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及他的《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重要意义研究综述

时间:2022-04-14 08:36:51  浏览次数:

摘要:冼星海特别是他的《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大激发和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御辱的士气和斗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音乐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对振奋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意义;人民音乐家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617105

1 冼星海的生平

1.1 从渔村走进音乐的殿堂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禹,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1927年7月,冼星海发表了《普遍的音乐》一文,提出了“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普遍的音乐”,“救国的音乐”就成了他毕生坚持的音乐创作和社会实践方向。

1.2 艰辛的异国求学之路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经马思聪介绍,他曾随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接着,冼星海又向巴黎音乐学院的加隆学习作曲理论,他们都没有收取冼星海的学费。对在巴黎求学时的贫困生活情况,冼星海有自己的描述“我常常在失业与饥饿中,而且求救无门,在繁重琐屑的工作里,只能在忙里抽出~点时间来学习提琴、看看谱、练习写曲。我失业过十几次,饿饭,找不到住处、一切困难问题都遇到过。我忍受生活的折磨,对于学音乐虽不灰心,我想到自己多难的祖国和三年以来在巴黎受尽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抑郁的感情混合在一起,我两眼里不禁充满了泪水,回到店里偷偷的哭起来。在悲痛里我起了怎样去挽救祖国危亡的思念。”

1.3回到民族危机深重的祖国

1935年秋冼星海回到上海。期间为电影《时势英雄》写了插曲《运动会歌》,这是他回国后创作的第一首作品。1936年,他参加了孙师毅发起组织的“词曲作者联谊会”进步组织,他要以音乐为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

1.4奔赴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第一线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冼星海来到了当时抗日救亡文宣工作中心一武汉。在武汉,他与张曙等人组织了“中华全国歌咏协会”。

2《黄河大合唱》的意义

由于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对救亡文宣工作的种种制约,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和群众歌咏活动越来越困难,他萌发了离开武汉的念头。他开始意识到“中国现在成了两个世界,一个向着坠落处下沉,而另一个就是向着光明磊落的、有希望的上进。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扬地”他决定去延安。

1.5走进抗战救亡的新天地

冼星海于1938年11月到达延安,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人民的热情激发了冼星海创作,在这里,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当年11月14日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挽幛:“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2.1《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个宏愿:用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難、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过黄河,奔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更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心弦。不久,光未然不慎摔伤,回到延安住院,冼星海去探望。见面后光未然谈起创作朗诵诗的构想,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他写成歌词。光未然一连五天口述四百多行诗句,完成了《黄河吟》。

1939年春的一天,光未然在晚会上朗诵了自己的这部新作,冼星海于3月26日开始了大合唱的创作,到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全部完成了,仅用了6天时间1

2.2《黄河大合唱>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新音乐历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巨作。这部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是一部名符其实的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统一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并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黄河大合唱》雄壮而激奋,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群众的革命精神,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抗敌,夺取抗战的胜利。《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之处,在于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就合唱而言,给人以音乐与文学“协奏”的感受;歌词与音乐意境高远,形式灵活多样,富于歌唱性和音乐性;贴近劳苦大众,雅俗共赏,富于普及性;注意用情节、戏剧性渲染刻画人物。《黄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名作,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 人民的音乐家

冼星海发表过二十余篇音乐论文,就如何发展中国新音乐、中国新音乐的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等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常常这样说:“人民的斗争就是我的歌。”他想用自己的作品来唤醒被侵略、被压迫、被奴役着的人民,使他们争取独立、解放和自由。

冼星海始终强调“普遍的音乐”,强调音乐的艺术性、思想性与群众性的结合,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他说:“在抗战期间,不容许我们有自我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作曲者应该大量产生抗战的歌曲,增强抗战的情绪。”他毕生致力于音乐的推广和普及,尤其致力于推动群众歌咏。他想用音乐艺术来提高国民素质。他的这些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不仅过去起过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都说时势造英雄,在那个战争年代激励了一大批爱国音乐家们为了鼓舞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所创作音乐,在那种环境下不乏出现了像冼星海、聂耳等音乐家们谱写的优秀的抗战歌曲,那是时代的产物。现在是和平年代,人们都呼唤和期待着中国音乐早日在世界乐坛获得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2]明言 中国新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6

[3]岳英放中国音乐鉴赏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8

[4]徐士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南海出版公司 1997.7

[5]喻意志中国音乐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3

[6]汪硫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10

[7]梁茂春冼星海的音乐观人民音乐1985.4第四期

[8]齐硫怡星海在巴黎的学习生活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3第三期

[9]李岚清时代的强音震撼的旋律普遍的音乐一一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人民音乐2005年第八期

个人简介:栗丹(1989年2月出生),女,汉,陕西西安,研究生在读,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美声)

推荐访问: 黄河大合唱 音乐家 重要意义 综述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