围绕农业生产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更多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企业利用资金和营销优势,重点转化已有的科技成果,支持科技人员进行新产品开发。这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研发体,实现了科技与产业的真正联姻。此外,创新中心每年举行一次成果推介和拍卖会,成果转化拍卖收入达到1000万元。

探索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新路子,引导科技资源向田间地头聚集

从2008年开始,湖北省启动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通过调整科技计划资源配置,转变科技项目组织方式,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一线聚集。通过抓好“1155工程”,即重点培育100家农业科技示范企业,重点建设100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重点支持50个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团队,重点服务5000名科技特派员,全面推进湖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这一思路,2009年10月,湖北又出台了《湖北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这些年来,湖北省结合本省农业科技发展实际,通过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湖北省科技厅2011年第6期《调查与思考》认为其主要做法有六点:

一是按产业链整体设计创新任务。以支撑农业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创新团队为节点,综合考虑上中下游环节的供给需求和技术特点,强化一体化布局,联动提出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目标和任务。

二是转变立项组织方式。项目指南编制由高校和院所的专家“闭门造车”转变为源于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的技术需求,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产学研结合的专家团队提出;项目设计以政府为主导,强化自上而下的设计,把自上而下的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征集结合起来,专家评审主要是对技术路线进行评价、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在评审专家组的机构上,增加经济管理、风险投资、金融等方面專家的比重,增加企业专家的比重,突出市场导向、需求导向;项目实施重点强调省市县联动,充分发挥基层科技部门的组织与监管作用。

三是打通整合各类计划资源。围绕设定目标,捆绑使用国家和省级计划资源,加强科技计划间的协调衔接。省级层面,主要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切块支持应用基础研究类项目,通过省研发计划支持研究开发类项目,通过省农转资金和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发项目。各类涉农项目统一由厅农村处组织评审。

四是转变科技投入方式。坚持无偿资助与贷款贴息、风险投资`跟投计划相结合,建立科技融资平台。

五是实施绩效考评。不仅关注技术目标的完成及成果转化应用的实效,还高度关注产学研有效合作机制的建立。

六是创新工作手段。建立农村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注重科技计划实施、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涉农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源头创新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协调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对创新要素的整合聚集作用,充分发挥专家大院、信息化手段的示范和服务作用。

【图表说明】到2015年,湖北省农产品加工形成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50个,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10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4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分别达到2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加工园区13个以上,过100亿元的县市10个以上。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力争达到6000亿元,将湖北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推荐访问: 农业科技 统筹 做法 案例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