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抗战中,苏联在新疆建立航空制造厂

时间:2022-03-30 08:17:08  浏览次数:

苏联为何非要在国外建厂这似乎不符合苏联军工业追求保密的原则。其实,这件事与20世纪30年代中叶苏联确定的航空工业“王车易位”战略有关。

苏联军工业又称作“国防工业”,由于受到保密制度制约,它就像一潭深不可测的湖水,外界很难了解里面到底藏着多少秘密。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为保密起见,苏联报纸在介绍空战时根本不写本国飞机的型号,全部用“我们的雄鹰”、“红星歼击机”或“斯大林的勇士”来代替,结果苏联人只听说过德国“容克”轰炸机与“梅塞施米特”战斗机,却不知道本国的“米格”、“雅克”等系列战机。随着苏联解体,蒙在“国防工业”头上的面纱被慢慢揭开,人们开始接触到它的本来面目,但要想完全揭开这层面纱似乎不太可能,直到今天,仍有许多秘密鲜为人知,本文要讲述的一段历史就是其中之一。

100架超额的伊-16

上世纪30年代,以速度见长的苏联伊-16歼击机风靡一时,因其头大身短,苏联飞行员称其为“小毛驴”,西班牙人称其为“翘鼻子”,法国人和德国人则称其为“米老鼠”,同一种飞机被4个国家飞行员起了3个绰号,也算是空前绝后了。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德军飞行员在空中一遇见苏联的“大头飞机”,就想起伊-16的形象,因此把它们全叫作“超级米老鼠”。

其实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红军就意识到伊-16性能已经落伍,开始-转产新型雅克-1、米格-1和拉-1歼击机,但为了保证空军规模,伊16的生产线仍得以保留,甚至在1940年达到产量高峰,直到新飞机生产陆续步入正轨,它才于1943年完全停产。值得一提的是,在苏联战局最为危急的1941-年,连伊16这样落伍的飞机也是非常紧俏的军用物资,当年苏联空军共获得1100架崭新的伊-16,但其中100架从远东运来的伊-16根本不是苏联国内厂家生产的,人们不禁要问,这100多架伊-16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事实上,这个历史谜团恰恰与中国有关。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苏联与中国国民政府签署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飞机、坦克、火炮等急需的装备,到1941年6月,光中国空军就获得1250架苏制飞机。作为回报,1938年7月,蒋介石答应斯大林在中国新疆境内开设一家航空制造厂(确切地说是飞机组装厂),由苏联将飞机零部件从中亚运到新疆,再由中国工厂进行组装,然后中苏两国平分组装好的飞机。1939年8月11日,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与中国航空委员会(由蒋介石夫人宋美龄领导)签署协议,确定双方在共建联合航空制造厂(协议中写的是“航空装配企业”)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为保密起见,该项目被简称为“Z行动”,而未来的工厂则被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命名为“第600T_厂”。实际上,出现在苏德战场上的100架超额伊-16就来自这家神秘的新疆航空制造厂。

“王车易位”

这里有个小问题,苏联为何非要在国外建厂,这似乎不符合苏联军工业追求保密的原则。其实,这件事与20世纪30年代中叶苏联确定的航空工业“王车易位”战略有关,其目的是把集中在苏联欧洲国土上的航空制造厂分散一部分到本国亚洲地区,事实证明这一措施是正确的,在后来的苏德战争期间,苏联许多军工企业迁到远离前线的东部地区,为苏联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1938年,苏联国防委员会还专门下发“推进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下属航空发动机厂的建设步伐”,“改造并建设新型航空制造厂”等决议,加快航空工业东迁步伐。

但在国防委员会做出上述决定不久,苏联高层就获得关于德国航空业发展规模的绝密情报,这让斯大林大吃一惊,他没想到德国生产军用飞机的速度有那么快。为赶上德国人的步伐,斯大林命令大力加强苏联航空业的生产规模,此前苏联全国每天生产26架飞机,但按照斯大林指示,必须实现每昼夜生产70~80架飞机的指标。为完成这一指示,要建设数十家新工厂显然来不及,于是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强行接收大批非军工企业,其中包括纺织厂食品机械厂,航空化学厂甚至校办工厂,但这些工厂还是集中在欧洲地区,“王车易位”战略不仅没能实现,反倒让“西部更强,东部更弱”了。

基于这种考虑,苏联领导人才萌发了在中国新疆兴建航空制造厂的兴趣,打算借中国的资源来发展苏联航空制造业。当然,苏联还有另一层考虑,因为当时新疆省长盛世才已秘密加入联共(布),苏联势力在新疆具有压倒性优势,在这里建厂和在国内建厂没什么区别,况且新疆工厂组装的飞机基本由盛世才当局接收,这无疑能增加他与蒋介石分庭抗礼的本钱。

厂址之谜

出于保密,第600IU的筹备办公室对外称作“第10建设办事处”。1940年秋,苏方首批专家和工人来到新疆,建厂过程中,大部分工人都来自苏联,苏方只允许中国人参与机库和一些基本生活设施建设。按计划工厂应在当年9月1日前竣工,但因苏联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萨雷一奥泽克向新疆工地(两者相距500千米)运送物资的进展缓慢,工地上经常因建材不足而停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俄史学界在确定第600工厂厂址上存在争议。俄罗斯史学家I.伊利因在一篇论文中写道:“飞机零部件经汽车和运输机运到中国新疆后,再用汽车运到哈密,在那里组装完毕后由苏联飞行员开回祖国。”不过,许多人对此表示质疑,因为在涉及第600工厂的档案里从未提及哈密,因此许多人都对伊利因的论点表示怀疑。俄罗斯另一位史学家M.马斯洛夫在论文中则确认厂址应在中国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经过漫长的查证,中俄专家发现在涉及第600I厂的各类文件中,“迪化(中国西部)”的字样经常被标注在文件标题上,因此学术界基本确定第600工厂应该就在那里。大方向确定了,但工厂的具体位置却依然是个谜。当时迪化也算是具有相当规模的省城,第600工厂即便坐落在城市边缘,也容易被人们发现,但为什么人们总是不太清楚它的具体厂址呢?后来,俄军事学家V.S.舒米辛在一篇文章中写道:“1938年,苏联派出一个勘察小组,最初他们在距离迪化40千米的地方划定航空厂的厂址。”目前,中俄历史专家正根据这一线索展开进一步探讨。

规模不断扩大

言归正传,虽然第600工厂到1941年才算正式成立(因为它到1940年12月20月才有独立的生产资本,1941年11月1日才有正式的财务制度),但并不影响工厂开工。到1940年底,该厂就已组装出10架伊~16歼击机,其中包括两架歼击教练机。1941年初,工厂有了生产计划——要在全年组装143架伊-16歼击机,按照中苏先前达成的协议,这批飞机本应由两国空军平分,但到了当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联却单方面修改了第600工厂的生产计划,把所有歼击机运回国,而盛世才方面也未对此发出反对声浪。8月6

日,第600工厂向苏联交付71架伊一16歼击机,9月1日,又向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前首都,东邻中国新疆)运去111架(原计划交付107架),其中一架在天山坠毁,这些飞机在转场途中都没有配备外挂油箱。

转入生产阶段初期,第600I厂没有因苏德战争爆发而搞生产突击,毕竟这是一家新厂,无论机器还是员工都需要适应,况且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还把该厂一些熟练工人紧急招回国内,加强本国飞机产能,因此第600工厂现阶段首要任务是保证飞机质量。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第600工厂不仅拥有多个组装车间,还增加了一个机械科,它相当于技术保障科,负责对发电站、供暖锅炉、水泵、氧气一乙炔站和各种管线等关键设施进行管护,同时负责汽油、重油等工业燃油的接收与保管。实际上,第600工厂成立机械科,也是为将来自主生产航空配件做准备。由于生产设备的增加,工厂原有车间变得非常拥挤,于是不得不建造了新的机械车间,并开辟出工厂实验室。为了修复生产中出现的废品,制造零部件,工厂后来又建造了电镀车间、喷砂车间和热处理车间等。

在工厂的主要车间里,只有苏联员工才能出入,只有辅助车间里才有一些中国人。1941年下半年,工厂的各种配套设施基本建设完毕,其中包括发电站、氧气一乙炔站、供暖系统、压缩空气站、热处理站、锻造车间、化学净水室、铸造车间、过滤车间、煤矿和弱电设备等。

据档案显示,第600工厂生产所需的飞机部件主要由新西伯利亚第153工厂提供,它们先通过索文托尔加式载重卡车运到萨雷一奥泽克和济姆潘泽,然后再送到第600工萨雷一奥泽克每月向第600工厂发运3次,而济姆潘泽每月则达到4次。当物资到达新疆后,第600工厂往往要依赖当地畜力车拉进厂区,结果当地的维吾尔族人联合起来提高运价,并以罢运相威胁,而厂里最紧缺的就是运输车辆(全厂仅有8辆汽车,其中5辆载重卡车,2辆轿车,1辆公共汽车),厂长v.叶西科夫不得不自行购买马匹,组建了有60辆马车的运输队。

谁吵架,谁就被遣返

由于生活差异及其他原因,有些苏联工人不能安心工作,因此经常发生违纪事件,被工厂遣返回国。第一个记录在案的被遣返者是飞行试验科科长费奥多罗夫,他在新疆只呆了20多天,就因违反夏季试飞纪律和酗酒而遭遣返。第二个倒霉的是技术检验科科长捷普里亚科夫,他因未检查出有严重缺陷的产品而被免职遣返。工厂门诊部主任医生伊萨耶夫则因带头吵架,也被工厂保安部门遣送回国。

在鼎盛时期,第600工厂居住着130名职工和30名家属,生活区面积达2168平方米,供水和煤气管线总长分别为2287千米和2122千米,生活区内还设有浴室和图书馆,浴室每小时内可供15个人洗浴。起先,第600工厂的生产用煤主要从当地采购,每年大约花费5~6万银元,不仅价格高,而且货源得不到保证,为避免长时间的燃料供应中断,第600工厂后来甚至自己开采煤矿。另外,苏联政府只给第600工厂派来了两名会计,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财务工作日益繁重,于是工厂挑选出几名工人家属,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开始协助会计工作了。

第600工厂唯一需要依赖新疆当地供应的就是粮食了,工厂所有的粮油蔬菜都在当地购买。为使工厂完全实现自给自足,叶西科夫厂长决定发展农副业,自己种粮种菜,喂养牲畜。于是,他请求苏联驻迪化总领事I.N.巴库林帮忙,在巴库林的努力下,新疆政府向第600工厂划拨了1000公顷耕地。但实际上,第600工厂没有那么多人力去种地,结果大部分耕地被厂方租给新疆汉族农民了。

改革扩建

按照计划,第60011厂应在1941年11月1日前步入生产正轨,然而就在这一年的9月,几乎所有人都看到它即将消亡的征兆:苏联把零部件千里迢迢运到新疆,组装成飞机后,再飞往苏德前线,其间白白浪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不如就在苏联国内组装。事实上,第600I厂兴建的本意是向中国提供歼击机,但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苏军自己的飞机都不够用了,根本不可能再送给中国了。此时,苏联不仅不向中国提供飞机,还中断了所有军援。

叶西科夫厂长尽管对国际局势不太清楚,但也是看到单纯的组装厂不可能存活下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42年4月7日,他向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第一总局生产处长提交报告,建议将第600工厂厂改造为航空制造厂。以下是他列出的扩建方案

(1)木材精加工车间(当时伊16飞机的主体是木制)扩建到1400平方米;

(2)兴建容纳200台机床的机械与工具车间,总面积达1600平方米;

(3)添置16台冲压、下模和焊接车床,以补充现有6台旋光车床的不足;

(4)兴建750平方米的精加工与蒙皮车间;

(5)扩建1000平方米的仓库;

(6)扩建1000平方米的停机库;

(7)增加工厂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

按照叶西科夫的设想,如果扩建计划得以落实,第600工厂将可在1942年底前实现年产300架歼击机的能力。但他的报告被上级部门无情地否决了,因为他要的东西也是苏联国内工厂所急缺的。

就这样,第600工厂在逐渐失去国内支持后开始走向消亡。遗憾的是,关于第600工厂在1942年5月之后的情况资料在俄罗斯根本找不到,因此关于该厂的最终结局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1942年6月,眼见苏联在对德战争中屡战屡败,惯于见风使舵的盛世才决心与苏联决裂,投靠蒋介石。1942年10月5日,盛世才通过苏联驻新疆总领事普式庚,向苏联政府递交备忘录,要求苏联政府从新疆在3个月内撤离除外交人员以外的全部人员,盛世才与苏联的关系就此彻底终结,而第600工厂作为苏联在新疆的一块“飞地”也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

推荐访问: 苏联 新疆 抗战 制造厂 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