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为海子起另外三个笔名的人

时间:2022-03-13 09:54:23  浏览次数:

zoޛ)j馝OiV大学校园。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分团委宣传部长、诗社社长、《星尘》诗刊主编、《法官的摇篮》主编、《法学士》主编的大学生李青松,在主编的刊物上首发了当年在诗坛默默无闻的诗歌爱好者海子创作的《阿尔的太阳》等31篇早期诗歌、散文、评论作品(其中18篇诗文被《海子诗全集》漏收,成为海子的“轶诗轶文”),而且为海子重新命名了三个大家闻所未闻的笔名,还邀请海子举办了一场关于现代诗的诗歌讲座,从而使海子在这场诗歌讲座期间结识了初恋女友,开始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开始于1983年9月。

结识海子

1983年9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对于来自内蒙古赤峰市第三中学的学生李青松来说,经过寒窗苦读,勤奋拼搏,终于以优异的高考成绩收获了一张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对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专业79 级毕业生查海生(海子)(以下名字均以海子简称)来说,他的收获则是一份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担任编辑的工作。

尤其令他们两个人意想不到的是,除了各自的收获之外,原本十分陌生的他们,从此之后,在法大校园还相互收获了相识的缘分,收获了坦诚的信任,收获了快乐的交往,收获了彼此的欣赏,收获了真挚的友情,收获了一生中最难忘、最美好的一段佳话,收获了一生中令人温暖、令人感动的一段往事。

1980年代初期,诗歌热潮已经开始一浪高过一浪地席卷全国各地。无论是社会上,还是高校内,抑或是中学里,爱好诗歌、写作诗歌的青年学生数以百万计。尤其是在各地的中学校园,涌现出如火如荼的校园诗潮热,喜爱诗歌的中学生遍布了每一所中学,每一个班级。

那时候,李青松正在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第一中学读高中,写作成为贯穿他整个中学时代的校园主流生活。当一名诗人,当一名作家,成为文学少年李青松的理想。当时,他的语文老师叫刘智,是当地的一位作家。看见李青松写的作文,刘老师意识到这是一棵有潜力、有希望,值得培养的文学新苗,于是经常鼓励他多看书、多学习,并亲自指导他写作。当时,刘老师在学校创办了一份油印文学小报《新长征》,凡是李青松写的好作品,他便给予刊登,从而激励李青松不断地写出更好的诗歌、散文和散文诗并发表在《阿伦河文艺》《呼伦贝尔报》等报刊。

1981年,李青松更是凭借散文《菱角泡》荣获了北京《中学生》杂志社举办的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并入选了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获奖作品集《可爱的家乡》一书,成为内蒙古中学生中有名气、有影响的学生作家、诗人之一。

可惜的是,由于爱好文学和诗歌,李青松严重偏科,数学、英语成为高考路上的两块绊脚石,把他绊倒在1982年。

1983年,李青松来到赤峰市姐姐家,开始了在赤峰市三中的复读生活,并最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

而出身于诗歌氛围十分浓厚的北京大学的海子,对诗歌更是痴迷,更是热爱。这位79级法律系学生,在大三那年开始学习写作诗歌,不但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创办的油印刊物《启明星》上发表了第一首诗作,而且在毕业前夕还自费编印出版了一本汇集25首习作的油印诗集《小站》,作为献给自己工作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的“见面礼”。

由于对诗歌的共同热爱,共同追求,李青松和海子的相识便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而他俩的初次相识,则缘于为《中国政法大学校刊》投送诗歌稿件。

入学后不久,李青松获悉学校创办了一份校刊,并开设了一个叫“芳草地”的文艺副刊,专门刊登本校师生创作的文艺作品,主要是诗歌、散文和散文诗。负责编辑副刊的一位叫吴霖的老师,是一位青年诗人。于是,有一天下午,他拿着自己上大学后新写的几首诗去校刊办公室投稿。

在校刊办公室,李青松的詩稿得到了吴霖老师的认可,并被留用。而通过吴霖老师的介绍,李青松和吴霖的对桌同事、同样爱写诗的海子结识了。

那一年,李青松26岁,海子19岁。

李青松和海子两个人,论称呼,李青松直呼海子叫“小查”,海子则管他叫“青松”;论年龄,李青松出生于1963年,比海子大一岁;论个头,李青松1米83,比海子高一头;论写诗的经历,李青松于1981年开始写诗,比海子早一年;然而,论身份,李青松只是学生,海子却是教工。因此,他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既不是师生关系又不是同学关系,更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类似那种诗歌伙伴的关系。

从此之后,这对诗歌伙伴开始携手同行在1980年代。

选登海子小说评论文章

进入法大之后,李青松的文学创作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并陆续在《法大校刊》和《法大团刊》上发表散文诗作品,并因为投稿,结识了主编团刊的毛磊。

毛磊是80级法学专业学生,是李青松非常尊敬的一位师兄。身兼多职的他,既是学校记者团团长,还是《法大短波》主编,又是《法大团刊》主编。由于李青松经常投稿,两个人经常在一起交流、沟通,毛磊时于他在文学特长这方面认识比较清楚,情况也比较了解,对李青松的能力也非常认可。

大约是1084年4月,为了让李青松的才华得到更全面的展现,才干得到更全面的锻炼,毛磊便把编辑副刊这项工作交给了李青松,请他担任副刊栏目《诗叶》的责任编辑。

担任团刊副刊编辑,是李青松进入法大后承担的第一个社会职务。为了不辜负毛磊师兄的信任,李青松十分认真地履行自己的编辑责任,忙着约稿,忙着编稿,忙着写稿,把只有五个页码左右的《诗页》副刊办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为了办好这个文学副刊,李青松四处奔走,征集诗歌、散文、散文诗等各类稿件。有一天,在学校门口,李青松遇见了海子,便和他说起了编辑团刊副刊的事,希望他给予大力支持。当时,海子刚读完张承志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对这部小说十分推崇,并写了一篇精短的小说评论,于是,便将这篇稿子给了李青松。两个月之后,在6月份出版的第6期团刊上,经过李青松的编辑,海子的这篇题为《我们的水土,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男子汉——张承志<北方的河>印象》的小说评论发表了。

推荐访问: 的人 海子 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