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集体空间”、关系网络与身份认同

时间:2022-05-04 19:00:04  浏览次数:

zoޛ)j馟in<ky文章编号:1008-7354(2014)06-0011-11

都市公共空间是都市人共同生活、互相交往和活动的共享空间,是界定在与市民公共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不论户内户外,产权公有或私有,只要是对市民开放的空间,有小型的结社或大型的群众公共活动,均属公共空间范围。{1}然而,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的划分与界定一直含混不清。体制化的“领域”与物质的“空间”的混淆,使得市民社会理论模式很少关注人们在私人和公共空间之间是如何实际运动的。{2}针对此问题,马拉勒斯提出“集体空间”的概念。在他看来,“集体空间从严格意义上讲既大于公共空间又小于公共空间,这样的空间越来越显得既不公共化又不私人化,实际是同时兼有二者的特色:他们可以是用作私人活动的公共空间,也可以是允许集体使用的私人空间。”{3}

明代中后期以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茶社、酒楼等各种休闲消费场所在江南城市中日益普遍。城市中的酒店与茶坊并不限于供应流动人口的饮食之需,它们的存在等于是在城市中创立一个开放空间,它提供居城者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场所,容许任何具基本消费能力者进出其间。{4}随着近代上海开埠以来五方杂处、城市人口与经济的急速增长,茶社与酒楼的数量与种类也日益增多,其装饰格调也掺入了西化的元素。象征着西方异国情调的咖啡馆自开埠以来引入上海,更受到上海新兴中产阶层与大众的青睐,与茶社、酒楼同成为二三十年代上海主要的户外休闲场所之一。对于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而言,茶社、酒楼与咖啡馆分别肩负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他们以群体的方式光顾其中,并度过了大量的休闲时光,将其作为半公共、半私人性质的“集体空间”,更将其视作自身生活品味与社会身份的象征,籍此完成了个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确立了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基于此,本文拟透过上述三个休闲空间,管窥1927至1937年间上海知识群体休闲生活的主要特点及具有的社会功能。

一、茶 社

在白吉尔的论述中,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知识群体已经忘却了茶馆。“对年轻的知识分子来说,咖啡馆让茶馆失去了魅力。但在老城和工人聚居区,甚至就在租界,茶馆依旧是人来人往的地方:商人来茶馆谈生意,工人在茶馆准备罢工,老人在茶馆里聊天。”{1}青年时期的章克标也认为,“茶馆在实际上的效用,我知道第一是在消耗时间”,“茶馆业的兴隆,是和社会上闲散人的多少成正比例的。”{2}尽管白吉尔描述出二三十年代上海知识分子对新兴咖啡馆的趋之若鹜,但其关于茶馆的观点则未免失真。二三十年代的许多上海知识分子仍然在茶社中度过大量闲暇时光。

老上海的茶楼由来久远,创办最早至今仍有迹可寻的,是清咸丰元年开设在朱行镇上的沈复兴茶园。及至清同治初年,沪上茶肆开始逐渐兴旺,多以楼、馆、园、阁、居、社冠名,如鸿福楼、沪江第一楼、金凤阁、怡珍居等。{3}民国时期编纂的《上海指南》中提及,“茶馆极多,价亦不一。大抵自三四十文至六七十文左右。榻茶均一角,向例两人一碗或一壶,间有数处,则每人一壶,早茶廉于午后之茶,亦有早晚同价者,又有不卖晚茶者”。{4}可见,茶馆以其价格低廉而被上海民众普遍接受,成为日常休闲的去处之一。

王笛在关于民国时期成都茶馆的研究中指出,“茶馆作为一个传统的人们追求娱乐的公共空间,通过吸收新的文化形式,成功地转化为现代和新文化的一部分,再次显示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灵活性。”{5}民国时期的上海茶社也体现出这种杂糅传统与现代文化于一体的特性。“上海的茶店业,既然发达到了如此的极盛,自然,随茶店而起的副业,也必然地要滋生出来”。{6}有的茶馆吸取了咖啡馆与酒吧等西式餐饮场所的装饰格调。许多茶社的店面装潢、桌椅摆设日益精致,且兼营咖啡、点心等多种饮料与副食品:

城市里有一种茶社,……有五色玻璃的窗,有仿西式的红砖砌的墙柱,有红木的桌子,有藤制的几和椅子,有白铜的水烟袋,有洁白而且洒上花露水的热的公用手巾,有江西产的茶壶茶杯。到这里来的先生们当然是非常大方,非常安闲,宏亮的语音表示上流人的声调,顾盼无禁的姿态表示绅士式的举止。{7}

广东茶馆兼售馒头、水饺、烧麦等物,以同芳为最。{8}

我们聚首的地点通常在大东茶室,这也是老上海值得怀念的一个角落。那茶室是广东人开的,就设在南京路上。随便什么时候走进去,泡上一壶大红袍,可以足足呆上半天甚至一天。不断有各种甜食和刚出屉的小笼包子送到桌前,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和钱包来任意挑选。那时,我们都还是单身汉,谁先来谁就先占好桌子。随后,圈子越来越大。于是,我们一边嚼着马拉糕或虾饺,一边海阔天空地无所不谈。{9}

中国文人士大夫向有品茶之好。饮茶是一种优游光阴、寄闲托意的“雅事”。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吃茶尽管仍然是一种雅致的趣味,但这种趣味中已经掺入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篇关于吃茶趣味的随笔中,茶馆中的女招待、具有异国情调的咖啡、烟酒、甜点,都是精细的都市生活品味的体现:

冬天,风吹来冷冷的,平时间的嗜好街头的□步,公园里的散步,在北风习习里是都不适合咧,那没上那里去?吃茶屋的暖气的□□里去坐一会是冬之最好去处。吃茶屋在上海尽多着,尤其是虹口。二年来的吃茶却时常到静安寺路霞飞路地洋茶铺子里去,吃茶的趣味究竟是怎么样?时常有人问,吃茶的确是都市人生的享受的一种趣,味呢当然是为了不同场合的人而各异。逛过卢森堡公园,瞧过三百米突高的埃菲尔铁塔的人们时常告诉我们咖啡铺子吃茶,在巴黎是如何的流行与有韵味,吃茶在上海滩不及巴黎那么的普遍流行,不要说巴黎便是东京,京都都不如,可是它的趣味并不因之减少,吃茶铺子里又很漂亮的女侍者,像安琪儿般得微笑的媚视,尤其是洋吃茶铺子里的丰满的轮廓,均韵的淡抹浓妆的异国情调的□人,怕谁的记忆都不会逝去。文艺趣味的朋友之于吃茶屋尤其是魅悦,二三人的小集茶,咖啡,麦酒,卷烟,也许是鸡尾酒的助谈。会从阅读作品的检讨,乃至于艺术主观,见解,社会问题,以及其他的一切一切。许多许多优美的创作便孕育吃茶屋里。夏天公园是情侣的圣地,冬天吃茶屋便取而代之,这是不可或忘的事实。你恋爱过么?吃茶屋的软的椅子,个别的小□甜的饮料,精美的糕点。是一辈子萦忆在情侣的记忆中。闲来的吃茶的确是上海风景的尖锐趣味化的一椿,也是一辈子萦忆在都市尖端人的记忆中的。{1}

推荐访问: 认同 集体 身份 关系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