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分析

时间:2022-03-16 08:45:02  浏览次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统计美国科学信息所(ISI)提供的数据,对我国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分析和国际比较,从而来评价我国当前的科学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我国的SCI、SSCI论文呈指数增长,高引文数量虽有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远不及论文数量增长的速度,而且中国内地高校院所入围Highlycited.com高引研究人员名单的数目仅为3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学研究机制在经费投入、政策导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不足。

关键词:SCI;SSCI;高引文;科学计量学;高引研究人员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计量学是科研成果量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利用引文数据库进行分析已经成为对科研成果进行定量评价的有效手段。国内外关于科技竞争力评价与测度方面的主流研究,基本上采用某个时间段内、基于科学引文索引(例如SCI)的论文数、影响因子和引文次数的评价方法[1,2]。其中Jin&Rousseau [3]利用SCI数据库考察了我国论文数量的增长情况,同时利用ESI数据库提供的SCI上我国论文的总数、引用频次、平均引用率的国际排名和高引论文的数量,对我国论文引用次数增长相对缓慢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通过我国高引论文的数量及其在国际上所占份额这个指标来定量评价我国SCI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我们的研究团队曾多次采用SCI论文及引用频次作为国家创新能力[4]及国家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5,6]。近来,高引研究人员数量也被一些学者作为评价科学竞争力的重要指标[7,8],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所完成的2005年世界大学排名中,隶属于学校的高引研究人员数量占学校整体评价指标的20%。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出发,借鉴前人对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同时考虑数据与资料收集方面的可操作性,利用SCI论文数量、高引文数量以及高引研究人员数量三个计量指标对我国近10年来的科学研究现状进行定量评价和国际比较,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对我国科技发展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1 研究方法与数据的来源

国际科学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主流研究的基本假设:被ISI收录的SCI、SSCI的期刊论文代表科学与工程领域及社科领域的最显著的研究成果[1],原创性较高的论文能够得到较高的引文率。因此在对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时,本文按照国际主流评价标准,选取了过去10年间被SCI、SSCI收录的在作者机构中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论文数量及被引用频次,ISI发布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所提供的我国高引论文数量,以及ISI Highlycited.com提供的高引研究人员的情况作为计量指标。在国际比较上,选择G7国家(美、英、日、法、德、意大利和加拿大)和韩国及印度作为参照来评价我国的科研水平及其在国际上的相对地位[4]。G7属于经济发达国家,同时在科技活动中的成绩显著,各国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较强大的国家创新能力,形成了比较适用的科技创新模式。将我国的国家创新能力与这些国家进行比较,可以找出我国国家创新能力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发展目标。中国跟韩国、印度同属于经济发展及科技实力增强迅速的国家,与这两个亚洲国家进行比较,便于发现存在的共性和不足。

本文选用SCI-E(1986-01—2006-12)和SSCI(1986-01—2006-12)两个数据库来统计所选十个国家(1995-2005年)这11年来发表在SCI、SSCI的文章数量。SCI收录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论文,是全球覆盖学科最广的科学技术信息数据库,收录全球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内5900多种核心期刊的内容,而SSCI则以收录社会科学的论文为主。

ESI是ISI提供的在SCI-E、SSCI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数据库。ESI的高引文选取首先通过对22个学科近10年所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然后分别对每个学科根据论文的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名,最终处于最高1%的论文被选为高引文。一个国家的高引文数将作为该国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们选取的ESI的统计数据中,每个学科下的论文发表时间都是界于1995年1月至2005年6月的10年期间内,而其被引用的频次也仅仅计算被同一段时间期限内发表论文所引用的频次。同时ESI也提供了近10年(1995-01—2005-06)里收录于SCI、SSCI的各国论文总数进行排名统计,按总被引频次,总的论文数和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总被引频次/总的论文数)的排名情况,从这些排名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我国科技水平发展的趋势。

ISI Highlycited.com的内容以Web of Science为基础,按ISI所分的22个学科领域对1983-2002年被引频次最高的研究人员进行统计,每个学科领域选取250人左右,收录的研究人员总数达5492人。高引研究人员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研究质量的好坏。

2 我国的科学研究现状

2.1 我国被SCI、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呈指数增长

过去的10年里,我国的各个研究院所、高校越来越注重将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到成果管理工作中,而且纷纷采用SCI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产出评估指标。这种方法逐渐将成果管理工作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研究表明,尽管SCI的初衷旨在给研究人员提供方便,但SCI所具有的国际化、客观性、定量化等特点使得它不仅仅是一个检索工具,已被世界范围内的很多研究机构广泛认同,成为一个评估研究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日本、韩国都把SCI论文数看作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9]。目前,SCI在我国学术界的地位与日俱增,很多研究机构在进行科研产出评估时常常将被SCI收录的论文等同于高质量论文[3]

对1995-2005年这11年来我国收录于SCI、SSCI的论文数进行统计,对增长曲线进行拟合。得方程γ=10996.3*exp(0.1660*t),t=1,2,…,10(设定1995年t=1),拟合度达到99.4%,由此可见我国收录于SCI、SSCI的论文数量的增长曲线符合指数增长。表1显示我国科研地位的节节攀升:1995、1996年时,我国的论文数量极少,甚至低于印度。但是凭借指数增长的速度,我国在1997年就超过印度,虽然还是远远落后于G7国家。随着年份的增长,我国逐渐缩小了与C7国家的差距,于2002年超过了意大利,2003年超过了加拿大,2004年超过法国。据作者统计,2004年我国收录于SCI、SSCI的论文数量在世界排名中名列第五。

ESI统计的1994年1月-2004年8月的数据显示我国上述三项的排名分别是18、9、124名[10],而统计的1995年1月-2005年6月的数据相比前者发生了变化,总被引频次的排名上升至第14位;总论文数的名次上升至第8位;论文的平均引用率也从前者的2.95上升到3.55,不过论文的平均引用率的排名仅仅上升了1位至第123位,排名依然很靠后。

我国SCI论文数量的迅速增加主要得益于政策导向,在过去的10年里,各个研究院所、高校纷纷采用SCI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产出评估指标,而且将SCI的论文数与研究人员的绩效挂钩,激发了研究人员竞相发表SCI论文的斗志[3,9]。很多研究单位按照研究团体或个人发表的SCI论文数给予一定的精神甚至物质奖励,该政策在增加我国研究成果的国际可视性的前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盲目追求数量忽视论文质量的急功近利行为的发生。

2.2 我国高质量的论文数增长迅速,但距离G7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King于2004年在Nature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到了我国高质量论文不多的问题[1],近几年我国科学界也对该问题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我国高引文数量增长迅速,ESI的数据表明我国高引文总数达到了1555篇(1995-01—2005-06)。高引文可以作为一个衡量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代表国际上对该研究的认可程度,其研究内容往往是某一时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论文的引用频次越高,它的国际影响力就越大[3]。高引文数量是评价论文质量的一种更为直观的定量指标,因此可从ESI对我国高引文情况的统计结果来研究我国科研的质量水平(见表2)。

表2显示了中国的高引文数量在近10年得到了显著的增长,由于数据是到2005年6月,相当于只统计了2005年半年的数据,所以分析时选择查看1995—2004年的数据。根据横向比较,可以看到美国的高引文数量的增长处于平顶状态,10年里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其他G7国家也保持强劲的科研实力,高引文数量稳步上升,保持着各自的领先地位。中国的论文数呈指数增长,超过部分G7国家(见表1),但从高引文数量上看,G7国家的领先优势仍极为明显。但中国高引文数量在迅速增加,并逐步缩小了与G7国家的差距。

只从高引文数量上来说明我国论文的质量有所上升是不够的,我们还从总的SCI、SSCI的论文中高引文所占的份额来进一步阐述。我国的高引文占总论文数的百分比增长率是10个国家里最快的,十年间翻了一翻,从1995年的0.27%到2004年的0.63%。虽然增长的势头强劲,但与G7国家的差距仍很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的高引文占总论文数的百分比的增长出现平顶,波浪式起伏,特别是近几年起伏比较大。其他G7国家也都呈现上升趋势,中国、韩国、印度的增长较G7国家迅速。加拿大的高引文及总的SCI、SSCI论文数在G7国家中排名靠后,但是高引文占总论文数的百分比的排名却很靠前,可见其论文质量较高(参见表3)。

我国高引文数量及其在总论文所占总份额的迅速增加,表明我国科研质量的迅速提高,我国论文的国际影响力也在迅速增强。这说明近几年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提高科研质量的激励措施正在取得实效。然而高引文数量及其在总论文所占总份额仍远远低于G7国家,并且高引文增长速度远远不及论文数量增长的速度,因此需要在继续保持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科研机制。这提醒我国的科学研究机构、科学研究人员不能仅仅强调发表在SCI、SSCI的数量,更要强调质量,这才是当务之急。这需要我们改革激励体制,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鼓励研究人员做出原创性的成果,更多地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来提高我国科学研究的质量。而一般来说,越具原创性研究的论文得到的引用频次越多,论文的国际影响力也越大。要提高科研质量,增加科研的原创性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3 与科研成果迅速增大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引研究人员稀缺

我国的科学研究成果呈现出一个快速增长的态势,然而对高引研究人员数量进行研究却发现了鲜明的反差。根据ISI截止2005年11月6日的数据,在Highly cited.com数据库中收录的近二十年来全球5492名高引研究人员名单中,中国(包括香港地区)总共为16人,而这16个人中隶属于中国内地研究院所和高校的研究人员仅3人。而诸如哈佛、斯坦福、加州理工-伯克力分校、麻省理工、普林斯顿、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其下属研究人员入围高引研究人员名单的数目分别高达164、129、80、72、60、59人次,甚至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大学都分别有5人与1人入围。

高引研究人员通常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一些具有“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或者重大发现的论文,而这些论文及其后续研究也将被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所关注并大量引用,从而其原创新能力也强过同领域的其他科学家。基于“被ISI收录的SCI、SSCI的期刊论文代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最显著的研究成果,原创性较高的论文能够得到较高的引文率”[1],可以假设高引研究人员的数量是评价原始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统计,Highly cited.com数据库中5492位高引研究人员中,美国入围的人员超过半数,其他G7国家也占有相当份额,而中国内地仅有3人(见表4)。这说明我国在原始创新能力方面距离科技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我国的高引研究人员数甚至比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还少5人,只跟韩国持平。而我国现在的SCI、SSCI论文数以及高引文数却都已经远远高于这两个国家,这说明我国的科研体制在培养原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之处,而我国R&D人员在2002年已达到1035200位,居全球第一(美国不在排名之列)[11]。仅3人入围,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投入偏少且缺乏合理的资源分配策略。1993-2003年期间我国的R&D经费虽然以年均15.8%的速度快速增长,但是到2004年我国的R&D经费仍只占GDP的1.35%,仅为美国的6%、日本的13%。国内在科研资源分配上缺乏有效的体制,在项目规划上也经常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使得一部分研究人员经常转换研究课题以迎合国家项目的需要,从而也限制了其在擅长领域持续发挥创新的能力。

2)激励机制在奖励制度上过多注重论文数而不是质量。处理这个问题应奉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在绩效考评时加入被引用频次及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等指标。由于不同学科间影响因子、引用频次之间缺乏可比性,使得此项措施的可操作性有待研究解决。

3)科研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业已成为中国学术界两大顽疾,虽然科研体制是导致问题的部分原因,但是科研人员自身的内在修养的不足是造成问题的一部

分原因。科研人员只有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才能安心踏实地进行学术研究,产出高质量的论文

4)研究院所、高校之间恶性竞争。这妨碍了科研信息、资源的共享,影响了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中发挥协同优势,导致各自为战和资源重复投资的不利局面。决策机构应该从科技发达国家吸取经验,创造良性的科研竞争环境,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鼓励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收稿日期:2006-03-23;修改日期:2006-12-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573009)。

作者简介:唐崇敏(1982-),女,硕士研究生;官建成(1955-),男,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计量学、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King D A.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nations[J].Nature,2004(430):311-316.

[2]柳卸林,赵捷.影响中国SCI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10):87-94.

[3]Jin B,Rousseau R.China"s quantitative expansion phase:Exponential growth but low impact[A].Proceedings of ISSI 2005[C].Sweden:Karolinska University Press,2005.362-370.

[4]官建成,余进.基于DEA的国家创新能力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3):8-15.

[5]官建成,刘顺忠.区域创新机构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2l(2):210-214.

[6]官建成,何颖.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23(2):225-272.

[7]Liu N C,Cheng Y.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Methodologies and problems[J].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2005,30(2):127-136.

[8]Anthony F J,Van R.Fatal attraction: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ranking of uni-versities by bibliometric methods[J].Scientometrics,2005,62(1):133-143.

[9]葛朝阳,郑刚,陈劲.国外基础研究评估的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研管理,2003(4):29-35.

[10]Zhou P,Leydesdorff L.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leading nation in science[J].Research Poli-cy,2006,35(1):83-104.

[11]IMD.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M].Switzerland:IMD,2004.

推荐访问: 计量学 科学 产出 我国 分析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