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

时间:2022-03-14 10:08:26  浏览次数:

摘 要: 建设和谐校园是实践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本文针对建设和谐校园的问题,从树立和谐校园的问题,从树立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及和谐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了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 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它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部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密切联系学校发展和师生思想实际,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树立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意思是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取得整体的平衡,即我们常说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延伸到学校,就是和谐校园,就是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

和谐校园主要指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包括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校园组织结构的和谐,校园教育主体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学校党政领导人际关系的和谐,上下级的和谐,教职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科间的发展和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和谐校园建设能实现教育育人的本质,即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使一个自然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建设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激发学校创造活力的需要;是实现平安校园的前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思想核心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教育目标置于教育发展的中心位置,努力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体现人民性,要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适合广大人民群众子女,吸引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要完成这一要求就要实现以下三个教育目标。

1.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的内涵建设要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社会效用高,师资力量加强;学校外延建设要求学生数量、办学规模等方面要大力扩张。内涵建设与外延建设要统一,内涵建设让学生上好学,外延建设让学生有学上。我校走出的每个人都能成为我校的金色招牌,学生、教师、职工等都能成为学校金色招牌,学校最好的品牌就是优秀的学生及教职员工,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做到人民满意。

2.学生喜爱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当通过下列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好,相信只要努力总能找到帮助学生成长的方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能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给予学生一点尊重,一点信心,职业教育一定会取得成功。创建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能够彰显,让学生从中找到自信、自尊,多一把尺子,多量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让学生能够看到希望,感觉到学习的成就感。面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我们不仅要以成年人的眼光审视学生,更要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其“美丽的错误”,要知道对学生不恰当的评价可能会禁锢学生的发展。因此,只有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打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形成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水平,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3.教师实现价值的教育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没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是不可能落实好的。学校大不是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大师的存在,因此,要突出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意识,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尽到自己的责任,对社会负责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教育学生追求真理。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文化基础

人文素质是人在社会环境及生活学习教育过程中内化形成的精神品质与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学校通过一定的形式教育人成为适应社会、有利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教育,即是“为人之道”的教育。学校的人文教育主要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学校环境的陶冶,促进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味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曾有报道,一学生为做一个观察实验,把浓硫酸泼向北京某动物园的黑熊。这是人文关怀严重缺失的典型事例,引起了教育界的长久反思。中职学校以培养应用与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市场就业为教育导向的培养模式,因此学校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而中职学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混乱,实质也是人文素质缺失的表现。鉴于中职生的具体情况,中职学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这是提高人文素质的必然要求。

1.落实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素质课程必修课的教育,二是专业课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课通过对基本理论及观念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社会知识与道理,树立一定的人文情怀;专业课在教育活动中寓有一定的人文思想,例如护理专业课教育过程讲述南丁格尔的故事,临床课教学中可以讲杏林春暖的典故等,通过人文素质立体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活动

学校开展人文讲座活动、读书活动、文艺活动等。通过人文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有效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思想的碰撞引起思考探讨,在思考探讨中提高认识水平。这些活动需要激情奉献的教师的推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学校科学的管理体制的促进才能实现。

3.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

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高度凝结的一种文化状态,通过喧嚣的浮躁的宣传是无法达到的,它体现在自然、人造形成的客观物质形态,以及人的一定行为活动、文化传统上。高品位校园文化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的行为模式、道德情操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是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现实载体。如清华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它们怎能不激发学子奋发的精神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校园文化应坚持弘扬社会的主旋律,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不能偏离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这一主题,通过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实施的具体途径:从组织方面,一是推动学生文化社团组织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中健康成长,如组建文艺、体育、音乐、文学等社团。二是学校成立组织积极参与,引导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从内容方面,学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包括学校课余文化生活、教职员工的业余生活、学校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建设与改造等,通过营造全员参加、积极向上、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

四、和谐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实现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发现许多以前被认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正在失去往日的光泽,有的甚至已完全不能适用于变革的社会现实。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引发了一场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文化、环境等诸方面的深刻变革。高效的管理需要和谐、均衡有序的环境和相应的状态,如果没有各个工作方面的和谐,也就没有学校的发展。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管理者要做管理工作,要想解决各类难题,必须重视和谐管理,这是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直接要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1.和谐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具体体现

建设和谐校园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机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的本质就在于和谐。实际上,管理的核心价值也在于和谐。因为,管理的过程和目的就是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去协调人、财、物的和谐配置,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因此,倡导和谐管理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就成为一个新的视角。

2.和谐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指导原则

和谐管理是管理者想要通过管理活动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和谐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讲究“人和”。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和谐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人文的关怀来协调组织内部的各种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在各种“不同”和矛盾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使组织内部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家和万事兴”的局面。第二,强调“政通”。管理者要使自己的政令畅通,就要做到各项政策透明,让下级了解自己制定的背景和初衷,在制定政策时要集思广益,要使政令符合民意,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并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第三,追求“公正”。“公正”即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价值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基本特征,也是保持组织创造活力的基本条件。第四,体现“共同价值”。任何一个组织,一个团体想要实现健康的、持续的、稳固的和谐与发展,就必须有一种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第五,尊崇“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就是指在差别基础上的和谐,它是宇宙和万物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规律,也是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3.和谐管理重在激励

和谐管理成功之处并不在于“管理”,而在于“激励”。激励不仅是重要的管理手段,而且是一门高深的管理艺术。激励是管理达到和谐的一门艺术,和谐管理就是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工作业绩不仅取决于他的工作能力,而且要看他的工作动机被激发的程度。从领导学角度看,人的行为都是受到一定的激励而产生的。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费隆的绩效公式表明:激励×能力=工作绩效。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有工作能力,但是如果不被适当的、科学的、恰当的激励,也不会挖掘出自身最大的潜能,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

树立正确的校园和谐建设观念,探求科学的手段,营造和谐校园发展的氛围,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是建设和谐校园要解决好的重要理论问题,我们要为建设和谐校园不断探索,为促进中职教育科学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磊.对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思考.文教资料,2008.7.

[2]傅梅.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教资料,2008.7.

推荐访问: 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 实践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