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书法之美

时间:2022-05-06 14:20:10  浏览次数:

人类在二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创造了两大交流工具——文字和语言。中国人又花了两千年,把独创的汉字变成了艺术——书法。中国书法,神拓古今,势及中外,集精气神于流转顿挫之中,纳天地人在黑白徐疾之间,施张人生之雅趣,凝聚浩宇之幽思。毫末奔雷走电,笔底倒海翻江。观之赏心悦目,书之养性怡情。可释满腹俗念凡忧,可抒一腔浩然之气。书法之美,集儒、释、道之大统,或沉郁雄强,或飘逸潇洒,或空灵淡雅。既有纵横八荒、吞吐山河之胸襟,又具反躬自省、锋芒内敛之气量。或醇厚,或典雅,或古拙,或秀媚,似春风拂柳,似寒江垂弦,似关山明月,似江河奔腾。书法以强劲之筋骨、奇妙之方圆、互应之点画、空白之余韵,昭示了华夏民族坚忍不拔、刚柔相济、智慧和谐、沉着痛快之风范。两千年的文化积淀,“书法已经成为世所公认的最高艺术”(沈尹默语)、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艺术”(金开诚语)、“中华文化的典型产品”(余秋雨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熊秉明语),还被联合国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被列为文化遗产,但是中国人从一出生就开始受到书法的浸淫。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城市或者乡村,庙宇或者宫殿,办公室或者休闲山庄,经常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书法作品,春节时候的春联更是将书法的喜气带至高潮。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中国画上需要有书法题跋,以显示画家更多的文人气,诗书画印依然是中国文化的最佳组合,瓷器上、雕塑上、扇子上有书法,甚至头发上都可以微雕书法,书法无处不在,书法依然是中国人生活中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我们似乎是在墨香的浸淫中,可是我们是否真正懂得书法的美?我们是否在繁忙的现代经济生活中静静思考我们的文化环境?我们是否偶尔也放慢脚步来捕捉生活中各种美好?我们是否也曾静下心来品味我们深厚的文化传承?我今天就是想借这个机会来谈谈书法的美,我的书法、我的生活及我人生的一点感悟。

一、书法之美

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由汉字的造型之美,汉字所记录的圣贤诗文思想之美,书法家运用书写工具的特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书写时用笔的变化(提按、内擫、外拓,中锋、侧锋),结体的变化(秦篆、汉隶、唐楷、行书、草书),布局的变化(中堂、横幅、斗方、对联、册页)等技巧形成的鬼神莫测的线条图腾之美,书法家的学养、胸襟、境界之美等诸美因素相互作用,使书法艺术作品异彩纷呈,散发出撼人的艺术魅力。纵观书法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时期,一是统一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同时,统一了文字——“秦篆”,中国书法有了统一规范的文字素材。二是演变时期:汉代篆书完成了向隶书、楷书的演变,隶书经过快写形成了章草,楷书快写形成了行书,小草。三是成熟时期:到魏晋南北朝,各种书体均趋于成熟,出现了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开风气之先的书法圣人。四是鼎盛时期:唐代社会稳定、政治开明,书法进入了鼎盛的发展时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这样的楷书大家和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书法家,他们创写的书法,成为后世效法的经典,领千年风骚而不衰。五是继承发展时期:宋、元、明、清、民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代有才人,代有佳作,使书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标志性艺术产品。六是新的发展时期:现代中国,随着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的使用,书法的实用功能交给了电脑,书法成了一门独立的纯艺术门类,迎来了新的发展天地。

标准汉字是书法艺术造型的依据和基础,以规范标准的汉字为造型依据的称为“正书”,不同时代正书形式有所不同,根据文字的演变可分为秦篆(包括金文、甲骨文)、汉隶、唐楷,表现沉郁、雄强、正大、醇厚的审美意象。由于实用的需要,正书快写,就出现了行书(解散笔法,笔划变形,点画相连,含章草),书写者的个性因素彰显,形成了飘逸、浪漫的审美意象。书写的速度再加快,书法家的情绪激昂、亢奋,艺术修养的提升,就出现了草书(大草、狂草),特点是字与字之间相连,使转、摆荡、连绵、穿插,展示了一种纵横捭阖、无我无人的空灵境界。古人曰“书为心画”,我认为草书,特别是狂草,是最具艺术魅力、审美价值,最能展示作者艺术才情的书法形式。狂草是盛世的图腾,是书法家欢喜之心洋溢的心电图。集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的旋律美、图画的意境美于一体。人们在欣赏草书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将生成异彩纷呈的审美意象,获得优美的精神享受。

书法之美,美在意象。中国书法艺术风格,受儒、道、释三大主流文化的影响,发育成了若干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审美意象群,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大风格),从而结晶成独特的审美范畴。例如,“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底蕴、以正书形式为主的(包括秦篆、汉隶、唐楷)审美意象大风格。“飘逸”概括了以道家文化为底蕴、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代表、以行书形式为主的审美意象大风格。“空灵”则概括了以禅学文化为底蕴、以怀素《自叙帖》为代表、以草书形式为主的审美意象大风格。下面逐一分析。

沉郁的美。“沉郁”的文化内涵是中庸、雄强、正大气象。即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和“仁者爱人”的态度,表达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有如杜甫的诗。沉郁的审美意象,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情感体验,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由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关爱所引起的。这种情感体验能够升华成为雄强大气、温厚平和的醇美意象,也是 “醇厚之美”“雄强之美”“古朴之美”;二是历史的苍茫感,表现作者对人生丰富经历的深刻体验,不仅对当下时势的深刻感受,还包含对整个人世沧桑的哲理性感受。我们通过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可以体会“沉郁之美”。

秦代宰相李斯写的篆书《封泰山碑》。该碑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始皇巡登泰山时立。石在岳顶玉女池上,后移置碧霞元君祠之东庑。乾隆年间一场大火,石断字裂,现仅存秦安岱庙中残字上的九个字。传世拓本以明安国藏北京拓本为最佳,人评其书“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堪称篆书中的“古今绝妙”之作,是表现书法沉郁、雄强之美的代表作。

汉隶《石门颂》。该碑为东汉建和二年(148)十一月刻。摩崖隶书,王升撰文,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世人评其“纵横劲拔,雄厚奔放”,“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

魏碑《爨龙颜碑》立于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原存云南省陆良县贞元堡小学内。史载爨龙颜曾两次出仕中原朝廷,而且做过中央尚书省的机要官员。元、明两代均知有此碑,但未受推崇,被弃之荒野。清道光六年(1826),云南总督阮元赴陆良巡察,发现此碑,对其书法艺术价值高度评价,在碑后作跋:“此碑文体书法皆汉晋正传,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古石,其永室护之。总督阮元。”该碑在晚清书法界引起极大的震动,好评如潮,为清末尊碑书风之推手。该碑书法雄强茂美,参差有致,笔力遒劲,气势宏伟,如刀劈斧凿,方圆兼备,千姿百态,勾趯含蓄,峻利爽洒,洁净明快,横弯转角,方圆互成,正奇相济。康有为评曰:“龙颜碑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并作诗赞曰:“汉经以后音尘绝,惟有龙颜第一碑。”

唐代楷书之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欧阳询敏悟博学,工书法,书风糅和南北,法度谨严,自成面目,世称欧体。世人评其书法是:“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面折庭诤之风;至其点画之妙,意态精密,无以尚也。”《九成宫碑》更是欧体的代表作,运笔刚劲凝重,峻利含蓄,结体四面停匀,短齐合度,被公认为唐书尚法的典范,也是后世学习书法者入门的首选摹本,领千年风骚而不衰。

推荐访问: 之美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