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乳企可以走出去,但不能过度依赖国外

时间:2022-05-14 19:20:08  浏览次数:

乳企到国外建厂、建奶源地是被逼的,只要保证奶业自给率不突破红线就不会危及国家的奶业安全

谈起8年前的“三鹿事件”,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颇为感慨,“一件事就把整个产业都毁了,至今余波未平。”

“国人对国产牛奶的质量仍旧不信任。”李胜利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如今的中国奶业尽管在“三鹿事件”的打击下失去了往日的增长速度,却在过去8年慢慢走上正轨,步入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

但他也认为,中国乳业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原奶市场至2014年中开始的断崖式下跌已导致诸多奶农破产,“这预示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仍在调整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但李胜利反对外界将国内乳业危机责任归咎于乳企走出去,“走出去是一个大趋势,受国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现阶段来看,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走出去是被逼的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乳企去国外投资建厂早已不是单一事件,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乳企将会更多依靠国外奶源?

李胜利:还很难说。因为现在世界乳业整体情况都不景气,全脂奶粉价格很低,很多国家乳业都是过剩的,新西兰、澳大利亚也是一样。所以中国乳企现在走出去是一个好机会,大家都等着把原奶卖出去。如果在全球奶源紧张的时候,光是建个加工厂就很困难了。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都是奶农合作社,奶农还是乳制品加工厂的股东,奶农拿到的收益不仅是销售原料奶获得的收益,还有一部分是加工企业的收入分红,还有一部分人拥有加工企业的债券,奶农与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很紧密。一旦奶源紧张,中国企业因为没有这种合作社体制,当地企业就会把原奶抢走,你可能拿不到奶,至少成本会很高。

《瞭望东方周刊》:所以中国乳企应该去国外建设奶源地?

李胜利:大环境是有利的,但也要注意一个问题:乳企自己建奶源地就要买地、买牛,成本肯定要比当地企业高得多。

新西兰奶农多是世代养牛,土地完全私有化,没有成本,而中国企业过去之后,一切都要从别人手里买,土地价格会上涨,这对企业是很大的挑战。所以中国企业需要走当地的模式,与奶农建设合作社。

当然,最好的方式是和当地企业合作,入股或者买下当地加工企业,这就等于直接把原先入股的奶农买断了,可以避免自己建奶源地的诸多麻烦,也能避免缺奶时合作社对中国企业的封锁。

很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前没有意识到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包括政策、乳业体制、合作社机制上的变动都会对企业带来很大影响,很多企业去了国外就因水土不服交了很多学费。

《瞭望东方周刊》:既然要面对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乳企还要蜂拥到国外去建奶源地?有这个必要吗?

李胜利:从奶源的发展来说,国内现在养牛水平提高,规模化程度比较高,单产也提升了很多,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奶企的需要,并且现在国内奶源是过剩的,企业都在缩减收购量。

但是从加工企业角度来讲,它是为了以后的发展更有竞争力。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的奶粉、液态奶流入中国的量非常大,并且进口量一直在攀升,如果国内乳企不走出去,可能就会被国外竞争对手打垮。从这点来说,国内奶企走出去是被逼的。

奶源自给率不低于60%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战略层面的考虑,很大的原因是不是国外原奶的成本比国内低很多?

李胜利:对,澳大利亚的奶源比较便宜,因为它采取的是放养模式,固定资产投入比较少,成本比较低,奶价也就比较低,所以在这些地方加工原奶很便宜。

比如新西兰的原奶收购价每公斤1.7元左右,国内则是3.7,比新西兰要贵很多。乳企在当地建加工厂,可以用廉价的原料奶生产乳制品再返销到国内。另外,很多乳企在国外建设奶源地,是为了跟加工相配套。

另外,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近年来有很多农场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出售,一些中国乳企就乘机买了下来,这也是一个趋势。

但这些依靠国外奶源生产的乳制品最后还是出售到国内市场,不可能在澳大利亚或者新西兰销售,因为这些国家的乳业市场本身已经饱和了,像新西兰95%的乳制品是出口的。

《瞭望东方周刊》:但对国内奶牛养殖业来说,乳企都跑去国外建奶源地,这不是什么好事吧?

李胜利:对,现在很多乳企都在国内限制原奶收购量,如果以后其在国外规模比较大了,对国内势必是种巨大压力。因为中国也面临着奶源相对过剩的问题,原奶生产成本偏高,竞争力根本赶不上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些地方。

这种情况下,走出去对于中国乳企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对中国奶源基地的建设是有冲击的,因为价格有差别,产品又返销到中国来,等于压缩了国内的奶源,尤其是现在奶源过剩的情况下,影响更大。

《瞭望东方周刊》:你觉得这个冲击会有多大?

李胜利:这个还很难说,因为这几年刚走出去,在国外的规模还不是很大,估计在两三年以后可能会有些显现,随着他们规模逐渐增大,奶源收购量逐渐增大,再加上走出去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肯定影响会很大。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认为都到国外建奶源地会对中国乳业安全产生威胁,使我们的乳业安全掌握在别人手里?

李胜利:这个需要看有多大量,现在中国乳业的奶源自给率大概在70%,但这个比例一直在下降,未来会降到60%还是50%还不知道。 但这个问题国家肯定会考虑,我们生产多少,从国外需求多少,这肯定有一个比例,不能超过这个比例。

我觉得未来中国乳业的自给率不能低于60%,一旦低于60%很多企业就要倒闭。如果低于50%,意味着我们总共需求4000万吨奶,其中2000万吨要从国外进口,那国内奶牛养殖业就不行了。

生产和消费要平衡

《瞭望东方周刊》:即便不去国外,很多企业也在自建奶源地,为什么不能走合作社的模式?

李胜利:中国的乳业先天不足,原来都是国营企业在养牛,再把奶交给加工厂,农民没有家庭牧场养奶牛的习惯。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伊利、蒙牛的发展带动了千家万户养牛,但相对大企业,奶农始终是弱势一方,不可能像国外强势的奶农那样,可以入股乳企。

所以中国探索出的模式就是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建一部分奶源地,像蒙牛、伊利、三元,但这种模式让一个企业什么都做,投入太多,资本压力就很大。建一个日处理1000吨奶的加工企业可能只要1亿元,但建一个收1000吨奶的奶源基地需要将近10万头牛,投资需要30亿元。

《瞭望东方周刊》:所以你不赞同乳企什么都做?

李胜利:对,我觉得乳企还是把加工做好,和奶源基地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合作关系,采取合同制,美国很多牧场也是这样,乳企提出要求,奶农按照要求合同生产原料奶就行了。

《瞭望东方周刊》:那奶农和乳企之间的矛盾能解决吗?

李胜利: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供需关系决定着生产多少、加工多少、市场需要多少,这三者应该是相匹配的。现在中国的问题是消费不行,很多企业生产的是高端奶,但这个市场在一二线城市已经饱和,三四线城市也不行,加上经济趋稳,影响了消费。

2015年国内液态奶的消费增长幅度只有4.4%,但是在2011〜2014年,增长幅度都在10%以上,而且中国的液态奶加工和乳制品加工基本上是没有增量的,甚至还在下降。相比之下,这些年中国的奶牛养殖产业却在快速发展,原奶生产量大幅增加,以至于造成供过于求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两头抓,一方面促进消费,奶企除了做高端奶,平民化的大众奶也要做,并且要促进三四线城市消费需求的增加,还有就是学生奶,这部分消费上去了,也能大幅增加市场消费量。针对奶源过剩的问题,政府应该压缩产能,趁机把一些低产、有问题的奶牛淘汰掉,实现两者的平衡。

推荐访问: 走出去 过度 依赖 国外
[乳企可以走出去,但不能过度依赖国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