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梁茂春“‘口述音乐史’十问”综述及感想

时间:2022-04-14 08:33:43  浏览次数:

摘 要:笔者通过2016年5月梁茂春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讲学之会议记录,将会议主题之“音乐口述方法研究”的要点做总结及讨论,目的在于辅助笔者在今后的口述访谈工作中解决相关问题。

关键词:口试 音乐史 方法

在中国音乐学院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音乐口述史研究”系列讲座的第一期中,梁茂春、谢嘉幸、陈志音、丁旭东作为主讲的主要讨论者。音乐口述研究是一种将田野和历史研究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并在中国音乐学院长期开课。在本次讲座前,要求修课的同学们阅读了9篇梁茂春所写、有关于20世纪的音乐家、教育家、作曲家们的采访录作为参考文献,采访时间在2012年-2015年之间;还参考了陈志音著的《中国当代音乐家访谈录》(2012年)和丁旭东导演的历史文献片《百年音乐人物——李凌》。

梁茂春的口述记录工作始于1979年,在八十年代初曾静采访过贺渌汀、杨荫浏、刘雪庵等音乐家,但他在退休后才开始整理这些录音和记录,直到2012年才陆续发表出来。他认为这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许多经验与想法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过程才凝练出来。

一、口述音乐史“十问”的概念

梁教授在此提出的十个问题是包罗万象的,所以在讲座中,无法完美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其意义在于和现场的学生们有一些碰撞,则更加实际。此次讲座的主题是“口述音乐史”,所修课程是“音乐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那么,首先要解决一个概念性的问题——如何区分“音乐口述史”和“口述音乐史”?

(一)“音乐口述史”

1.概念:“音乐口述史”可包括各种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传统音乐、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等)的口述研究,因此学习音乐的所有人都可参与其中。

2.方法:文字文本、音频、视屏的形式呈现。音视频是较为理想的形式。

(二)“口述音乐史”

1.概念:“口述音乐史”仅是用“口述”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现当代音乐史,无法包括古代音乐史,这是因为没有活着的人“口述”唐宋的活态音乐生活。2.方法:“口述音乐史”要求用音乐史的观念和方法来整理音乐家和相关人员所获得的有关音乐历史的口述材料。3.过程:“采访”包括面对面的采访(录音、录像资料和采访文字记录),也包括电视采访、视频采访等。4.结果:成为“口述音乐史”,音乐史学的研究结果。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与优势

1.口述音乐史是音乐口述史的子类,是近现代音乐史。2.音乐口述史最大还原了访谈现场,充分传递各种信息,是个人记忆信息的挖掘和采集。

(四)“口述史”的理解

英国口述史学家保尔汤普逊认为,“口述史如历史本身一样古老,是第一种类型的历史”。在人类文字没有出现以前,靠记忆、口耳相传来传递历史信息。这正好验证了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用口述传说来记录历史等事件。虽然现代社会的史学家不再用这样的方式,但仍然保持了亲自参与与见闻的状态来再现历史。

1.“再现”凸显的特点:①是主观的、记忆中的,人主观上的趋利避害理性思维,记忆混淆或遗忘等必然特点,但这是人的真实心理,反映的不仅是记忆,也包括人们对历史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态度;②受视野所限,记忆中的历史是片面的、瑣碎的,是局部的历史细节,甚至属于自言自语。因此,要区分其是个人口述回忆录还是口述史。2.采访者需要的条件:①掌握足够多的的相关文献历史信息,与访谈人对证;②需要正面、中面、反面信息;③通过各种类型的材料与信息从个人的主观、片面和琐碎的历史材料中超拔出,将信息叠合反映出当事人群的集体历史记忆、从而彰显历史本身求真的价值属性。3.“口述”的优势:得到更加可感、生动、较为全面的历史,以及当事人对历史的情感和历史的态度。4.“口述”的对象:一个具体的存在。受访人本身、回忆的方面、事件、机构、学科学术史等。5.研究“口述音乐史”的基础: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的视野、积累和观念的。

二、为什么重视“口述音乐史”?

(一)“口述音乐史”的生活与鲜活,是笔头音乐史做不到的,充满了音乐史的生命力。

(二)个性:使音乐史研究的视角更多元、更开放,增加音乐史研究的个性特点。

(三)人文:增加音乐史的人文精神,关注音乐史的细节。从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音乐史。

(四)真实:崇尚真实的音乐,研究更加真实,

(五)民主:促进话语权力的民主,是将音乐史从“注重权威”向“注重民间”的重要转变,改变音乐史研究方法的重要思路之一。官方维护了它的阶层利益,存在通过它所控制的传播媒介进行有利于自身信息的传播。这样历史传播的结果就是后人对某些历史缺乏全面的认知。而出现这种历史认知的偏差,首先就在于历史书写的单调化。

三、如何正确解决与论证“口述”中的问题?

同学们在讲座中提出以下疑惑:第一,当人的记忆和现在的音乐史教材的内容发生冲突应该如何应对?当史学从权威走向民间时,会产生何种歧义,如何解决与论证?第二,有关音乐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廖茂春解释道,他所提到的音乐史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是针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缺乏了多样化,更缺乏个性化。首先,中国近现代的音乐史研究萌芽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果颇少。发展期又在五十年代。在六十年代所编写的几本“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也是在纲领性指导文件的指引下写出来的,这时的音乐史叫“大一统音乐史”,是没有个性特点的。在八十年代就有人提出“重写音乐史”的口号。而梁茂春所说的“口述音乐史”就是要打破“统一脸”,提倡具有音乐史家个性特点的音乐史著作,但是不必给自己套上“重写”的负担,而是给音乐史丰富一点新内容、改变一点旧作风,增添一点音乐史学家的个性。关于第二点,梁茂春提到“大道多岐”这一成语,他认为有歧义不可怕,反而是件好事,而“大统一”才很奇怪。而音乐史是“大道”,就像自然规律一样,有歧义应该是它的本质。

四、“口述”的真实性

首先,我们会面对两种历史的真实,一种是心理的真实,另一种是客观的真实。口述历史则表现的是人的心里真实,所折射出的信息是个人脑力或记忆力、观察力等方面,也包括个人的兴趣、品行、情感、态度及心理情境等。

五、小结

历史是永远在变动的,是活的历史,发展与变化才是历史的生命所在。口述音乐史的意义,就在于要寻找历史的真实,也尽可能地保留历史的“原生态”,一步步接近真实、获得生命。正如宋代周密撰写在家史《齐东野语》的序言中说的那样:“国史凡几修,是非凡几易,唯我家历史不可易”。当然,我们也应当明白,口述史虽有各种优点,却也不能以一概全,不能取代文字史,但他们各有用度,互相补充与纠正!

参考文献

[1] 赵书峰.权力与话语操演中的口述音乐史表述[J].人民音乐,2018(11):44-47.

[2] 谢嘉幸.个体在场——口述触碰基于时空张力的音乐史话语[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8(02):5-12.

[3] 丁旭东.口述音乐史学研究的三个路向——兼论三种研究模式的建构与利用及其意义[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8(02):20-32.

[4] 梁茂春,郑依萌.“口述音乐史”方法八则——2017年11月30日梁茂春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讲学记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2):25-45.

[5] 丁旭东.“口述音乐史”学术实践的六个操作关键[J].中国音乐,2018(01):159-171.

推荐访问: 音乐史 口述 感想 综述 梁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