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共同的记忆

时间:2022-05-17 08:30:04  浏览次数:

题记:1971年,因修建昌平百货大楼的需要,100多名工人奋战两个月,昌平鼓楼被夷为平地,一座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就此消失……

在昌平区档案馆的馆藏照片里,有这样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它保存完好,拍摄时间为上个世纪30年代,规格为15CM×11CM,左侧有一张日文说明标签,大意为:“据说昌平县原来叫永安城,官府从白浮围城迁移至此。有名的明十三陵位于县城的北部,据此有5公里。”照片拍摄的是一座“谯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直到现在依然被老昌平人念念不忘的鼓楼。

据史料记载,昌平鼓楼位于永安城的中轴线上,自明朝天顺二年(1458)动工兴建,于天顺三年(1459)竣工。整个鼓楼连同基座共有三层,第一层为砖石结构,第二和第三层为砖木结构。鼓楼下半部的基座是一座约三丈高的方形城堡,上有垛口,下有一个四面畅通的门洞,呈十字路形,门洞的上方全都是条石起拱,下面是条石铺路,南面门洞的上方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的匾额,上书“谯楼”两个大字。鼓楼第二层楼内放置有铜壶滴漏,第三层正中东侧悬钟,西侧架鼓,这在当时既是报时的工具,也是报警的信号。这座建筑所用的砖瓦木料,全是工部营造皇陵的“御料”,甚至连鼓楼上用的“铜壶滴漏”也是大内御用之物,据考证与北京钟楼上的铜壶滴漏一模一样。

因為外观巍峨雄壮,再加上位于永安城的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谯楼”在建成以后就成为新的地理标志,主要街道由此向四方辐射,较大的店铺都集中在谯楼四周,因其而有名的鼓楼南大街、鼓楼东大街和鼓楼西大街成了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每逢重大事件发生,百姓聚集在谯楼前看官府张贴的通知布告,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

昌平鼓楼历经明、清两代,到清末时已残破不堪,于1931年进行了重修。但由于当时吏治腐败,工程承包商乘机偷梁换柱,不仅所用砖石都是从东南西北的四座城楼上拆下来的,还将鼓楼中的金丝楠木偷换成东北黄松,四座城楼被拆后也只在原址上各建了三间平房,如此一来鼓楼的威武雄壮感大打折扣,直至1971年被彻底拆除。

钟鼓楼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景观,是由汉族文化诞生的特色建筑,更是地域文化和地方精神的重要载体。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昌平鼓楼一带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成为了著名的商业圈,在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发展与变迁后,更是成为了昌平的地标式建筑。在老昌平人的记忆里,这里环绕着多栋老式住宅楼,而且一到节假日就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这里有服装厂、衡器厂、农机厂,还有百货店、日杂店、副食店、书店、理发店等,承载着昌平人对历史的回忆。

鼓楼被拆后,昌平的老百姓无不扼腕叹息,许多人从空荡荡的鼓楼遗址前走过,想起当年在此地买糕点买杂货的场景以及当年此地的繁盛景象,都不胜唏嘘。由于相关影像资料的缺失,人们只能从上一辈人的回忆中拼凑出它的样子。唯有存放在昌平公园石刻园中的“谯楼”匾额和存放在北京大钟寺博物馆内的铜钟,这两件与鼓楼有关的实物遗存,可供人们怀念。再想看看昌平鼓楼的样子,只能电影《平原游击队》里李向阳进城的场景中依稀看到鼓楼的几个镜头。

为了却昌平人民多年来寻觅鼓楼老照片的心愿,2005年,昌平区档案馆通过电视、广播电台以及网络等媒体向公众征集昌平鼓楼的老照片。可是一直没有任何进展,这么重要的古建筑,居然一张照片都没有保存下来,令人惋惜不已。直到2007年,在“南口战役70周年研讨会”上,著名文化学者、收藏家王锦思先生偶闻了昌平档案馆寻找鼓楼老照片的消息,王锦思先生于2008年将收购的昌平鼓楼老照片无偿捐赠给了昌平区档案馆,使昌平人民才能重新见到鼓楼当年的模样。

这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不仅填补了馆藏的空白,也帮助昌平人民还原了鼓楼昔日的风貌,再现了当年鼓楼周边的热闹场景,对于研究昌平古城的历史风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这张“古董”级的老照片雕刻着时光的记忆。照片中的建筑倒塌了可以去重建,但有些东西是我们永远追不回来的,那就是历史的足迹,它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如今的昌平古城已不复当年模样,许多老建筑也已在历史的打磨下消失不见,后人只能在文字记载中,穿越千年的时光,遥想“前世”昌平的景象。有了这张照片,昌平人民不用再只凭借一些空洞的、怀旧的称谓,如“鼓楼东大街”“鼓楼西大街”等去找寻依稀残留在记忆中的历史轮廓。当我们再翻开昔日鼓楼的老照片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眷恋与回忆,还有憧憬和展望,这是昌平人永远的记忆!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馆)

推荐访问: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