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围术期老年人的“保护者”

时间:2022-04-15 10:24:22  浏览次数:

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俗话说:“开刀去病,麻醉保命”,麻醉科医师可谓是手术病人麻醉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保护神”。

围术期是指针对需要外科手术疾病的处理过程的一个专业名词,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段时间,由于疾病在这三个时段的表现、变化和常发生的问题等不尽相同,处理技巧也不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王天龙教授多年从事临床麻醉科的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围绕老年患者围术期神经功能保护进行了多方面的临床及科学研究工作。

丰富的经验

在学科水平上,王天龙教授早年求学时期(1983—1989)就读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专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96年在北京阜外医院麻醉科进修心血管麻醉半年;后又就读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院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麻醉学博士学位;2001至2002期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第一医院(Notre—Dame医院)麻醉实验室接受博士后训练一年;2005年在美国华盛顿医学中心麻醉学系做访问学者两月余,2008年被首都医科大学批准为麻醉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4名;现有在职研究生7名,统招1名,七年制1名。

在临床经验上,王天龙教授1989年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住院医生,1994成为麻醉科主治医生;1999年任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及副教授,2004任麻醉科主任医师、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手术室支部书记;2005年荣升为教授,又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药理试验中心—麻醉专业负责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输血委员会委员等。2008来来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任麻醉科教授及主任医师、麻醉科主任、麻醉教研室主任、医用耗材审查委员会委员、高级职称评审外科组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以及卫生部脑死亡诊断中心专家、中华麻醉学会麻醉模拟培训基地(宣武医院)主任。多年的手术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得王天龙教授不管是在临床治疗上,还是学术权威上,都是患者和业内人士信得过的“生命保护神”。

“保命”的医术

走上麻醉科岗位以来,王天龙教授在围术期脑功能保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炎性反应与器官损害、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与预防、钙通道阻断剂—尼卡地平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研究、急危重手术病人组织氧代谢的监测与治疗、急性肺动脉高压与一氧化氮治疗、β—受体阻滞剂围麻醉期应用与脏器保护、麻醉与凝血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临床治疗,尤其在心血管外科麻醉,肝脏移植外科麻醉上并取得了多方好评。

2008年后,围绕老年患者围术期医疗手术课题,王天龙教授在脑电双频谱指数在老年患者和功能神经外科术中唤醒的应用研究、老年人围术期全身与组织氧合功能监测、干预及对预后的影响、危重症老年患者围术期脏器功能保护研究、老年人围术期脆弱脑功能保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高危高龄老年人个体化麻醉、镇痛方案规范化与术后转归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在老年麻醉、神经外科麻醉、麻醉模拟技能培训中尤为专长,为老年患者带来了救治的福音。

研究的背后是多项基金的支持。从2000年开始,王天龙教授相继获得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基金、山之内制药有限公司科研资助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研究生研究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华西—福药业麻醉学论坛全国青年麻醉奖学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与发展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科研启动基金、北京市科委研究项目合并脑血管病变老年病人围术期心功能保护的规范化研究、首医基临课题、2011年天普研究基金、2011年卫生部公益研究基金(健康中国2020计划)—中国老年人评估与医疗服务模式研究与推广、2011年科技部973研究项目—脑缺血/低氧损伤和适应分子机制及相关脑重大疾病研究等。

高度的认可

多年来,凭借专业的技能和踏实能干的作风,王天龙教授获得了多项荣誉。2003年王天龙教授获得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抗击SARS先进个人称号、“华西—福药业麻醉学论坛全国青年麻醉奖学金”叁等奖;2004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年获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员工称号;2006年当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支部书记,所领导的手术室麻醉科支部获北京大学优秀支部称号,同年当选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党支部书记,其所领导的手术麻醉支部获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进党支部;2009年被评为首都医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优秀教师,所领导的科室获得2009年宣武医院优秀集体、优秀教研室称号,并获得2009年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学科建设进步一等奖;2011年他获得首都医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年获得首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在对外交流上,医学的快速进步让王天龙教授意识到学术经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2010年、2011年先后在亚洲创新者论坛做大会主旨演讲,并在2012年被邀请作为亚洲神经外科麻醉年会的主持。作为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大会秘书组织并主持《2006年北医—哈佛麻醉与疼痛论坛》、作为大会执行主席组织并主持《2007年中美麻醉学教育论坛》、作为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大会秘书组织并主持《北医—帝国大学麻醉论坛》、作为大会执行主席承办由中华麻醉学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承办的《2009年中国首届麻醉学模拟教育高峰论坛》等。

业界的精英

尽管科室非常忙碌,王天龙教授却担任了多项业内学会及组织的兼职,如中华麻醉学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麻醉医师协会全国委员(2011年起)、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常委、美国日间手术麻醉协会委员(中国)(SAMBA)、卫生部高级职称晋升命题组专家、全国医师定期考核编辑委员会专家委员(2011年起)、卫生部脑死亡诊断中心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三届评审委员会委员(2010年—2015年)、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专家(2010年10月起)、北京医师学会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北京市麻醉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专家、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医疗司法鉴定特聘法医临床鉴定专家、卫生部全国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生物医药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医疗准入标准评审专家、北京市干部医疗保健专家、北京市药品与器械评审专家等。

注重学术讨论和交流的王天龙教授更是担任了多项医学杂志兼职,包括担任了《中华麻醉学大查房》(电子版)总编辑、《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Anesthesia & Analgesia》中文版编委、《British Journal of Anesthesia》中文版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委、《麻醉与监护论坛》编委、《医学参考报—麻醉学频道》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通讯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审稿人、《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审稿人、《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杂志审稿人、《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人、《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审稿人、《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审稿人、《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审稿人、《中国新药杂志》审稿、《北京医学》杂志审稿人等。

医生的职责和使命催促着王天龙教授继续在这条“保护生命”的道路上前行,辉煌荣誉都属于过去,今天和明天将会有更多挑战、更多艰辛。我们一起祝福!

推荐访问: 保护者 老年人 围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