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由一份美国报告写作教学案例所带来的启示

时间:2022-03-02 00:14:30  浏览次数:

作为各国母语教学难题之一的写作教学正受到人们空前的关注,解决学生写作的困难关键就是解决三个问题:想不想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美国的写作教学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下面引用美国写作教学的一个具体案例来探讨美国写作教学的过程及其对我国写作教学的启示。

本部分教学案例描述了一个报告写作的教学单元,授课对象是美国四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起点能力是大多数人学习并掌握了某些基本的写作标准。课时安排为六周,每天90分钟,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共分为三个部分:①

一、制定目标。将本单元的学习分为四个主要目标:1.识别、寻找一位美国名人有关的信息源;2.选择有关美国历史名人的信息源,这些信息应与学生口头和书面报告的目标相关联;3.撰写一篇内容丰富的报告,向全班和学校其他听众传递美国历史上名人的人生重要方面,而且要包括学生对该名人的贡献怎样影响社会的看法;4.就书面报告的一部分向全班演讲(演讲应包括名人部分生活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是学生选择分享的,并且其组织良好,传递方式有效)。

二、具体的教学活动。共30节课,在这30节课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来具体阐述。前10节课,教师只向学生描述了构成书面和口头报告的形式是什么,并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评价标准的例子和一个等级评定量表。这样,学生一开始就能明白,学习的结果是“评价什么”,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就是学生自己去“记笔记”和识别主题,这个过程学生主要是依靠小组合作,完全是学生自己确定所要研究的内容,然后就是自己去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在中间10节课中,先是利用相关资源具体研究小组所选定要从事研究的对象。然后以“作家研讨会”形式开始写作活动,撰写初稿,学生根据第一节课所介绍例子的写作特点来进行评论,教师把学生对要点中的模糊之处集中到一个小组再具体解释,学生最终能够习得这种技能,都能按时交卷。学生在正式交卷之前,已经将作文修改了。最后10节课,当书面报告交卷之后,教学单元还未完成,还要进行口头报告,让学生一一对撰写的报告作口头陈述。

三、评估。在这部分教师主要就学生在运用研究程序、评价材料、选择主体、撰写作业四个方面评估和帮助他们。

中美两国的写作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各有千秋,都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理念。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美国作文教学的许多地方,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从这篇教案中,我们能够得到很多启示:

1. 如何解决“想不想写”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呵护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神秘感,是整个写作教学的第一步。从四个教学目标对应的行为动词看,分别是识别、寻找、选择、撰写、传递等,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目标3中,有效地将写作教学的目的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同时,要求学生的报告提出该名人的贡献怎样影响社会的看法,这种做法,既能体现学生的“真实语言”和个性化的语言,也能减少语言束缚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扼杀。同时,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写自己的东西,读同伴的作品,这样学生就有较大可能把所有的文学作品看成是一种创造性地处理经验的结果,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在写作题目的设计上,美国的教师能既充分考虑写作题目与现代社会活动相适应,也能注意写作题目与学生心理能力相适应。“这也让学生明白:写作不是点缀生活,也不是纯主观的自我表现,而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服务的。”②这就刺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先是利用相关资源具体研究小组所选定的研究对象。然后以“作家研讨会”形式开始写作活动,撰写初稿。此做法能很好地消除学生对写作神秘感的认识,还写作以本来面目,使学生对写作不再畏惧。最后一个目标,就学生的书面报告向全班同学作演讲,将写作教学与口语交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如何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写什么”的问题,实际上是寻找写作内容知识,其本质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范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名称、事实、事件、态度等。让学生自己去识别、寻找、选择、撰写一位美国历史名人有关的信息源能有效地解决写作过程中这一突出问题,学生识别、寻找、选择材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找米下锅”的过程,这个过程能有效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最大障碍——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与中国学生相比,美国学生写作材料更丰富。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不要求当堂交作文,而是让学生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时间。比如这篇报告写作,在写作前,教师会让学生先利用图书馆、网上等各种渠道去搜集资料,然后整理成文。重要的是寻找、筛选和组织材料的过程,美国写作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与生活是沟通的,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这样学生在作文中不仅能寻找到乐趣,还能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会像中国孩子那样“为了作文而作文”了。此外,美国交稿时间比较宽松,可以在一周内交稿,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和采访家人、邻居,能更深刻地了解到所要描写的对象,从而写出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美国的写作教学充满了实用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鼓励学生多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因为,我们获得写作内容的途径不仅仅是书本,还要从实践中去体验和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实地、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热爱写作,这样的写作比在课堂里完成一篇作文要有意义。我们要打破为写作而写作的教学方式,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上,多关心一下写作能力之外的能力,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思维不受限制,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能够获得全面的写作素养。

3.如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怎么写”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运用所获得的写作策略性知识。“写作能力的差异往往是通过作者所用的写作策略的不同而体现的。”③在教学生“怎么写”的方面,我们并没有看到教学过程中有这一环节,教师并不是没有教,只不过教师是以内隐知识和缄默知识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的,学生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比如,教师为学生的书面报告展示了一个标准和一套等级评定量表,这实际上是重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悟”。写作悟性高的学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章法、规则,教师怎么评,我就怎么写,并很快完成了作文,而对一些写作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再去个别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就使得那些学生最终也获得这些策略性知识,提高写作技能。

此外,美国的写作教学很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张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的数据检索功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源,将获取的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选择和使用这些信息,这个过程正是一种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过程。比如在这份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去寻找这些名人的相关信息源,然后选择与表达主题有关的信息。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教学是在进行另一种形式──互联网上──的语文教育和作文教育教学。”④这种教育用于写作教学中,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写作教学活动的空间,也使得写作教学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特点。这一点很值得我国语文教育者注意。

4.如何解决“怎么批改”的问题

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对学生写作的评价对整个写作教学的过程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斯塔弗毕姆曾说:“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良。”⑤也就是说,评价最终是为了改良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更富有成效,促进评价对象的更好发展。从对学生写作的评估看,并没有一味地只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从他们运用研究程序、评价材料、选择主体、撰写作业四个方面来客观、全面地评估和帮助他们。这种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这恰恰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当学生在某方面有困难时,就去进行连续帮助,在对学生最终评价时,教师个人的感情因素也不是很重,完全根据事先已有的评价定量表作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是仔细研究了那些未达标准的学生的努力情况,识别他们的薄弱环节,以便在以后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整个写作教学过程,是一个运用科学理论指导的新型课例,它有效地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看似六周完成一个单元的写作教学很浪费时间,但其实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对整个写作教学有了明确的认识,揭开了写作的神秘面纱,学生明确了“写什么”和“怎么写” ,最后将学生的写作转化成口语进行交际,有效地实现了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举一反三”的目的。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⑥,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通过这种教学,增加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能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⑦

(注:本案例引自《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一书,安德森编著,皮连生主译,第175-183页)

注释:

①L.W 安德森编著,皮连生主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75~191页。

②④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5、28~29页。

③何更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99页。

⑤转引自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79页。

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152页。

⑦ 转引自徐龙年《语文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 ——兼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1期,35页。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推荐访问: 美国 启示 教学案例 带来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