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无现金社会”发展切勿急于求成

时间:2022-03-28 08:25:40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电子支付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权衡无现金社会的利弊,“去现金化”将是个长期过程,应完善金融体系、健全征信体系、金融监管机制,逐步推进“无现金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无现金社会 电子支付 便利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放眼全球,无现金的电子支付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技术改变生产、生活的一种趋势。无现金社会是指各行各业在各种活动和交易中,凡可以用现金支付的场合,都可以使用移动支付的社会。“无现金社会”不是消灭现金,而是让交易不再受现金的约束。

“无现金社会”运转,必须有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网络安全架构、社会信用体系。传统金融支付体系经历了商品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纸币)的演变过程,随着金融支付手段的发展,移动支付在很多场合取代了支票和现金,更高效便捷。加强对涉及互联网支付的金融监管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就需要既注重综合监管,又强化监管分工,对支付机构实施差别化管理,确保互联网技术本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网络瘫痪威胁。支付体系(机构)在客户交易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都需构建覆盖全流程的防护网,确保客户的网络支付安全。如规定支付账户的功能、限额、多层次密码等。

“无现金社会”之利

“无现金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是安全、便捷、高效。“无现金”交易无涉假币问题,无关真实钱包大小,大大减少现金抢夺、偷盗、逃税、腐败犯罪等社会安全问题。比如手机银行业务方面,手机服务商和各银行都在积极布局安全措施。当终端是数字手机时,发向I-mode地面网络中心的电波不会被第三者窥见,加之基地局和各银行间使用的是专线网,更确保了网络交易安全性。另外,银行通过在内部网设定SSL和安全插座层,将通信内容密码化,保护网页安全。同时,银行还要求客户设定ID号、登陆密码、支付密码和确认密码加大安全系数;客户遭遇密码被盗时银行提供补偿保险服务,这些都有效地减少了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无现金社会里,社会信用体系更完善,不用点钞,不用找零,可加速资金流动。由于非接触IC卡在使用中只需接近读写器就可瞬间完成支付,故缩短了交易中的等待时间。

二是信息更对称。“无现金社会”中的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投资者可以通过信用体系查询以及投资者的评价系统等多渠道,获取发行股票、债券和商业票据的公司的财务信息,能较清晰地甄别不同风险等级的证券,使投资决策更为准确,从而降低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无现金交易将表现为交易者信用记录的变化,每一次日常交易,都能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信用,信用就是财富,只要个人信用记录越好,就能获得越多的公平金融服务和公共服务。

三是节约社会资源、环保。无论是实物货币(如古时的金、银、铜币),还是当今的信用货币(如硬币和纸币),都必须依附于某种有形的物体之上;纸币时代,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残币,不得不收回甚至销毁,这是一种资源浪费。“无现金社会”改变了货币存在的形式,本质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它可以节约造币成本(包括钞票防伪技术成本和印制成本)、现钞管理成本,比如公交公司每天收入乘客的大量零钱,需要多位点钞员分拣;美国花在现金管理方面的费用每年高达1100亿美元;如果从纸币社会进入无现金社会,上述的数字都可以大大降低。据预测,如果将纸币体系转变为完全的数字化货币体系,各国每年可节省的管理成本占GDP的1%。此外,传统金融机构和影子银行在增加某项金融服务(即某一金融服务的对象数量增加)的同时,无须扩大机构的物质规模或增加分支机构(或无须明显地扩大/增加),从而降低了其生产经营的成本,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无现金社会”之弊

在电子货币时代,社会各界面临新的风险。第一,电子货币的发行“非中央银行化”冲击了货币政策的执行。由于货币范围的模糊 ,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动可以不受法定准备金政策和利率政策的约束,削弱了央行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第二,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电子货币以其方便、快捷、超时空等特点,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在瞬问将巨额资金从地球的一端传到另一端,大量资金突发性的转移无疑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加上网络快速传递的特性,会使波动迅速蔓延。

第三,“无现金社会”给弱势人群带来不便利。比如识字困难群众、老弱病残人群、不发达地区的人们,他们可能没有能力在银行开户转账,或不使用银行卡。许多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用手机银行,不会使用移动支付、智能手机,即使有银行卡的也经常忘记银行卡密码。所以,这部分人群必须去银行窗口,他们似乎无法脱离现金社会。即便是基本可实现“无现金社会”的丹麦,也存在上述问题。丹麦不少乡村地区的退休老年人希望政府放慢建设“无现金社会”的步伐。“无现金社会”可能让这些“弱势群体”感觉被排斥在社会体系之外。

“去现金化”将是个长期过程

我国紧跟“无现金社会”潮流大踏步迈进。作为“无现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得到快速普及。截至2016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当年新增网民4299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了550万人。这意味着我国移动支付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2010年以来,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年均增速,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也紧跟国际潮流快步迈进。安全保障方面,我国也陆续出台政策为网络支付安全保驾护航。随着《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自律管理评价实施办法(试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等的相继发布,我国以支付机构的合规经营情况、风险管理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础,来评价和确定支付机构的类别、级次,为有效实施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利保障。

去现金化是一个逐步减少现金使用的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约,理想状态的“无现金社会”很难实现。我国目前已逐步迈进“无现金社会”之路,技术条件和规范措施已出现靓丽的发展势头,但并不具备完全进入“无现金社会”的充分必要条件。金融体系不完善、征信体系不健全、金融监管机制不完备,都是制约我们迈向“无现金社会”的障碍,我们需要逐步推进“无现金社会”的发展,但不必对“无现金社会”的发展急于求成。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经管学部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移动金融日趋火热,无现金模式如何解读?》,新华网,2017年5月22日。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推荐访问: 急于求成 现金 社会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