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加强环境保护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22-05-05 18:35:03  浏览次数:

[摘要] 该文探索环境资源定价的各种途径及达到这些途径的措施和手段,以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发展 环境 资源配置 可持续发展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开始时,人们仅仅把环境问题归结为环境污染问题,又把环境污染问题归结为技术问题,简单地认为只要开发和推广应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就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后来,才逐渐把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因而也只能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得到解决,同时也是实现资源、能源、人口、公平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研究发展的方式,转变现有的发展方式,由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向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人类在今天创造出如此辉煌的物质文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找到了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发展的最有力的工具,作为一种经济基础制度,它使资源能够得以合理配置。然而这种经济体制对于那些难以用买和卖衡量其价值的东西,如新鲜的淡水,清新的空气,丰茂的生物等,却不能得以合理配置,这便产生了当今解释环境问题的一种最流行的观点:经济外部性。环境资源的利用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会扭曲竞争性市场对该类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学上又称之为“市场失灵”。

怎样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呢?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它资源为什么能够得到合理配置?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波拉尼曾言,尽管市场经济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自发调节作用,但市场经济制度本身的建立却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为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要求一种与其相适应的政治与法律环境。在这样一种政治与法律环境下,竞争性市场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市场经济的上述特点及环境资源价值形成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要求我们建立一种独特的环境领域的政治与法律机制,克服环境资源的“外部不经济性”,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要树立新的发展观,体现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的思想。环境是发展的基础,发展与环境不仅不矛盾,而且二者将融为一体,现在研究环境问题,制定环境政策的许多是经济学家,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一个建立在感情和道德基础上的理想概念,而是建立在冷静、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发展模式。

那么,如何为环境资源定价,在有价的基础上实现有序,从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制度框架,能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这便需要重新构造社会价格形成机制,将环境作为一种资源,污染环境和生态破坏是对环境资源的透支,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是对环境资源的生产。通过分析环境资源的价值,为环境资源定价。有价才有序,在定价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市场对有价的环境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下措施,为环境资源的定价建立一个框架,从外部规范并推动市场主体、竞争主体在环境资源有价的基础上的成本核算,从而实现竞争性市场对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是通过排污收费、征收环境税等措施对生产领域环境污染进行定价,通过生活垃圾排放、生活污水的排放收费等生活领域环境污染进行定价,“谁污染,谁付费”;通过排污费返还,税收抵扣等措施对保护环境的行为,即对环境资源的生产进行定价,“谁治理,谁受益”,以此提高企业治理污染和减排的积极性,推动污染治理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二是通过“排污权交易”,实现市场对环境资源配置的充分流动性,提高企业治理污染和减排的积极性,达到排污的总量控制目的。

三是通过产品“环境标志”的推广,由市场上的购买意愿的不同,对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的污染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行为加以区别,使外部成本内部化。

四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平衡各地环境资源的定价,使各地环境资源的利用处于同一基准线上。由于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的不同,造成的各地环境资源不同价的问题,发展与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冲突,这个条件便是竞争环境。根据国际上的模型研究,如果全世界所有市场主体,竞争主体都采取同样的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即大家都按同样的规则为环境资源定价,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会存在冲突。

五是通过银行贷款、担保等倾向政策措施的有所不同,对污染环境与保护环境的不同行为加以区别,使外部成本 六是通过环境审计,对建立在环境有价基础上的企业成本核算进行监督,规范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环境成本核算的合法性和经济性,从而实现各类环境淘汰要素的合理配置。

七是通过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绿色CDP这种建立在环境有价基础上的核算方式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

八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环境容量核算,为环境资源的定价建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各种服务行为,对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的清洁生产,环境会计,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等内部行为进行引导,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立环境会计,是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成本核算的必然要求。以上措施的实行,已为环境会计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环境会计,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以下简称主体)可以从经济、社会和环保的角度全面衡量其经营业绩,从而指导其经营行为。通过主体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制度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到其组织、产品、市场等实际问题中去,实现主体的环境管理创新。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包括清洁生产、生态园区和生态城市三个层次。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形成也要建立在环境资源价值核算的基础上。

还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是注重规划。规划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上述原则和措施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要统筹兼顾,逐步达成,这是从时间上讲;第二,从空间上来讲,需要对区域内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为污染治理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排污权”的交易,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城市的建立等,创造更为切实的实现条件。

二是加强立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并注意与国际法的接轨。包括为环境资源定价的任何一项环境管理行为都必须建立在立法的基础上。立法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环境资源的定价,使其做到定价的公平与透明;另一方面,“排污收费”、“环境税”等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强制措施需要法律的有力保障,才能得以实现。

三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创造一个有利于环保的良好社会环境,并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管理机制。公民对主体的环境行为认同与否,也是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重要促进力量。

四是加强环境保护机构、人员及自身相关能力的建设。上述措施的实施和相关法律的执行需要得力的机构和人员。首先是要加强环保机构建设。理顺横向环境管理体制,理顺纵向环境管理体制;环保部门内部科室管理体制;加强环保人员自身建设,特别是环境信息方面的能力建设;开发和应用环境信息资源,建立全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建立全国的环境信息网络。

参考文献

[1] 解振华.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 中国环境报,2003, 第3663期.

[2] 鞠建林. 集中污染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浅析浙江省绍兴集中治污工程[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8,(5):6-8.

[3] 许振成. 环境质量资源有偿使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J]. 环境工作通讯, 2003,(309): 36-38.

推荐访问: 经济社会发展 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