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内外关于日语感叹词以及感叹词的中日对比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2-04-14 08:31:57  浏览次数:

摘  要:日语里的感叹词作为一个特殊的词类,就其词性和范围等方面一直存有争议。2005年语言学杂志《言语》推出特集“感動詞:未開拓の研究領域へ”,说明在当时日本学界感叹词的研究是尚未开拓的领域。在15年后的今天看来,对其研究仍有深入思考和探讨的空间。本文以日语感叹词的研究为中心,对国内和国外(日本)相关文献展开梳理,并对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评述,以期为今后国内日语感叹词的研究提供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日语感叹词;中日对比;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陈卫(1995-),女,汉,河南信阳人,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2

引言:

日语的感叹词写做“感動詞”又被称为“間投詞”,常见的有“あら”“まあ”“ねえ”等等,是没有活用变化的独立词。根据石川创(2007)的调查,不管是日常会话还是电视广播,出现最多的就是感动词类。感叹词直接表达人的感情、态度,一般用于日常口语中,在整个谈话交流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国内的日语教育和研究中却不太受到关注,日语学习者也鲜少有机会接触感叹词的学习和使用。下文就国内外关于日语感叹词的研究进行总结。

一、日语感叹词的国内研究现状

1.1 整体研究

针对日语感叹词的整体论述,国内的研究目前较为匮乏。

关于性质的考证,刘耀武(1985)结合山田孝雄、桥本进吉等语法学家的理论,认为感叹词被认定为句子成分的论据不够充分,应是除实体词、附属词以外的第三大词类,而且寒暄语和口令不应包含其中。关于功能的考察,张慧芬(1997)结合小说例句,总结出作为二次性品词的感叹词具有连接话语、表达情感、应答呼唤的功能以及一词多义、语音结构的单纯性等特点。

以上两篇仅限于对感叹词相关性质特点进行理论性的概述,近几年出现了实证性的系统考察,潘琦(2018)据三本国语辞典的收录情况,对日剧台词里80个(不重复计数)感叹词进行出现频率的统计,依据村木(2012)的分类,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了其意义和功能。最后考察了性别差异上的使用倾向。加之对其意义、句法、音声等特征的概括总结,该文可以称得上是第一篇关于感叹词详细而又系统的论述,但选取的两部日剧台词的样本量较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此外在习得方面目前仅有一篇研究,张淑华(2014)发现:初中上级学习者对感叹词的掌握均不理想,存在使用回避的现象。而且易将其与助动词混淆使用,但对应答型感叹词的掌握最好。在影响习得因素的分析中,发现大多数调查者是通过动漫和日剧来接触感叹词。其中就教材《新编日语1~4》中词汇项目里感叹词的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仅有36个。指出了国内教材中感叹词收录不足,课堂对感叹词缺乏体系性说明等问题。

1.2 个别研究

关于感叹词的个别研究集中在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型感叹词”上。谈话标识功能方面,张辉(2011)对“さあ”、李孟欣(2011)对“まあ”分别进行了探讨。语用论方面,郑重(2012)分析了否定感叹词“いいえ”“いや”在利奇礼貌原则指导下的使用实例。翻译的角度,有对文学作品日译版《红楼梦》(苏德昌,1997)中的“ねえ”、汉译版《挪威的森林》(冉秀,2012)中的“まあ”等感叹词进行的考察。

二、日语感叹词的国外研究现状

和国内相比,日本学界关于感叹词的研究开展时间更为早,研究视角更加丰富和深入。

2.1 语法研究

早期对感叹词的研究主要散见于语法专著里。关于词性的探究,根据铃木(1973)的追溯,“感动词”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大槻文彦的“语法指南”(1889)中,副助词和终助词也包含其内。后来有学者批判这一观点,并认定感叹词为“感叹副词”(山田,1936);在此基础上感叹词进一步被看作“陈述副词”(渡边,1951)。但是持相反的观点的学者认为应将其作为不含概念过程的“辞”来看待,而不是“自立语(词)”(时枝,1950),即将其看作虚词。还有一种观点主张将其当做文中的“句”来看待,认为感叹词是主体和客体“未分化”的表现,是“词”要素和“辞”要素的融合体(铃木,1973)。

2.2 话语研究

之后现代日语的研究,特别是谈话视角的探讨开始受到关注。定延、田窪(1995)比较了日语填充词(filer)“ええと”和“あの(ー)”,从“心理操作观察”的视点对两个词语的机制进行了考察。森山(1996)将感叹词分为应答型和情动型两大类,指出应答感叹词作为传递信息、推动会话展开的工具被使用。并将其形式特性与情动方式关联起来,以泉水为例,将情动型感叹词又分为“内发系情动”和“遭遇系情动”两类。

2.3 音声分析

山口(1984)以“一次感动词”为中心,依据语音构造按形式将感叹词分为14种类型。须藤(2008)運用日剧对话材料和被试者朗读的音声数据,考察了感叹词“うん”的意义和功能,并分析了“あ”的音声特征和对话者的双方关系有着怎样的关联。郡(2018)归纳总结了7种音调类型,指出感叹词应当有独立的音调规则。

2.4 分类和范围

铃木(1973)将感叹词概括性地分为情感表现(吃惊、咏叹)和意志表现(呼唤、应答)两大类。《日本語学研究事典》(2007)将“感動詞”归纳为①说话者的感动、咏叹、疑问等(ああ、あれ等)②呼唤(おい、こら等)③应答(はい、うん等)这三种意义和用法。大部分国内研究者也都普遍采取这一分类标准。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视角的分类。谈话功能的角度,分为“入出力制御系”和“言いよどみ(filer)”两大类(田窪、金水,1997);词的由来角度,分为“词汇型感叹词”和“非词汇型感叹词”(田窪,2005);根据“听者存在的有无”,分为“任意感叹词”和“义务感叹词”,其中狭义的感叹和口令归属前者,应答词和填充词(言いよどみ)归属后者。(村木,2012)。

根据文献的总结,尽管各个学者对感叹词的分类不尽相同,但其标准却有相似之处,即依据情感产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他人)的关系。

2.5 其他

日本语教育领域,野田(2015)从“使用母语感叹词”、“感叹词的语形和发音不恰当”等5个方面,关注了非母语者在感叹词上不自然运用的情况。此外方言学领域,还有考察发觉失败时发出的感叹词“しまった!”(泽村、小林,2005)、指示系感叹词“呼唤猫的声音”(小林,2015)在地区上的使用差异情况。

三、中日对比研究的现状

汉语中的感叹词称为“叹词”,常见的有“啊”“呀”“嗯”等。在有限的论作中,主要是国内日语学者的研究以及中、日方学者的共同研究。

20世纪末,国内学界开始了针对日语感叹词的研究。曹大峰、森山(1999)在森山(1996)关于“情动型感叹词论考”的基础上,从800万字的语料库中收集汉语用例,与日语进行了音韵、音调形态和功能的对比分析。同时指出一直以来对比研究中对感叹词关注度不够的问题。进入21世纪,刘元满(2000)指出与汉语相比日语感叹词辅音开头以及多音节的词占优势、有使用上的性别差等特点。此外这种概括性比较还有蒋静(2013)的考察。

比起庞大数量的词汇对比,感叹词的个别对比探讨更受关注。

森山、张敬茹(2002)指出感叹词“さあ”和从移动性动词中派生出的“来”有类似的功能,后接命令、劝诱等动作启动的内容,但“来”唤起注意的意味更为强烈。郭蓉菲(2010)以含有“揶揄”意味的感叹词为中心,基于“中日对译语料库”,对日语“こら”“やーい”“ほら”等和汉语“哟”“哈”“嘿”等进行比较,指出表示“惊讶”和“提醒、警告”的感叹词在多数情况下可转化为含有“揶揄”意味的词。杨虹、中川(2014)将形式及用法上具有相似性的“あ、え、お”系感叹词、和汉语“啊、唉、哦”进行了分析比较。

四、比较分析

整体来看,与日本相比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总量少,研究基础也较为薄弱。分为以下几点进行总结。

研究内容:普遍采用日本学界的“感叹”“呼唤”“应答”三种意义分类,分类标准较为单一。中日对比方面集中在意义和功能上有相似点的词,对比的依据缺乏科学性,音声方面的考察缺乏实验依据。

研究材料:除了小说的对话文本,也有基于对译语料库的实例分析,近几年也出现利用更为接近于实际口语的日剧台词进行的统计分析,但由于考察的日剧数量有限,其结果分析缺乏普遍性。此外通过对自然语料的收集进行的实证性考察目前仍为空白。

研究领域:在日语教育方面,虽然近些年关于学习者对感叹词不容乐观的习得情况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但专业教科书中感叹词收录匮乏、对于其他学习资源的开发度较低的现状,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感叹词的整体和个别研究,其深度及广度都值得进一步挖掘探索。

五、结语

通过整理,我们发现日语感叹词的研究仍存在诸多课题。比起争论词性学上的归属问题,将繁多的感叹词分别设定为研究对象却是可能的(小林隆,2017),虽然感叹词在品词论上尚未有定论,但我们不能忽略对感叹词个别研究的深入考察。同时日语感叹词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也与日本人独特的行为意识密不可分。今后也可从文化角度入手进行考察。

笔者期待通过以上的梳理,为今后汉日对比研究提供多维度的参考。同时希望引起学界对日语感叹词习得教育的重视,促进广大学习者能以更加自觉的形式去有效利用感叹词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鈴木一彦(1973)「感動詞とは何か」『接続詞·感動詞』(品詞別日本文法講座 6)明治書院,137-175.

[2]定延利之·田窪行則(1995)「談話における心的操作モニター機構」『国文学解釈と鑑賞』56(7),65-70.

[3]森山卓郎(1996)「情動的感動詞考」『語文』65, 51-62.

[4]田窪行則·金水敏(1997)「応答詞·感動詞の談話的機能」『文法と音声』くろしお出版,257-279.

[5]曹大峰·森山卓郎(1999)「感動詞に関する日中対照研究」『二一世紀的日語教育』大連理工大学出版社,333-341.

[6]森山卓郎·張敬茹(2002)「動作発動の感動詞「さあ」「それ」をめぐって」『日本語文法』2(2), 128-143.

[7]郭蓉菲(2010)「からかい意図の感動詞:日中両国の日常会話における用例分析」福井工業大学研究紀要(40),564-574.

[8]村木新次郎(2012)「感動詞の問題」『日本語の品詞體系とその周辺』, ひつじ書房, 343-376.

[9]張淑華(2014)「日本語感動詞の習得状況に関する考察——東南大学日本語学科の学生を対象として」日語教学与日本研究,164-173.

[10]楊虹·中川正之(2014)「中国語と日本語の感嘆表現:感嘆詞“啊”“唉”“哦”を中心に」日中言語研究と日本語教育(7),50-60.

[11]刘耀武.日语感叹词论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5(6).

[12]张慧芬.日语会话中的二次性品词-以感叹词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7(1).

[13]刘元满.汉日叹词特点的比较[J].汉语学习,2000(1).

[14]潘琦.关于日语中“感动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推荐访问: 感叹词 日语 中日 综述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