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策略简析

时间:2022-05-15 19:00:06  浏览次数:

【摘要】建筑部门的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不断增加,建筑节能成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节能任务。本文将基于建筑节能的本质要求,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建筑能耗及节能工作的发展现状,结合相关文献阐述科学合理的建筑节能理论并给出了促进节能实践优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策略;全过程管理

1我国建筑能耗及建筑节能现状

1.1我国建筑能耗

目前,发达国家建筑直接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达到40%左右,我国建筑直接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0%左右,如果考虑建筑材料的间接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的比例超过3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舒适度要求的提高,生活舒适需求决定的建筑对能源资源的消费也将越来越大,导致我国的建筑直接能耗具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建筑的用途,可以将建筑物划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一般而言,建筑能耗的统计只针对民用建筑,而民用建筑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类。相对于住宅建筑而言,公共建筑的能耗强度较高,建筑面积超过20000m2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尤其突出,其单位用能可达普通公共建筑的2倍以上。因此,虽然公共建筑总面积只占民用建筑面积的1/6左右,但是公共建筑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1/5以上,随着我国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公共建筑的比例仍有增加的趋势,其能耗问题必须加以重视。住宅建筑用能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最大,是能源消费的重要部分,炊事,家电,照明用能是住宅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家电的使用种类与频率不断增加,因此,虽然家电和照明设备的能效不断提高,但是住宅能耗仍然呈现了较大的增长趋势。

1.2 我国建筑节能

1.2.1建筑节能概念

从建筑生命周期的角度定义,建筑节能是指通过一定的规划设计与技术设备的使用,在保证建筑室内舒适度的条件下,降低包括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建筑的施工、使用、维护以及拆除与废物回收等整个建筑生命期的能耗。建筑节能是我国现阶段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内容。

1.2.2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为减缓建筑能耗的快速增长,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标准及节能规划,其中包括《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设定目标从1986年的30%,提高到2010年的50%和65%。由此带来了我国节能建筑面积的大幅增加,城镇节能建筑面积的比例从2001年的1%左右增长到2010年的20%左右。但是,目前对于节能建筑尚没有科学统一的界定,我国的节能建筑往往是根据建筑节能材料、节能技术、节能设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是否按照节能标准的设计施工来确定建筑节能量和节能性。通常认为,使用节能材料、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越多,建筑越节能。据统计,虽然城镇节能建筑的比例有不断提高,但是城镇建筑能耗增长的趋势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说明,我国节能建筑的实践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建筑节能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2推进建筑节能实践的科学对策

2.1制定科学的节能推动政策与标准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政策大多数都是以提升建筑能效为导向,以节能设备与节能设备的使用频率来评价建筑的节能性。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树立建筑节能标杆,许多建筑盲目使用节能技术,通过堆砌节能设备来达到建筑节能标杆的目的。单纯的堆砌节能设备和技术并不一定能真正实现节能效果。2002年美国的一座新建的校园里集成了许多采用节能技术的教学建筑,但是建成后由于其室内环境完全依靠机械系统维持,导致实际的运行能耗却高于普通建筑能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建筑实际的运行能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造该建筑室内环境的基本理念和保证该环境的运行方式。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调节建筑室内的舒适度是建筑节能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应该摒弃把节能建筑简单理解成拥有众多节能设备和技术的建筑的理念。

建筑节能的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能耗保证建筑的使用需要,因此,建筑的实际能耗数据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目前,大部分节能标准关注于建筑的节能设计环节,而建筑的节能设计是否能够在建筑运行过程中实现节能效果,节能标准中则没有相应的检验条例,正如上文介绍的那样,建筑实际的运行能耗取决于运行理念,简单堆砌节能技术不能实现节能的目的。因此,不能因为某些建筑采用了建筑节能标准就将其界定为节能建筑。建筑节能政策和标准应该扩大到运行阶段,以建筑实际运行判断建筑的节能性。通过阶梯电价、分量计费等节能政策直接控制建筑实际用能。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则应该因地制宜,以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调节室内环境为理念,对不同气候地区采用不同的建筑节能标准,并以实际能耗来评价建筑的节能性。

此外,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节能政策应该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弱化市场作用。市场通常都是以追求效率为目标,这样往往会忽视总量的变化。追求效率提升的结果会促使节能技术的不断提升,节能技术运用的普及等,但大量的技术集成不一定能够实现建筑节能,这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相应的调节。

技术的发展是推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能效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因此,虽然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效率的提高而忽视总量问题,但是效率的提高确实是重要的节能手段。在营造环境相同的情况下,能效高的设备必然能实现更多的节能。不断推进技术创新,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是作为不变的国策。

2.2建立全过程能耗管理机制

以实际能耗指标为导向的节能策略要求对建筑能耗实现全过程控制,以实现建筑生命期能耗最低的目的。建筑生命期包括建筑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运行等阶段,从完全能耗的角度看,建筑生命期的能耗包括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两部分,直接能耗是建筑运行过程中直接消耗的部分,而间接能耗则是建筑通过使用建筑材料、人力机器设备等间接消耗的部分。全过程的能耗管理理念要求建筑的完全能耗最低,也就是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的和最小。建筑的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在某种程度上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例如,使用大量节能材料和节能设备的建筑间接消耗就比普通建筑少,但是在保证室内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大量使用节能材料和节能设备的建筑直接能耗就会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在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分配比例,全过程能耗管理机制就是要求实现这样的效果。具体而言,全过程能耗管理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阶段的宏观约束。建筑的规划阶段开发商应该本着建筑节能的理念进行项目的规划。规划阶段没有确定的建筑形式,能耗预测无法实施,此时规划部门则应在考虑建筑项目的功能/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基础上对规划项目提出用能上线的宏观约束,限制高能耗建筑形式的产生。

(2)设计阶段的运行模拟。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下转第96页)(上接第40页)虑建筑的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在确定建筑功能条件下,尽可能利用能耗预测软件预测对使用不同建筑材料与节能设备的情况分别进行综合能耗评估,从完全能耗的角度确定最佳节能设计方案。

(3)施工阶段的规范执行。规划与设计的再完美,没有切实的执行,就无法实现规划与设计的目的。目前,由于节能建筑相对成本较高,居民尚未形成科学的节能与成本意识。因此,市场对节能建筑较低的需求导致开发商缺乏开发节能建筑的动力,因此就算设计阶段考虑了相关的节能问题,实施阶段如果没有严格的执行则难以实现最初的节能设计效果。此外,实际购买和安装阶段并不一定能完全满足建筑设计时对设备参数及位置等要求,此时则应该结合设计要求分析最符合要求的设备类型与安装要求。建筑施工阶段对节能标准与节能设计的规范执行是实现节能效果的关键之一。

(4)运行阶段的时时监测与控制。建筑的运行能耗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运行能耗的高低直接影响节能效果。在确定建筑的标准能耗后,通过对建筑能耗的时时监测来反映建筑的能耗情况。此外,对建筑能耗进行分项用能监测能更具针对性的控制高能耗部分。为了实现对运行能耗的时时监测,建筑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能耗监测体系,而这则需要与能源供给等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实现相应的信息共享,以建立具有时时监测功能的能耗控制体系。

2.3建立节能环保意识培养机制

营造室内环境的理念是决定建筑运行能耗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筑的使用者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至关重要。欧美国家多数家庭全空间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运行调节方式与我国多数家庭分空间分时间的室内环境调节方式,决定了我国的建筑能耗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较低的现状。此外,高能耗电器使用频率与范围较低也是我国建筑能耗较低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能耗较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源于居民经济条件的约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没有良好的节能意识,居民很可能选择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因此,培养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以保持我国现阶段的居民用能方式对于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居民节能环保意识需要政府加大节能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在教育体系中增加节能环保的知识,鼓励支持节能环保组织与企业。目前,经济成本与生命健康是居民关注的重点,因此从成本与健康的角度宣传建筑节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才会产生效果,因此,政府需要在这方面进行长期规划,以保证节能实践的稳定健康发展。

3结语

我国建筑节能实践的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建筑节能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应该以降低实际能耗为导向,摒弃堆砌节能技术实现建筑节能的理念,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调节建筑室内环境为原则,合理利用节能技术,从建筑的生命期角度全过程控制建筑的能耗,以实现建筑生命期能耗最低的目的。建筑节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需要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沟通,增强宣传,提高群体普遍的建筑节能意识,为建筑节能实践提供广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中国能源报告(2010)[M].科学出版社,2010.

[3]任邵明,郭汉丁.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的外部性分析与激励政策[J].建筑节能, 2009(215):75-78.

[4]国连斌.浅析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4.

[5]高磊磊.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探析[J].科技视界,2012(21):31-33.

[6]任至佳.建筑节能发展实施方案[J].科技信息,2013(13):370.

[7]梁境.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趋势调研分析[J].暖通空调,2008(7):29-35.

[8]孙鹏程,刘应宗.建筑节能领域的政府失灵及其对策[J].建筑科学,2007(12):1-6.

[责任编辑:薛俊歌]

推荐访问: 建筑节能 策略 我国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