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层动物防疫的改革措施及效果分析

时间:2022-04-12 10:15:58  浏览次数:

摘要 为了创新工作方法和推进基层动物防疫再上新台阶,从动物防疫工作基本做法出发,提出了基层动物防疫的改革措施,通过改革产生了各方面效益,综合效益显著。

关键词 基层;动物防疫;改革;措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 S8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09-124-02

动物疫病防控是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动物卫生安全、畜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自上而下呈现出组织领导不断加强,工作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手段不断严密,应急反应更加敏捷的态势,总体上以完备的综合措施防范和控制了动物疫病的发生蔓延,为畜牧业经济进步和人民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基层动物疫病防控是做好动物卫生安全、畜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前提和保障,是落实政策措施的直接执行者,直接影响着服务群众服务养殖业的效果。以青海省格尔木市为例,笔者对基层动物疫病防控改革措施进行重点分析提高防控成效。兽医体制改革及其联动效应包括体制改革所产生的机制改革创新和新的政策措施。对近10年动物防疫机构所实施的改革措施进行分类概括,从管理体制机制、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改革效果。其中,经济效益分析单列国家强制免疫重大动物疫病,地方性动物疫病以常发疫病为主,其他疫病和寄生虫病以统防形式计算。

1 基层动物防疫的改革措施

1.1 体制改革

为了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与提高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挂牌成立为代表,构建了格尔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农牧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兽医站、村级动物防疫员组成的动物防疫指挥领导、动物防疫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持、基层队伍、村级防疫组织系统,构建了动物防疫联系会议和财政保障体系,分离经营活动与公益性防疫活动,实现经营性技术服务市场化[1]。

1.2 机制改革

(1)在动物防疫双规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推行和完善了“政府负责,部门主管,单位协作,齐抓共管”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政府作为动物防疫的责任人,承担了机构队伍建设、设施装备配置、物质调运储备、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功能,起到领导、部署、组织协调、处置等方面作用,担负了建设、组织以及防疫工作经费,同时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横向联动,农牧、卫生、林业、交通、铁路、民航、工商、公安等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了坚强稳定的管理体系。

(2)以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及牲畜口蹄疫疫情应急预案、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等为代表的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建立动物疫情快速反应应急机制,在预警预报、应急队伍、联防联控等方面为防控动物疫病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

(3)推行“市管乡、乡管村、村管户,属地管理,包村防疫”技术工作机制。乡镇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结对开展免疫、标识佩戴、信息录入、传输、疫情观察、疫情处置等一系列技术活动,形成了完备的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按程序开展业务活动的工作流程,使动物防疫工作有序开展,避免防疫死角和空白带。

1.3 新的政策措施

1.3.1 推行动物免疫免费制度。2010年,推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病种免费防疫,对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4种疫病实行免费免疫,撤销有偿服务;推行动物疫病免费防疫,对所有动物疫病均采取免费防疫。

1.3.2 推行免疫公示制度。

2014年,在春秋免疫期间在村社醒目区域对疫苗种类、剂量、使用方法、免疫畜种、免疫范围、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公示,免疫工作结束后对免疫数量等情况通过行政业务负责人员签字的形式再次公示,以加强群众监督,加强行政监督。

1.3.3 推行动物标识制度。

自2010年起,青海省全面启动实施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以牲畜口蹄疫免疫加挂动物免疫标识为代表的耳标佩戴全面开展。通过识读器录入免疫数据传输到中央数据库,以发病牲畜耳标信息作为判断疫源地,从而为防控动物疫病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虽然目前存在耳标加挂与信息查询不配套、登录系统不正常、耳标常因咬斗、挂扯脱落等问题,致使养殖户反对耳标加挂,专业技术人员也因耳标加挂意义不大、劳动量大大增加,而产生不愿佩戴的想法。动物标识技术是好的技术,但需要完善技术手段,减免技术缺陷,得到广泛认同。在目前技术存在各种问题的情况下,建议对进入流通渠道牲畜临时加挂耳标以溯源。

1.3.4 推行防疫台账制度。

以免疫工作为代表,从上到下建立疫苗进出、疫苗使用、物资储备等工作台账,对免疫动物种类、数量、时间、品种、剂量、疫苗生产厂家、生产批号、耳标编号进行登记,并由专业技术人员、村级防疫员、畜主共同签字建立免疫台账;同时,做好免疫登记册、免疫卡。

1.3.5 实行动物防疫考核制度。

青海省对动物疫病实行考核,逐年修改并完善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考核指标从宏观指标到微观指标逐年细化全面。为了提高地方动物防疫成效,各地制定了更加具体详尽的考核办法,以各项考核指标来改进工作,督促工作开展。考核指标从防控成效到免疫抗体监测甚至细化到补免登记、免疫信息、防疫卡签名的规范性。

2 改革成果

(1)确立了政府作为动物防疫主体地位,组织领导工作得到加强,保障措施更加有力,表现在体系建设能够全方位、全辐射建设。切实贯彻落实了“预防为主”原则,全面开展动物防疫各项工作,应急反应能力更强、更快,调运疫苗及时快速,春秋季集中免疫能如期开展完成,免疫密度达到100%,耳标佩戴率达到100%,应急物资储备较全,能应对突发疫情的控制和扑灭,能及时组织疫情监测、疫情预警预报、疫情普查报告以及应急演练等工作,为动物防疫工作提供了充分准备,形成了动物疫病防控的强大合力。

(2)兽医体制改革推动了体系建设,动物防疫机构从管理、监督、技术支持、基层队伍建设、村级防疫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建设,构建了财政保障体系,凸显公益职能且履行到位。以门诊个体治疗性服务推向社会进行社会化服务为标志,壮大了从业人员队伍,减轻了动物防疫机构工作量,动物防疫机构几乎全部精力投入到群体疫病预防控制,疫病防控从疫情普查、免疫、监测、疫情测报、疫情防治更加专业化、精准化。兽医体制改革带来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从2008年到2011年对所有乡镇兽医站进行了办公用房、办公设备等公共设施条件的建设和更新,硬件条件更加完备。官方兽医、执业兽医、民间兽医各成一体,发挥了不同作用。

(3)通过改革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养殖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由表1可知,在格尔木市仅牲畜口蹄疫免疫费用年减免近30万元,减免预防费用120万元。同时,免疫密度较改革前有较大增长,免疫密度达到100%,疫病造成的损亡率大大下降,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872万元,合计近1 000万元。不包含交通、药械以及治疗等其他因素,

抛除物价上涨因素。

(4)工作节奏加快,工作措施更加完善,工作手段更加严密,服务更加到位,自2006年以来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未出现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畜牧业保持了良性发展势头。

3 存在问题及对策

(1)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慢,人才队伍出现断层,人力资源补充困难,且人员老化,3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7%,40岁以上人员占专业技术总数的68.2%,同时也是技术骨干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和富集区,但后续乏力将是今后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今后改革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专业技术人才补充和更新换代,强化技术培训,稳定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2)

动物防疫的主要力量投入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忽视了地方性动物疫病防治,致使地方病造成的损亡超过了重大动物疫病,寄生虫病的防治也被淡化。防治地方病和寄生虫病成为养殖户个体行为。今后地方病防治应成为动物防疫新的攻关方向。同时,病死动物乱弃乱扔和粪便污水是造成养殖区动物卫生环境污染的难题,应成为目前加强动物卫生监督与执法的重点工作。

(3)在疫病防控中,过度依靠疫苗免疫,而忽视了健康养殖、生物安全、卫生监督等综合措施[2],没有将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为目的的生物安全措施作为第一道防线,出现防疫认识的错位。疫情监测虽然已成为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局限于抗体检测、病原学监测,在动物疫情预警上缺乏有力的技术性数据支持,对生产的指导意义不大。

(4)免疫补助过低造成部分养殖户拒绝免疫,阻碍强制免疫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查,强制免疫的4种疫病和新城疫免疫注射后,均有一定比例的变态反应现象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接种后出现变态反应的死亡率为0.4%左右,高致病性蓝耳病为0.14%左右,口蹄疫在0.22%左右,猪瘟在0.05%左右。但是,目前我国对免疫死亡补助没有明确的政策措施,更没有按市场给予补助,使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必须要在财政防疫资金保障情况下,予以单列。因免疫应急死亡的不可预见性,可采取财政保障制度加以解决[3]。要在扑杀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保险赔偿机制[4]。

(5)由于管理体制以及地方政府在管理的错位、不到位,技术服务单位人员脱离服务生产的情况得不到较为彻底的改变。专业技术人才的阵地在生产一线和基层,而不应该在办公室,没有生产实践的技术是站不住脚,经不起考验的技术。没有实战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必

须要改变专业技术人员坐蹲办公室的现状,要将他们的岗位设在服务点,让大多数技术人员投入到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发展生产。必须尊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改变某些行政规定,即不适应专业技术单位的统管式坐班查岗制度。应以全年服务于生产的业绩作为工作考核的前提,以发展效益为指标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要从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大局出发,继续深化改革,探索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新思路。着眼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找准改革方向,强化技术服务。

4 小结

动物防疫工作是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动物防疫的改革措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国际秩序需要的重要举措,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改革也必将继续深入,在维护动物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贡献更大力量。准确定位动物疫病防控,实现动物防疫工作由以保护动物健康为中心向以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为核心的转变,推进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动物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安全监管机制,对动物的饲养、管理、屠宰、销售等各环节实行全程监管[5],这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动物防疫体系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东明,毛福群,谢圣余.我国兽医体制改革探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6(3):66-67.

[2] 魏玉文,郑志新.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与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2):72-74.

[3] 王军红,李宏强.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新农村,2012(4):154-155.

[4] 赵德明.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刊,2006(5):1-4.

[5] 刘瑞瑛.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分析与思考[J].四川畜牧兽医,2010(8):11-12.

推荐访问: 基层 动物防疫 措施 效果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