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技术情报

时间:2022-05-11 15:45:03  浏览次数:

中国有了系列高性能“金属玻璃”

经过多年攻关,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金属玻璃的制备和机理研究上获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并成功制备出用于卫星太阳能电池等伸展机构的非晶合金材料。

非晶合金又称金属玻璃,由于其不同于晶体的特殊原子排列结构,表现出超高比强、大弹性变形能力、低热膨胀系数等特异性能,受到各国科学家重视,成为当今最活跃的材料学研究领域之一,孕育着继钢铁、塑料之后的第三次材料工业革命。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都加大了对这一领域的支持力度,设立了相关重大研究项目。

2007年起,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支持下,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金属所、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所的科学家,组成国家“973”计划“高性能轻质非晶态合金若干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项目研究团队,向高性能非晶态合金领域发起了科研攻关。(来源:科技日报)

云南农业大学杂粳稻繁殖制种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近日,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承担的科技部“863”计划子课题“高异交粳型不育系及强优势恢复系选育”现场取样验收传来喜讯: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者孟村滇杂粳稻制种基地获得2.86亩不育系“合系42A”繁殖平均亩产317.6公斤,1.8亩“滇杂36”杂交制种平均亩产470.9公斤的繁殖制种高产。该产量远高于省外的杂交粳稻繁殖制种产量,打破了杂交粳稻制种产量低、产量不稳定的瓶颈,达到了高产优质增效的综合效益。

滇型杂交粳稻是云南乃至我国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经过40多年积累和创新,云南农大稻作所育成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抗逆、适应性广的滇杂粳稻品种,其中“榆杂29”创造了16.7吨/公顷的世界粳稻种植单产最高纪录,“滇杂31”百亩连片平均亩产达到960公斤。“十一五”期间,滇杂粳稻在云南、贵州、四川及湖南隆回等地推广种植累计220万亩,生产稻谷1.3亿公斤,产值达2.6亿元。目前,滇杂粳稻已成为西南推广杂交粳稻的主要品种,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在海拔2000米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粳稻品种。

(来源:云南日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选育成功

以抗旱、节水为主要特点的小麦新品种——普冰9946,日前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该品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张正茂研究员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立会研究员合作选育,已在陕西渭北旱原肥地推广种植。

针对区域特点状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张正茂研究员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立会研究员合作,系统研究了渭北旱原的气候和生态特点,确定了抗旱节水、高产优质抗病的小麦育种目标,选用抗旱抗病的品系作母本,以晋麦47为父本,于1999年进行杂交,通过水旱交替多点选育的方法,成功培育出具有抗旱、高产、稳产、抗病、优质等特点的节水型小麦新品种——普冰9946。(来源:陕西日报)

我国科学家制备出实用“单原子”铂催化剂

近日,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涛领衔的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以氧化铁为载体,首次制备出具有实用意义的“单原子”铂催化剂,实现了多相催化剂制备从纳米水平到原子水平的重大推进,极大提高了贵金属催化剂的利用率。

作为化学反应中不可替代的催化剂,铂、钯等贵金属在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资源稀缺所带来的昂贵价格,无疑成为横亘在催化剂制造商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如何提高贵金属的原子利用效率一直是催化剂制备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全球每年高达50%的铂产量都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系统的三效转化器。如果该技术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将会大大减少贵金属的用量。同时燃料电池的电极催化,以及各种精细化学品的合成领域,都可能成为该技术的受益者。(来源:科学时报)

重庆大学成功开发出新型输电线路智能检测技术

近日,重庆大学教授蒋兴良及博士研究生夏云峰开发设计了一种集成于巡线机器人上的、用于检测输电导线钢芯断股的可拆卸式传感器。该设备可在各种规格型号的钢芯铝纹线和架空地线断股检测中发挥作用,为输电网建设保驾护航。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巡线机器人对输电线路进行检修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输电线主要是钢芯铝绞线,由于钢芯包裹在数层铝绞线内,一般的检测很难发现钢芯是否受损。为此,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利用永磁体对钢芯进行周向均匀磁化,并用周向霍尔元件阵列检测钢芯断股信号的漏磁传感器,通过建立传感器磁路参数的优化设计模型,将遗传算法应用于巡线机器人携带的导线钢芯断股漏磁检测。该研究成果提出的输电线路钢芯断股检测传感器型式及其参数优化模型还可应用于各种规格型号的钢芯铝绞线和架空地线断股检测漏磁传感器的优化设计。(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首台蒙皮自动切割装置在陕飞研制成功

日前,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蒙皮自动切割装置在中航工业陕飞研制成功,并顺利完成了某静力试验机端面切割,切割后的端面各项参数均达到了对接面的工艺技术要求,填补了国内飞机大部件蒙皮余量自动切割设备研发空白。这种自动切割设备在国外均由各主机厂自行研发,国内也没有一家主机厂在生产实践中使用。

随着飞机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有效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实现飞机制造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飞机蒙皮端面无余量装配成为飞机装配的必由之路。该装置是陕飞数字化制造攻关项目之一,由陕飞和有关高校联合研制,有效利用现有外部和内部资源,降低了研制周期和研制费用。蒙皮自动切割装置的成功研制,使端面切割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突破了大部件蒙皮余量依靠手工切割的工艺方法,打破了产品装配必须完全依靠工装协调修配安装的现状。

据了解,作为飞机部件端面蒙皮余量自动切割并去除的机械设备,该装备通过在型架平板固定导轨上的运动,实现飞机后段蒙皮的无余量自动切割并去除,用数字量传递保证了产品装配质量。(来源:中国航空报)

没有钨丝不用电极 新一代无极灯亮度增倍耗电减半

我国无极灯研发在浙江科视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获得重大突破。“没有钨丝不用电极”,使用起来“亮度增一倍,用电省一半”,而且5年不用换(寿命长达6万小时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无极灯,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这一成果为我国无极灯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极灯,突破了传统光源的发光原理,是采用电磁场耦合而不需要电极的荧光灯。2010年,浙江科视电子与浙江大学等院所合作攻关,承担了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高效节能环保型无极灯及其先进控制系统的研制与生产”项目。此项研发获得3项发明和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一盏200瓦无极灯的亮度可替代400瓦钠灯,用电可省一半。发明的自动切换装置,可在子夜时分自动将200瓦再降为100瓦,照度减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还可再省电一半。如果城市的照明能应对用光的特定时段需要作出自动调整,而这个调整是功率在原基础上再减半,将意味着整个城市夜晚照明耗电的大幅度下降,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来源:科技日报)

推荐访问: 情报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