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金秋驱虫指南

时间:2022-04-12 10:16:55  浏览次数:

秋季是一年一度给宝宝驱虫的好时机。但很多家长一看到宝宝消瘦、食欲差、常喊肚子痛或夜间磨牙,未经检查就会自行给宝宝服用驱虫药,不见虫体排出又再次服用,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宝宝健康受到损害。

人体的寄生虫感染有很多种,据专家介绍,多数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肠道寄生虫病感染,除了蛔虫,还有蛲虫、钩虫等。虽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蛔虫感染率较前大幅度下降,但宝宝还需吃驱虫药驱除肠道内的其他寄生虫,如蛲虫。

2岁后服驱虫药

肠道寄生虫的虫卵大都附着于污染的手或蔬菜表面,寄生虫的感染途径是口。2岁以内的宝宝接触虫卵的机会要少于大龄儿童,他们接触的东西一般局限于家中的物品和玩具。这些东西表面的寄生虫卵相对较少或没有。他们吃蔬菜的种类与数量要少得多,进入体内的虫卵也相应减少。而且人体内虫卵长至成虫通常要经过2年多的时间,因此2岁以下宝宝一般无需服用驱虫药。

切忌盲目自行驱虫

大龄儿童驱虫治疗前应首先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寄生虫检查或腹部B超),弄清体内有无寄生虫,有哪种寄生虫,再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盲目自行驱虫,不仅可使寄生虫增加耐药性,给以后驱虫增加困难,还有可能因为驱虫不当使蛔虫窜进胆道引起急性胆道蛔虫症。

常用的驱虫药

驱虫药有很多种,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一种寄生虫有效。

常用的驱虫药:哌嗪(驱蛔灵)、噻嘧啶(抗虫灵)、左旋咪唑、甲苯咪唑、苦陈皮、乌梅、使君子等。这些药都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如驱蛔灵,虽然毒性低,但常服或过量都可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能损害;苦陈皮苦寒败胃,过量还可引起中毒死亡。因此,需根据寄生虫的特点选择治疗药物,且任何一种驱虫药都应遵医嘱服用,切不可自行或过量服用。

用药叮咛:对于2岁以上的宝宝来说,肝肾已发育完全,适量用药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2岁以下宝宝的肝肾还在发育之中,驱虫药中所含的一种叫甲苯咪唑的物质会对宝宝肝肾功能造成损害,一定要慎用。此外,肝肾功能不全、脾胃虚弱、急性发热的儿童也需慎用或禁用驱虫药。

服用驱虫药的注意事项

1.驱虫药一般在空腹时服用

可在饭后2小时或睡前服用,这时胃肠食物已基本排空,药物易与虫体充分接触,驱虫效果更好。服药前1小时食用适量酸醋,有助于虫体的驱除。驱虫药本身无导泻作用,宝宝肠蠕动弱,不利于排出毒死的虫体及残余的药物,因此应根据儿童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在服药数小时后吃一些缓泻药物,但要注意的是一旦有了腹泻的效果应立即停服。

2.服药剂量要适量

剂量不足,虫体没有被麻痹,虫体受到药物刺激出现游窜,易引起腹痛、肠梗阻和胆道蛔虫等,而且虫驱不出来。剂量过大,易中毒且损害肝脏。因此,要避免常服或过量服用驱虫药。

3.多喝水,多吃含植物纤维素的食物

水和植物纤维能加强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及时把被药物杀死或麻痹的虫体连同粪便一起排出。含纤维素高的食物有谷类、坚果、新鲜蔬菜及水果。少吃油脂类食物。因为驱虫类药多为脂溶性药物,如果摄入过多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可促使驱虫药在体内被吸收,既增加了对人体的毒性,又降低了疗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驱虫药不能与消炎药同服,驱虫药中含有毒素,与消炎药相结合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对健康不利。

5.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左旋咪唑(驱钩蛔)、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肠虫清)等咪唑类广谱驱虫药,极少数宝宝在服用上述驱虫药后10~40天逐渐出现缄默少动、情感淡漠、思维抑制、记忆力障碍和计算力锐减等精神呆滞症状,有的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因此有咪唑类驱虫药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者儿童要慎用该类药物,并向医师说明。

防止寄生虫,预防是关键

由于虫卵在体外发育时间短,很容易传播及反复感染,故防治应用同时进行,尤以预防重要。讲究个人卫生,提倡宝宝穿封裆裤睡觉,饭前便后洗手,平时要将蔬菜、水果洗净,纠正吮手指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洗会阴部,在治疗同时,应每天将内裤进行煮沸消毒以灭虫卵,外衣、被褥应勤洗勤晒,使父母了解蛲虫的传染方式,以尽量减少感染机会。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苍蝇和蟑螂减少了,大环境卫生改善了,带虫卵和病菌的粪便污染环境的机会已大大减少,宝宝如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患肠虫症的机会很少。

推荐访问: 驱虫 金秋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