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经济高增长背后的“民生”期待

时间:2022-05-09 09:25:03  浏览次数:

2011年,站在一个新十年的起点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继续奔跑的征程中需要思考更多的问题。“民生”二字的分量愈加沉重。

今年两会期间,“改善民生”和“提升幸福感”成为会场内外最关注的热词。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就强调,“十二五”期间,要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2011年,站在一个新十年的起点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继续奔跑的征程中需要思考更多的问题:如何将巨大的经济成就更多地转变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幸福,如何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与人民共享……在两会议题中,“民生”二字的分量愈加沉重。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三农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站在新起点上,面临自然灾害频发、国际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等多重挑战,农业农村经济怎么发展,如何将好的形势保持下去?

面对尚待破解的民生难题、老百姓殷殷期待的目光,代表、委员们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碰撞出一个个关乎民生大计的忠言良策。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

政府工作报告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核心提示:

“十一五”期间,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首先归功于中央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强调三农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推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等,这一系列举措使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增长超过6%,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四年过万亿斤。也正是由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才保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兴促百业兴。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我们对三农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我国的农业发展基础比较脆弱,农民持续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阶段,但仍有相当一些地方走的仍是农村支持城市的路子,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主要还是用于经营城市。

“十二五”期间,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把中央的精神和政策贯彻落实到行动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紧守耕地防线,不能奢想13亿人的嘴巴系在粮食进口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供销总社原党组书记、理事会原副主任周声涛表示: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重任,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三农问题,特别是粮食安全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好好算一下,我国农产品的缺口已经很大了。比如国产大豆对于食用油市场的定价权早已经丧失殆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进口大豆在国内的食用油市场呼风唤雨。

如今,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已成为我国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此外,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也是势在必行。

水利建设如何做到未雨绸缪

政府工作报告

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核心提示: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水利建设仍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形势。去年的西南大旱,今年的华北大旱,已经敲响了警钟。四川是天府之国,都江堰功不可没,但也不得不面对有效灌溉面积不足的现实。大旱临头才想到打井,是亡羊补牢,但更要未雨绸缪。

周声涛说:水之利,利在农业生产,利在经济建设,利在环境改善,利在民生福祉。就农业而言,水利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商品粮产区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但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给粮食安全埋下了隐患。加强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水源,对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十二五规划草案”中,都前所未有地将水利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相信,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实施和财政的巨大投入,我国水利建设的面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

核心提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为了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在家种地,不搞好社会化服务,农业增产确实很难。

要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比如,农资经营网络,不仅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化肥农药,杜绝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还能提供种子、测土施肥、配方用药、技术推广等服务。

代表委员建议,在做好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的同时,还要帮助农民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出去、卖出好价钱。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发展专业合作社,改变分散经营的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对接,地头与超市、餐桌对接,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进而实现农民增收。

近年来,中央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实现了对农民多予少取、甚至不取,乃至补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5到7元,水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9到23元。

周声涛建言,做好农村民生,为农民解决消费的后顾之忧至关重要。此外,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搞好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工作,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保护他们的利益。

何时能做到“学有优教”

政府工作报告: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核心提示:

从“上学难”“上学贵”的抱怨,到“高考改革”的争议,再到“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的质疑——过去5年间,民众对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异常严峻。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在教育改革话题上的热议,将助力中国实现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国政协委员赵雨森建议要利用政策与资金杠杆作

用,积极引导学校对传统教育活动、强势教育项目进行挖掘,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精心策划学校的特色,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使传统优势项目发展为办学特色。

代表委员们还建议,要实行真正免费教育,就是要让所有适龄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学,受到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点,应该尽早地使基础教育免费化,让教育不再成为一种负担,人人有学上,从底层上解决问题。另外,在全社会树立重学风、学为上的思想认识,让学知识才有出路扎根在百姓思想中,以从主观上阻止辍学打工的现象发生。

“孩子上个幼儿园比上大学还难”这是一位家长的慨叹。代表委员们为“入园难”支招: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同时出台政策扶持民办幼儿园。

“公办幼儿园的数量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和居民的需要,而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又远远不够。”代表委员们建议,当前首要的是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办更多的公办幼儿园,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里公办民办并举,才能形成覆盖广、有保障、质量高的学前教育体系。

别让“菜篮子坐上过山车”

政府工作报告:

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核心提示:

去年以来,“通胀压力”一词再次走进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从“菜篮子”里蹦出的网络热词,一头儿刺激着中低收入群体的神经,一头儿牵动着两会代表委员的心。如何抑制飞涨的物价?代表委员们呼吁:民以食为天,调控物价要从稳定老百姓“菜篮子”做起。

事实上,在去年“菜篮子过山车”行情中,市民多掏的钱,并没有流入农民的口袋。“菜篮子”民生早已成为人大代表调研的重点内容。代表们在调研中发现,成本上升、分配制度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会对物价上涨产生长期影响。调控物价,稳定“菜篮子”将是一场“持久战”。

“当前我国稳定物价形势严峻,价格上涨影响已从基础农产品扩散到食品制成品和非食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一位参加调研的代表表示。

委员们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投入;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降低务农成本、增加农业效益;厘清农产品价格走势的机理,合理调控农产品价格水平;尤其要加强农业产后服务,治理农产品流通销售环节,防止农业效益更多流入非农环节;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工薪阶层抗通胀能力。

就业压力下如何“人尽其才”

政府工作报告: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核心提示:

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又出现一轮用工短缺风潮。如何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出众多新的见解与主张。

全国政协委员赵雨森认为,对于新增就业人口,关键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在第三产业中,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杜吉明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就业只能通过“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解决。比如,“十二五”时期,鹤岗市将重点推进156万吨煤制化肥、400万吨焦化、100万吨矸石热电、100万吨玉米深加工、200万吨大米、20万千瓦风力发电以及球形石墨、矿用救生舱、联合收割机、抗艾滋病毒药物、实木家俱、赴俄锰矿开发等10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煤电化、绿色食品、特色旅游、石墨、机械加工、林木加工、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等产业。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带动城镇居民人均收收入增长10%以上。

“老有所养”何时不再难

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核心提示: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预计到2020年,每6个中国人中将有1个老年人。在“两会”上代表委员就老有所养问题提出了很多好建议。

田在玮委员说,物业服务企业掌握着业主的家庭信息,拥有会所、场地及设施管理的主导权,可充分整合这些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多种服务。同时,物业企业长期服务于业主,能够得到业主信任,可以提供多种上门服务,并且24小时不离小区。此外,物业企业以经营的方式提供服务,能适应多数业主“花钱买服务”的各类养老需求,有利于形成社会资源对养老服务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因此,田在玮委员建议民政部对物业管理介入社区养老事业的优势和可行性进行调研,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鼓励物业管理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与相关扶持政策。在家庭护理、医疗保健等专门培训以及办公经费等方面结合各地情况予以补贴,对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营业税减免政策,以引导、激励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推荐访问: 民生 高增长 期待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