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模拟训练13环境与生态(一)

时间:2022-05-18 11:40:05  浏览次数:

1. 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 )

A. 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

B. 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

C. 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

D. 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

2. 下图为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种群数量][环境阻力][“S”型曲线][K][“J”型曲线]

A. 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B. 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C.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

D.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3. 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正确的做法或说法应该是( )

A. 调查植物时多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调查动物则采取标志重捕法

B. 在划样方时,若遇到压线的植物,则尽量避开,重新选取样方

C. 若两次捕捉动物间隔的时间过短,则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值偏小

D. 当调查的植物分布较为均匀时,则采用等距取样法来取样

4. 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

5. 有关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演替发生时,最先定居的生物一般是地衣类

B. 演替过程中,一种生物逐渐进化成另一种生物

C. 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降低

D. 演替的终点是形成物种组成较稳定的顶级群落

6. 自然界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被苍蝇舔食,而植物中的捕蝇草也能捕到苍蝇,即苍蝇→捕蝇草。这一事实说明:①捕蝇草只为异养型植物;②捕蝇草既属自养型,也可属异养型生物;③绿色植物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只有一个营养级;④有些植物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不只有一个营养级;⑤食虫植物的原产地生长环境往往严重缺乏氮元素,其根系不发达,甚至退化,叶肉虽有叶绿体,但制造的养料不足,必须捕捉小虫以摄取有机物。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7.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个体数量][季节][O][A][B][C][D][K]

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曲线增长

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 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8. 硅藻的生长需要硅酸盐。下图是对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研究结果,虚线表示海水中硅酸盐的浓度μmol/mL。图中a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b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的情况,c表示两种硅藻在一起的培养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图中曲线②表示针杆藻的生长情况

B. 星杆藻的生长情况对硅酸盐的依赖程度更高

C. 单独培养针杆藻种群密度将不断增大

D. 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两种硅藻,星杆藻的K值更小

9. 新华社2011年消息:国家质检总局扩大暂停进口台湾受塑化剂污染产品,数量从22种猛增至812种。下列关于塑化剂污染产品对生物的危害以及治理塑化剂污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废弃塑料袋在农田中不断积累,破坏土壤通透性,影响作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以及根细胞的呼吸作用,导致农作物减产

B. 植食性动物牛、羊等家畜吞食塑料后,长时间滞留在胃中难以消化,可能是家畜的胃中缺乏消化塑料的酶或缺少分解塑料的微生物

C. 自然界中能降解塑料的微生物极少,塑料在生物圈中越来越多,物质循环受阻

D. 可应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培育出能降解塑料的细菌

10. 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价值体现的是( )

A. 用芦苇、秸秆作原料造纸

B. 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体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

C. 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生产化纤

D. 引进蜣螂消除草原上成灾的牛羊粪便

11. 是调查某野山羊种族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来源于存活数

B. 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图呈凹形(类型III)

C. 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 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12. 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

B.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 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 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13. 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2)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 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 只有两种说法正确

C. 只有三种说法正确 D. 四种说法都正确

14. 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着的能量(NP=GP-R),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加

B. ④营养级C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C. 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1.3%

D.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15. 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 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16. 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

B. 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 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 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17. 下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 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

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

D. 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18. 下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1850~1950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

B. 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 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 从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的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9. 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 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 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 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20. 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在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循环利用

B. 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雏形

C. 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

D. 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不需要人的干预

21. 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 和 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 ,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除上述影响外,在一定环境中,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 的影响,生物因素有 和 等。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 。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即该种群的 和 、 和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 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22. 下面甲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乙图表示一个长期有效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 。图中①②③④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 。

(2)图甲中分解者通过 和 两种方式将碳放回大气中。

(3)乙图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是 ,若人们想通过此生态系统更多地得到种群X,你认为达到目的的最有效手段是 。

23. 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 。

(2)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 期。

(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则F、D的数量是 。

(4)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 的形式贮存;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 。

②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 。

24. 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 ,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人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 、 。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 。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 、 进行调控。

推荐访问: 生态 训练 模拟 环境
[模拟训练13环境与生态(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