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药化肥施用对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情况浅析

时间:2022-03-31 10:09:24  浏览次数:

【摘 要】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的逐步治理,农药化肥施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主体。本文分析了我国化肥农药施用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成因及对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的情况,提出了控制农药化肥施用对饮用水源地污染的建议。

【关键词】农药;化肥;饮用水源;污染;分析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治理,农药和化肥施用而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主体。2010年10月,水利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报告显示,中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形势严峻,主要表现为天然劣质水问题突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包括乡镇企业污染、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集约化养殖场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落后等。

长期以来增加化肥农药的施用一直被农民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却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特别是一些有毒有害的元素及化合物进入土壤和饮用水源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解、转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我国每年因化肥农药残留、畜产品激素、抗生素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的使用,不但大量消耗了能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并进而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国民体质。

1、我国化肥农药施用及污染现状

1.1我国化肥施用及污染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据有关调查资料,2009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为5404.4万吨,其中湖南省为231.6万吨;预计2011年达5450万吨。全国耕地化肥施用量折纯约每公顷375公斤,以氮肥的施用量为例,已经是美国的3倍,法国的1.5倍,德国的1.6倍,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225千克/公顷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

我国化肥投入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化肥施用量过高、肥料配比不合理和流失严重等问题。全国氮、磷、钾比例约为100:45:17,配比结构呈现氮肥用量偏高,钾肥用量偏低,无机化肥过多,有机肥太少的特点。不合理的肥料配比容易造成土壤酸化,地力下降等问题,化肥营养元素的富集和流失构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最重要部分。

中国的化肥利用率很低,氮、磷、钾分别仅为30-35%,10-20%和35-50%,大约相当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剩余的部分除以氨和氮氧化物的形态进入大气外,其余大都进入江河湖泊,成为重要农业面源污染物,致使相当一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和饮用水源中的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直接威胁人们身体健康。

1.2我国农药施用及污染现状

据统计,全国农药施用总量由1991年的76.5万t增加至2000年的128万t,增幅近70%,农药平均施用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约5kg/hm2,增加至2000年的13.4kg/hm2,增幅达到近1.7倍。目前,我国每年农药总施用量达140多万t(成药),平均每公顷施用14公斤以上,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其中大多数是难降解的有机磷农药和剧毒农药。

我国农药施用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农药利用效率不高,一般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其余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水与降水等雨淋作用下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其次是品种搭配不合理,我国农药中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使用比例约为2:1:l(发达国家使用比通常为2:1:2),而且农药总量中化学农药占总量的93.3%,生物农药仅占6.7%,化学农药中高毒高残留农药占30%以上。大量施用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其残留通过各种渠道汇流到水体中,引起水质污染。

2、农药化肥施用对饮用水源地影响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化肥农药施用量仍逐年增加。农药化肥的广泛应用,虽然对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对农产品数量的要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农副产品有害物质超标、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特别是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的污染等问题。

化肥施用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的污染,主要表现有:化肥的不合理施用,过量施用氮肥和磷肥,钾肥施用不足与区域地区间分配不平衡;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施肥技术不当,轻视底肥,重视追肥,撒施和追肥期不当,是形成化肥损失、肥效降低的重要原因。试验结果表明,中国每年农田氮化肥的损失量是33.3%~73.6%,平均总损失率在60%左右,其中以气态挥发损失约20%,仅硝化脱氮损失15%,地下渗漏损失10%,农田排水和暴雨径流损失15%。研究表明,因施用化肥带来的流失,占水体中氨氮和磷化物总负荷的近1/4。而且,我国肥料的利用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10%。

农药施用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的污染,主要表现有:大量施用使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使用的残留,通过各种渠道汇流到水体中,引起水体污染。我国农药使用技术仍十分落后,农民很少轮用农药,当发现一种农药品种非常有效时,就反复使用,造成病虫草的抗药性。为了控制这些产生抗药性的有害生物,不得不加大剂量或将多种农药混在一起使用,导致有害生物抗药性进一步增加,农药的用量进一步增加;大容量喷药是农民最常用的施药方法,大部分农民认为喷药到药液淌滴时,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其实这种施药方法只有10%左右的药剂能附着在作物表面,而大部分农药喷洒于空气中,还有部分农药进入水体中,不仅提高了农药生产成本,更造成农药极大的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农药的过量施用或使用不当,农药的作物利用率普遍不高,除30%-40%能够被作物利用外,其余的60%~70%以大气沉降和雨水冲刷的形式进入到土壤、大气、水体和农作物中,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饮用水源,使饮用水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3、控制化肥农药面源污染的建议

治理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我们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坚持“源头控制、节能减排”的基本目标,推广因地制宜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切实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饮用水源,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农业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基于农民和部分地方政府领导环保意识淡漠和对水污染防治知识的缺乏,要加强水污染防治立法工作,建立完善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政策,完善化肥农药施用体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变“软法”为“硬法”。从生产、施用等环节进行监管,引导使用,加强化肥农药市场专项整治,对化肥、农药产品的登记证和包装、标识、宣传是否符合要求进行检查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局出发,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共治面源污染的良好社会氛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在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各个领域形成共识。要利用各种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方面,广泛深入地宣传绿色农业理念、生态环保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使广大农业生产者知法、懂法、守法,提高经营素质和水平,自觉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习惯,建立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2)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改革农业运作方式

生态农业己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对减少农业污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快研制出高产、高抵抗力作物,广泛利用多抗优质良种和综合防治措施,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利用率。通过全面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适用的农作物无害化防治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优先使用物理防治等生物控制技术,为控制农药施用奠定科学基础。如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可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次数;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鼓励施用天然肥料和实施秸杆还田技术,推广营养平衡施肥技术。

推广土肥适用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平衡配套施肥等土肥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化肥投入量。

(3)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标志等引导农民尽可能多地使用有机生物农药和化肥,而有效控制农业有害投入品的使用。

进一步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无公害食品基地发展,以此来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如通过使用生物性的杀虫剂,可以避免用毒性很强的农药;水稻不同品种间种,也可以减少水稻病害。

(4)加强化肥农药施用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监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

推荐访问: 水源地 施用 浅析 化肥 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