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尿道下裂修复术中尿道海绵体成形的可行性、方法及其预防尿瘘的作用观察

时间:2022-05-08 11:05:03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探究尿道下裂修复术中尿道海绵体成形的可行性、方法及其预防尿瘘的作用。方法:人为诱导30只先天性尿道下裂兔,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Duplay术治疗,实验组给予Duplay联合尿道海绵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尿瘘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尿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道海绵体成形术可有效修复尿道下裂且有助于预防尿瘘。

关键词 尿道下裂;尿道海绵体成形;尿瘘

尿道下裂是临床上泌尿科常见的男性泌尿生殖器畸形,在男性先天性疾病发病率中仅次于隐睾症,疾病特征为尿道异常开口于阴囊腹、阴茎或会阴。尿道下裂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与内分泌紊乱、雌激素受体异常、基因突变、环境污染等有关。尿道下裂患者排尿困难,给其心理和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家庭及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思想负担[1]。目前尿道下裂的手术治疗方式有300多种[2],但各有利弊。其中,阴茎皮管尿道成形术(Duplay术)为常见的二期手术治疗小儿尿道下裂的方法,但术后可能发生尿瘘等不良并发症。为避免发生尿瘘,临床上已使用多种材料作为防渗漏保护层覆盖再造尿道,如鞘膜瓣、肉膜瓣等。据报道,尿道板两侧的分叉纤维条索样组织其实是尿道海绵体,虽然其发育不良但成活力强且血供丰富,能够向中央合并覆盖在再造尿道的表面,可作为再造尿道的防漏层[3]。为探究尿道下裂修复术中尿道海绵体成形的可行性、方法及其预防尿瘘的作用,本研究使用30只人为诱导的先天性尿道下裂兔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通过饲喂孕兔非那雄胺,人为诱导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为先天性尿道下裂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巧只。两组体重、病情状况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诱导成功标准:尿道开口位于阴茎中、远段,4月龄时称重,体重2.25~2.65kg。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Duplay+尿道海绵体成形术修复尿道下裂,具体方法:纵行切开尿道板两侧,近端环绕尿道外口的近端成“U”形,遠端至阴茎头中段,在阴茎头包皮连接处标记好横行切口,随后依设计切开至浅筋膜层,剥离尿道板的两侧缘并放入10号导尿管,然后向内侧翻转尿道板使其包裹导尿管并将其缝合使之形成尿道。在白膜的表面将尿道板的海绵体从外向内剥离,将左侧翻转至右侧并缝合,同样将右侧翻转至左侧并缝合,左右两侧呈叠瓦状并覆盖在再造尿道的表面。最后剥离形成包皮瓣,其中一侧部分祛除表皮形成肉膜瓣,穿过对侧皮缝合,覆盖在再造尿道表明,作防渗漏层;另外一侧和其皮缘缝合并关闭创面。对照组采用Duplay术修复尿道下裂,除完成尿道成形术后不做尿道海绵体成形,其余同实验组操作。此外,为避免感染,所有手术前30min及手术后均于后肢肌内注射青霉素钠20万U。为防止动物撕咬手术部位导致副损伤,手术完毕立即拔除支架管。手术后每天用0.5%碘伏及0.05%醋酸氯己定溶液冲洗会阴及手术区。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效果并统计尿瘘的发生率。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0只先天性尿道下裂兔术后尿道下裂均得到显著改善。实验组尿瘘发生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4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32,p<0.05)。

讨论

尿道下裂是男性泌尿生殖系最常见的先天畸形,发病率为1/3000此病属隐性遗传,正常情况下,当胚胎第7周后尿道皱襞自尿道近端逐渐向龟头端融合成一管形即尿道,这一过程有赖于胚胎性腺分泌的雄性激素,也取决于胚胎尿道沟及皱襞对睾酮的反应。当尿道皱襞形成管形发生障碍时即导致尿道下裂。目前,研究者们对于尿道下裂的具体发生机制尚未达成共识,但尿道下裂的特征性缺陷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如内分泌紊乱、雌激素受体异常、基因突变、环境污染等。

尿道下裂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两个方面:①尿道口异位:尿道口可能出现在正常尿道口近端到会阴尿道部的任何部位,此外,部分尿道口有狭窄。②包皮分布异常:阴茎头腹侧包皮未能在中线融合,故呈V形缺损,包皮系带缺如、全部包皮转移至阴茎头背侧呈帽状堆积。

尿道下裂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身体影响:可能影响患者阴茎的正常发育,导致阴茎过于短小。②心理影响:如果患者小时候患有尿道下裂,成年后依然会有记忆,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目前,尿道下裂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矫正。手术治疗须先切除阴茎腹侧纤维素,纠正阴茎下屈畸形,完全伸直阴茎,并促使尿道成形,使其开口位置尽可能接近正常。治疗尿道下裂的手术方法有300多种,如Duplay术、尿道板切卷管术(TIP)等。但由于不同手术人员熟练程度不同,并发症发病率较高,约6%~30%,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尿瘘,发生的原因可能为组织缺血坏死、缝合技术不高、继发感染或张力过大。

为了减少尿瘘的形成,研究者们尝试了多种改良方式,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皮肤和再造尿道之间加入防渗漏保护层,常用的材料包括去表皮的包皮瓣、肉膜瓣及鞘膜瓣等,但均可能发生血肿、阴茎扭转、坏死、水肿等不良反应。

近年来有报道称尿道板两侧的分叉纤维条索样组织其实是尿道海绵体,虽然其发育不良但成活力强且血供丰富,能够向中央合并覆盖在再造尿道的表面,可作为再造尿道的防漏层为避免尿瘘的发生。本研究通过观察及统计30只人为诱导的先天性尿道下裂兔分别予以传统Duplay术和Duplay+尿道海绵体成形术后的手术效果和统计尿瘘的发生率,发现两种手术均可治疗尿道下裂,但与Duplay术术后尿瘘发生率26.7%相比,Duplay+尿道海绵体成形术术后无尿瘘发生,表明尿道海绵体成形术可显著减少尿瘘的发生。

由于正常阴茎和尿道下裂可能存在一定的解剖差异,本研究未使用手术制造的尿道下裂兔模型而是人为诱导的先天性尿道下裂兔模型为对象。虽然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但是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尿道海绵体成形术有助于避免尿瘘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国顺,倪建鑫,薛庆,等.尿道下裂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0):3827-3834.

[2]张潍平.尿道下裂手术治疗的热点与难点问题[J].临床小儿外科学杂志,2016,15(5):417-419.

[3]Bhat,Sabharwal K,Bhat M,et al.Outcome of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 withspongioplasty alone as additional tissuecover:A prospective study[J].Indian J Urol,2014,30(4):392-397.

推荐访问: 尿道 成形 可行性 修复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