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透析中国教育病

时间:2022-05-18 15:15:03  浏览次数:

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和学生们一起完成了一项透析中国教育的大工程。

2010年9月,他在北大新开了一门课:“批判的教育社会学”,随后便集中精力研究已成众矢之的的中国教育。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中国教育的病灶,即“学历军备竞赛”,并开出“分流”和“放权”两张药方。他新出的专著《吾国教育病理》便详细地论证了他的观点。

而与此同时,他要求每一个选修了这门课的学生都做一个关于中国教育的社会调查。学生们操着社会学的手术刀,对教育切片取样,呈现出清晰的病理,时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发现。比如,老师为了实现“北清率”而罔顾学生的风险,威逼利诱学生报考北大清华。比如,为避免优质学生外流,老师故意冷落学生长达半年以消磨其意志。

最后,郑也夫把学生们获得的这些教育实情汇编成自己专著的姊妹篇《科场现形记》。

几十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郑也夫对学生调查报告的要求是不掉书袋,不说空话,要言之有物,要用叙事体写。“讲好一个故事,最好是一个新鲜的故事。”这可以是一对中学生的恋爱故事,也可以是一个高考移民的一年波折,还可以是对大学生入伍收益与风险的评估。“我认为多数的晦涩来自不诚实,他讲的是自己都不甚了然的昏话,甚至是故意作秀。”

幸而,学生们没有让他失望。《学生眼中的“衡水模式”》展示了这所超级中学精确到每一分钟的军事化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在该干什么的时间就干什么”。比如,5:45做早操,但绝不能早于5点半起床;晚上9点50分下自习课,10点10分必须躺在床上,否则都是违反纪律。曾经有个学生因为突然坐起来被记违反纪律,还有个学生因为睡不着玩手指也被记下来。

《围绕报考北大的师生博弈》则勾勒了在河南一所重点中学里,老师为了诱使学生报考北大而采取的种种手段。这背后是学校和老师的利益。

每个班都会挑选几个“北大苗”重点培养,做特殊发放的复习资料,还会组织“北大苗”穿西装,打红色领带进行誓师大会。一旦发现某个苗子没有潜力时,便果断放弃培养。

更惊险的博弈是在高考后。老师的策略是“全面撒网,重点捞鱼”。他们会力劝学生报北大而罔顾其风险,甚至还会故意向其提供虚假信息。

因此,这所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因为报考北大而导致当年落榜,不得不复读。这也是老师所希望的,因为这枚棋子又多了一次对赌的机会。

C同学便是如此,第一年高考后估分,感觉在北大分数线的边缘,学校领导力劝他报北大,结果落榜。他复读时,选择了另一所学校。结果原来学校的领导便来威胁他们全家,“上吊自杀都可以,但是不要走”,还反复骚扰他。

这些事情也让学生对老师有了戒心。有些学生平时考试时就故意做错一些题,考差点,让老师对自己不管不问,最后成为高考黑马。

师生间的博弈看得人惊心动魄。有些故事甚至超出了郑也夫的想象,他反复追问学生:“真有这么回事?”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看惯了教育学科的论文,看到这些学生的调查后眼睛一亮,心生惊异。“确定真问题是有价值的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几十篇论文如同教育病的一张张彩超和CT,不动声色而深刻入微,呈现出清晰的病理,时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发现。”

有激情但不冲动

粱瓜在他的调查报告中讲述了五个企业家子女的教育故事。案例之后,他原本计划对比国外的公校、私校,分析一下像北京人大附中这样的公立名校会不会越来越被权贵所占据,导致教育不公、阶层固化。

“停!”郑也夫让他就此打住,不必对此进行猜想,只要把事实呈现就可以了。

郑也夫认为学生目前的能力做不了高水平的批判。“那就不要做廉价的批判,这个谁都能做,学院派就把这个让给别人来做吧,自己拣选更艰难的事情。那就是搞明白这些行当的来龙去脉,细致地描述其运转方式,认识其复杂性。”

郑也夫对中国教育充满愤怒,但他要求学生在调查时千万不能预设观点,不能舍弃了世界的多样性。学生交上的作业,常常在文中某处用黑体字或下划线,郑也夫一概勒令去掉,理由是:你构思时已经筛选了事实,行文时更注入了语气上的轻重缓急,再搞成特殊的字体,主观导向就嫌太过了。

郑也夫承认自己开始某项研究都是因为内心强烈的情绪所驱动,但在研究启动时,这个超龄愤青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理性,要抑制情感。粱瓜形容这个大嗓门的倔老头是“有激情但不冲动”。

郑也夫希望社会调查能让单纯的学生看到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多元不是几个简单的判断句所能涵盖的。

2009年,重庆爆发“高考加分门”,当地学生集体更改民族成分以换取高考加分。在事情尘埃落定之后,学生刘小玲通过访谈已成功更改民族、升入大学、没有被揭发出来的重庆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一事件的背后故事。

根据此前的曝料,得是父母有背景有身份的学生方能作假成功。事实上并非如此。A同学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儿子能与城市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他们下狠心把孩子过继给别人家。这名考生不仅更改了户籍,还更改了法律上的父母,这令他非常难过。

而B同学在局长父亲的操作之下更改了户籍。凭借民族加分,他挤掉了同班同学考上了北大。上大学前,他对此并不了解,后来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他对被挤掉的那个同学心存愧疚。“高考加分门”事件爆发后,他想向公众吐露实情,但最终没有勇气。

这些论文打动了杨东平:“这些研究具有不一样的深度和感染力,不仅得到一些真知灼见,而且有触手可及的质感和温度,令人感受到在冷静的记录背后那些挣扎的鲜活生命,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捆绑出版

三年多以来,郑也夫的这门课一共上了五轮。学生们的作业一篇篇交上来,郑也夫改得很认真,连错别字、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最终结集成这本《科场现形记》。在书里,郑也夫写下编者按语:“中国久有科场,演至清代习八股被冠名曰‘制艺’。到了鄙俗之今人口中,高考被说成是:敲门砖。不期科举废弃百年之后,敲门人成山成海,敲门砖诡异奇绝,便是清代科场鼎盛之时亦不可比肩。”

学生的调查也为郑也夫的理论分析提供了事实支持。比如在解析高考复读时,他便援引了《复读与中学声誉的制造》一文中的数据。经过数年的观察研究后,他认为中国教育的真正问题是“学历军备竞赛”,过度竞争导致学习的异化。他为此提出两条改革之路,一是分流,二是放权。只有分流,即引导一部分人走职业教育的道路,才能缓解高考的激烈竞争。只有放权,才能形成多样化的教育。这就是他的专著《吾国教育病理》的核心内容。

清华法学院的王亚新教授将他编的学生文集列为课上的必读书目,因为这些文章接地气,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国情。当年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王亚新就对郑也夫说:“你别不爱听,我觉得你学生的书比你的书好看多了。”而这恰恰是郑也夫最得意的。

选自《看天下》

图/小鱼

推荐访问: 透析 中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