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丁澎贬谪诗歌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2-04-15 08:11:31  浏览次数:

摘  要:清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史最后的辉煌,较之前代诗歌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该时期的诗歌研究,个案研究是一种重要方法。本文以清初文人丁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丁氏相关问题的梳理,重点研究其贬谪期间的文人心态和诗歌的艺术特色,以期抛砖引玉,为清代的文学、文化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清代;丁澎;贬谪;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

丁澎,字飞涛,号药园,回族,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明天启二年(1622)二月十七日生,康熙三十年十二月卒。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以二甲第十二名进士及第,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值顺治帝册立西宫,调入东省兼礼部主客司,历升仪制司员外郎。顺治十四年,任河南乡试副主考。同年十二月被朱绍凤以“于中式举人殊卷内,用墨笔添改字句”罪名弹劾。順治十五年二月,礼部磨勘,丁澎革职逮问。同年七月,刑部议丁澎流徙尚阳堡。康熙二年(1663),丁澎流放期满,由塞外归里。此后再未做官,游历名山大川。归里后参与编篡《浙江省志》。著有《扶荔堂诗稿》十三卷、《扶荔堂诗集选》十二卷、《扶荔堂文集选》十二卷、《扶荔词》三卷,附录一卷。

丁澎一生交友广泛。在杭时,与毛先舒、陆圻、柴绍炳、沈谦、孙治、吴百朋、陈廷会、张丹、虞黄昊并称“西泠十子”;入京后,与宋琬、施闰章、张文光、周茂源、严沆、赵宾等唱酬日下,又称“燕台七子”;归里后,与田雯、宋荦、汪懋麟、颜光敏、王又旦、谢重辉、曹贞吉、曹禾、叶封齐名,称“诗中十子”。此外王士祯、龚鼎孳、吴伟业等诗坛大家亦对其推崇备至,朱则杰先生在其《清诗史》中更明确指出:“特别是丁澎作为一个回族诗人,在清代乃至整个文学史上都十分突出,因此尤其值得重视。”[1]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选择丁澎贬谪诗歌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和目的有三。第一,与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原和江南水乡不同,东北地区开发较晚,而尚阳堡作为清初最早开发的边塞重镇,由于大量文人的贬戍,使其也成为文人荟萃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人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文本,它充溢深沉的文化情怀,又深蕴悲怆的审美意韵,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采用流贬文学的视角来研究丁澎的诗歌创作,有助于我们对这种东北文化传承和开发。

第二,丁澎的贬谪诗的价值和意义,不但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其贬谪生活的情形和他的心路历程,还在更高层面上反映了人的命运的屈曲微危,以及隐含的人与不公的命运相抗争的精神。丁澎被贬尚阳堡的诗歌虽然不多,却也深刻反映了其生命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落。这既反映了诗人作为社会人的心理需求与精神状态,也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同时,解读这部分诗歌,对理解丁澎放归之后,不再做官,游历名山大川的人生选择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近年来,随着家族文学、地域文学、流人文学、民族文学研究的相继兴起,丁澎作为研究对象也开始逐渐出现在相关研究成果之中。但包括丁澎生平、和其诗学观念等基本文献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就使得这些研究往往无法深入,相关研究总是大同小异。本文从基本文献整理入手,通过对丁澎诗、文、词的全面整理,来比较其前后诗风的变化,重点研究其贬谪期间的文人心态和诗歌的艺术特色,以期管中窥豹,为少数民族贬谪作家的研究做一点微薄之力。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丁澎的基础资料有三:一是丁澎现存作品的整理,包括《扶荔堂诗稿》十三卷、《扶荔堂诗集选》十二卷、《扶荔堂文集选》十二卷、《扶荔词》三卷,附录一卷;二是丁澎同时代朋友之间的唱和之作;三是丁澎作品的补遗之作,笔者在整理周亮工《尺牍新钞》和陈枚《写心集》等文献时,发现了许多未收录到其文集、诗集中的文献,这些尺牍或是丁澎写给其好友的,或是其好友写给他的,这对我们探究清初士人的文人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丁澎的专题研究,硕士论文已见两篇,分别是2009年西北大学谷利平的《回族词人丁澎及其词研究》和2011年西北民族大學胡力猛的《清初浙籍回族诗人丁澎及其诗歌创作研究》,博士论文并未有专题研究。涉及丁澎的论文二十余篇,但内容较为驳杂,有关注其生平家世的,有关注其诗词文章创作的,有关注其文学群体研究的,更有研究其文学思想的,等等。另外,一些文学史,如朱则杰先生《清诗史》、严迪昌先生《清词史》、吴建业主编的《中国回族文学史》、丁一清主编的《回族文学史》等学界著作,均对其有或多或少论述,可以说学界对丁澎一直保持着关注。

(一)丁澎生平家世的研究

对于丁澎的生平研究,丁生俊先生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的论文《清初的回族诗人丁澎》[2]是开端之作。1986年,杨长春先生同样在《宁夏大学学报》发表了《清初回族诗人丁澎生卒年考补证》的论文,该篇论文肯定了丁生俊考证丁澎生年的正确性,并对其卒年圈定了范围。2006年,杨大业先生发表于《回族研究》杂志第2期上的文章《明清回族进士考略(五)》[3],对丁澎家族谱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认为丁澎这支是从嘉善县移居到仁和的。2009年,谷利平的硕士论文《回族词人丁澎及其词研究》[4]关于丁澎的生平家世进行了汇总式的整理,但基本内容仍受前人的掣肘。到了2011年,胡力猛在其硕士论文《清初浙籍回族诗人丁澎及其诗歌创作研究》[5]中对丁澎的生平家世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出了许多新的贡献。但是对于丁澎生平的一些细致的文学活动该文并没有涉及,特别是丁澎贬谪期间的文学创作活动考证的不够细致,这将是本文的论证重点之一。

(二)丁澎的诗词创作研究

目前,丁澎的诗歌作品存世有一千一百余首。其中《扶荔堂诗稿》十三卷(南京图书馆),存诗五百二十六首;《扶荔堂诗集选》十二卷(国家图书馆),存诗六百三十四首。

丁澎的诗歌价值,迄今为止并没有得到当下学术界的足够认识和重视。邓之诚先生的文献学著作《清诗纪事初编》[6],收录了丁澎的《听石城寇白弦索歌》诗一首,并对丁澎生平及其著作版本进行了扼要而精当的交待,认为丁澎“诗学晚唐,无拟古乐府,不尽依云间钜镬。七律至四卷之多,最工此体。西泠风气如此也。”1989年,朱则杰先生发表《略论明清之际诗坛上的西泠派》[7]一文,并举代表性的陆圻、丁澎为例。在论及丁澎诗歌创作时,认为“他的诗歌最突出的就是叙述流放的悲伤和描写边塞的风物”,并对其抒写兴亡之感的诗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突出了丁澎诗歌艺术的特点,肯定了丁澎诗歌的价值,并进一步指出“特别是丁澎作为一个回族诗人,在清代乃至整个文学史上都十分突出,因此尤其值得重视”,可以说这是对丁澎贬谪诗歌的最早研究。2001年,马大勇在他的博士论文《清初金台诗群研究》[8]中第四章第二节附论部分提到了丁澎,认为他是“清初擅诗词、声誉皆高的作家,也是云间嫡传诸子中与周茂源同出世新朝因而尤博名望者。”并指出研究清代文学的新方法,即寻找带有时代特色的集体性、普遍性特征,这对丁澎的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2011年,胡力猛在其硕士论文《清初浙籍回族诗人丁澎及其诗歌创作研究》[9]中分析了丁澎艳体诗与北关诗歌的艺术特色,该论文主要以赏析为主,很少与其人生经历相结合,对其诗歌题材、艺术成就研究不足,这也是本文将论述的重点之一。

丁澎是清初的词坛大家,受到王士祯、吴伟业等人的追捧。有《扶荔词》存世,以词调体式分为:卷一小令,一百一十二首,莱阳宋琬荔裳、禹航严沆顥亭选;卷二中调,五十二首,长洲宋实颖既庭、新城王士祯阮亭选;卷三长调,四十一首,嘉善曹尔堪顾庵、武进陈维崧其年选;卷四回文调,三十九首。共二百四十四首。

1988年,严迪昌先生著述出版的《清词史》[10]一书,其中概括了丁澎词风格:“小令工旖旎愁肠,曲尽纤艳之思,长调多寄慨悲凉,气势腾跃,这是迁滴塞上的遭际激旋的心声。”且认为“清词的渐自明末流风中蜕变的足迹于此可见一端”,对丁澎在清初词坛的地位给予了中肯的评价。2005年,朱丽霞的博士论文《清代辛稼轩词接受史》[11],将丁澎词专门列了一节的内容来论述,指出丁澎对稼轩词的“心律认同”,并且“丁澎在从各个方面进行追寻以图通过词向世人展示自我,他的这种努力正是在前辈大家——稼轩词风笼罩下所作的艰苦探索”,对丁澎的词创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综上所述,现代学者对丁澎文学创作的研究正在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初期的以史料价值、作品文化艺术价值挖掘为主,逐渐关注到丁澎作为一个文学家的人文内涵,这是一个进步。但遗憾的是,丁澎生平、文学创作、诗学观念等基本文献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就使得一些研究往往无法深入,流于表面。对于其诗文的研究,很少做到把作品与人物经历相结合,基本只是泛泛鉴赏。另外,由于丁澎的诗文并无系年,对其贬谪期间的文学创作较难界定,使得至今还没有人对其贬谪文学及其贬谪心态进行专门论述。针对这些研究现状中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第一,从丁澎贬谪文学的文献整理方面入手。在搜集丁澎的生平史料和诗学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撰写其简谱的方式,对丁澎进行“知人论世”。

第二,对丁澎贬谪文学的思想意蕴进行考察。在赏析作品的同时,与其贬谪经历相结合,对其诗歌题材、艺术成就进行探析。

第三,对丁澎诗学思想加以系统的进行探究。笔者通过对丁澎及友人撰写的序文、尺牍、诗文评注等材料,来把握丁氏“诗文一体”,“独崇气力”,“诗品与人品统一”得诗学思想,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清代诗歌向儒家传统回归的方向。

第四,探求丁澎贬谪期间审美风貌的变化。丁澎在贬谪期间的文学创作,多慷慨悲壮之声,一改之前的纤柔艳丽,这与其贬谪经历息息相关,尤其值得注意。

虽然丁澎相关的硕士论文已有两篇,但并不意味着丁氏作为研究对象不再有意义。我们所期待的清代文学的研究,是基于广泛的阅读同时代相关文学与历史文献的同时,将文人放在整个时代环境考察之后,仍能将其抽离出来,发现其作为独立个体的不同之处。本文希望抛转引玉,为清初文学研究做些微不足道的贡献。

注释:

[1]朱则杰.清诗史[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33页.

[2]丁生俊.清初的回族诗人丁澎[J].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4):1-10.

[3]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五)[J].回族研究,2006(02):77-87.

[4]谷利平.回族词人丁澎及其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9.

[5]胡立猛.清初浙籍回族诗人丁澎及其诗歌创作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

[6]邓之诚撰.清诗纪事初编 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794頁.

[7]朱则杰.略论明清之际诗坛上的西泠派[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5):87-90.

[8]马大勇.清初金台诗群研究[D].苏州大学,2001.

[9]胡立猛.清初浙籍回族诗人丁澎及其诗歌创作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

[10]严迪昌著.清词史[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25页.

[11]朱丽霞著.清代辛稼轩接受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5.

推荐访问: 贬谪 综述 诗歌 文献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