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教学相长”涵义的历史演变及原因探析

时间:2022-05-14 13:45:04  浏览次数:

zoޛ)j首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时代的发展变化又赋予其新的内涵,本文从四个阶段探究“教学相长”涵义的历史演变,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以期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现代教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相长 涵义 历史演变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02-02

一、“教学相长”的涵义

《学记》首先提出“教学相长”原则。它是指教学双方互相促进。作者在论述“教学相长”的理由时写道:“纵然有上乘的美食,你不去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是何等的鲜美可口;纵然有最好的方法,你不去学习,也不会知道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所以学习以后就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知道困难。知道不足,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就能自强不息。[1]”言下之意就是说教学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2]用图来表示如下:

图中“自反”与“自强”是学生和教师采取的应对措施。学生“知不足”,明白自己的劣势在哪,从而找准努力的方向,发奋学习弥补不足。教师“知困”,从事教学工作不能得心应手,从容应对,才会不断地去充电学习,拓宽自己的眼界与看问题的视角,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科研能力与提高授课水平。

二、“教学相长”涵义的历史演变

(一)第一阶段:侧重教师长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思想。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地传授知识,在为学生解疑答惑的过程中,学生启迪了思维,思考问题更有深度,解决问题能抓住重点,教师因此也能反受启发,拓宽自己的研究视域,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身学识水平得以提高。这是在教育领域最早对教师的关注。

(二)第二阶段:师生关系的转化,可以互相学习

在师道受到冲击的中唐,面对耻学于师的风气,韩愈在《师说》里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求师原则,并且他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为师,二者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也就是说,师生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号召人们学习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心求学精神,从而形成人们交互为师、教学相长的新风气。在这里就否定了教师的一种绝对的权威,含有了辨证法因素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影响是很深远的。

(三)第三阶段:只注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

从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来看,课堂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是不可或缺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对当前知识的掌握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教师来说,学生对教师的认可与尊重,教师授课所带来的成就感,决定着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及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与满意度。

(四)第四阶段:师生共同成长

“素质教育”的提出及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定位就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对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因而引起了人们对“教学相长”这一原则的重新审视,无论是教育家还是课程改革的先驱,在发现传统教学的弊端之后,努力提倡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都期盼能够实行公正、民主、平等的教与学,重新建构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开展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设疑,布置作业,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完成;学生有困惑的地方向教师请教,教师认真倾听予以解答,破除疑惑,拨开迷雾,让学生努力学习有明晰的方向。这样不但能够达到教师“長”、学生“长”,而且是师生共同成长进步。

三、“教学相长”涵义演变的原因

“教学相长”原来只是一种教学规律,一种教学现象,后来成为一种教学要求。记得在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任何一个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意思是说,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与否,是不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接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要求。“教学相长”涵义演变也就自然发生了,究其演变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教育者价值观念的变化

每个教师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文化程度、思维方式、处事风格各有差异。其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也会各有所方,有些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尽心开展教育工作,但是收效甚微;而另外一些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采用慕课的方式翻转课堂,采用说课的方式讲解思路、主张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事半功倍,效果显著。教师在备课时,通过自己对所授课程的前期思考与经验积淀,有的放矢,重点难点突出,那么学生也能迅速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领会课程内容的核心观点。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递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之下,教师也不能“一言堂”,不可唯我独尊,要能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因材施教,启迪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勇于发言,寓教于乐,让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诚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一个因循守旧的教师则是给学生奉送真理。”

(二)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渗透

从思维方式来看,教学就是由教师单个思维到由学生参与的多个主体思维的过程,在过去,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教学被看作一个单项输出的过程。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交老师布置的作业,参与考试获得成绩来反馈教学质量,也只是作为教学过程设计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非常辛苦的,教师讲授得多,学生参与得少,教师也不知道自己所教到底对学生产生了多大的价值,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师生关系。但处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一个人如果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则是很可悲的,柏拉图曾经说过,一个自由的人在获取知识时也应该是自由的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因此他们同样有权决定自己的需要和提出自己的要求。教育质量的好坏,就是看一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力。

从教育目的来看,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偏重于人文本位主义教育目的观,如孔子最高的教育目的就是“成人”目的观。人在教育中生成,教育在人中生成,教育是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人。虽然这种教育目的观与当今教育的目的有一致性,但是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又产生了偏离,出现了中庸的教育目的观,洋务派的教育目的观,改良派的教育目的观,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也经历了多次演变,现行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规格和质量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包括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等。

从知识观来看,时代在进步,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发生了变化,古代是没有教师是不行的,但在信息时代,学生从教师这里获得知识只是途径之一,他们可以从互联网、同学、家人、社会……也即各种各样的知识来源渠道。

(三)师生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师生关系呈现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在封建社会,阶级的差异十分明显,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就决定了他说话做事的权利。在师道尊严的大气候下,教师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站得高高的,身份是尊贵的,俯视着学生,学生一般不能与教师平等的对话,无论对与错,只能虚心坦然的接受。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教育管理方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化,学生受教育的途径更为宽泛,以教师为主体的舞台渐渐失去他的优势地位,师生关系也遭到了强烈的冲击。今天,我们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应处在一种平等、信任、相互支持、理解的状态,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以提高,也即“教学相长”的优化。

(四)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

从教育效能上看,如果教学方式是强迫性的,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直接的副产品就是:唯书唯上(古代的教育是如此的),唐代韩愈提出“青出于蓝胜于蓝”,即学生可以超過老师,但是没有对老师提出要求,老师是否也能向学生学习呢?在幼儿、小学及初中阶段,教师向学生学的不多,但是在高中及大学阶段,“教学相长”则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更强,创新意识勃发,有时候提出一些问题,教师也不一定能立即解答,尤其是本科的三四年级及硕士、博士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了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够进行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活动,教学相长的效果更为明显。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教学相长的规律,将会对教学产生很好地助推作用,对学生成长进步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能够促使他们脱颖而出,快速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综上所述:“教学相长”涵义的演变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44.

[2]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1988:43.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68.

作者简介:

黎钰林(1979—),女,湖南邵阳人,博士研究生,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推荐访问: 教学相长 探析 涵义 演变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