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思想及其特点探析

时间:2022-03-28 09:55:36  浏览次数:

摘要:城乡统筹、农业现代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构成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体系。它体现出邓小平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邓小平把一幅农村发展欣欣向荣的图画展现在世人面前:一批富有创新精神、拥有经营自主权,掌握了科技技术的新型农民,手头有钱有粮,过着较为宽裕的生活;他们勤劳淳朴,互帮互助,村务管理民主科学,乡村规划整齐合理。在即将进入“十一五”之际,重温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对我们更好地继往开来,建设一个面向新世纪、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城乡统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路径选择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为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原材料,为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是国家出口物资和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还是安天下的产业,中国当时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所以邓小平说:“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①(P237)“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他强调要把农业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②(P23)

2. 工农、城乡统筹发展。早在1962年,邓小平就提出要“解决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问题。”③(P324)1975年又指出要“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①(P29)工业要加强支援农业,为农业打好基础,以工促农。“第一,为农业需要服务的工业生产不能减弱,还要改善。”“第二,工业要着重解决人民吃、穿、用的问题,减轻农业的负担。”③(P326)“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①(P29)国民经济发展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③(P335)。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区、工业城市要带动附近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小型工业,搞好农业生产。”①(P28)邓小平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思想,为我国指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

(二)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途和保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1. 农业现代化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农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邓小平认为:“发展生产,不能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需要一个正确的政策和精细的组织工作。”(P79)在农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②(P81)有了制度的保障,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村很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政策只能起一时之效,要实现农业的长久发展还得有科学技术的支撑。邓小平多次说:“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②(P17)“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②(P275)为此,必须增加“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②(P275)他还提出要大力加强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以确保科技推动农业的发展。

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保障。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他说:“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新的徘徊时期。”②(P159)“要着重解决水利问题,包括排涝在内。” ③(P336)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意义重大,如兴修水利,推广节水灌溉,加强农村电网改造等措施,有助于抵御自然灾害,保证正常生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3. 实行机械化耕种、规模经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分散,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集约化生产,且个体农户势单力薄,难以抵御自然灾害。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要实现“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受到人们欢迎的机械化。”①(P315)“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②(355)这样,在集体经济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业向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方向顺利发展。

4.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粮食安全与否不但关系我国经济全局,还事关国家独立自主。早在1943年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中,邓小平就认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他说:“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③(P79)他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认为农业发展“首先要增产粮食。”②(P22)为此,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增加肥料上,从改良种子上,从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上,从防治病虫害上,以及其他手段上”千方百计增产粮食。②(P23)同时要注重质量安全,他说:“产品不能只讲数量,首先要讲质量。”②(P160)为保证质量安全,要走绿色农业道路,从“增加有机肥料,如发展养猪、养羊和增加绿肥等”做起。1984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决定》中指出:要认真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

(三)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从经济学角度看,农民收入低,购买力差,对经济发展的消费需求拉动不足,对生产无力进行投资,使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不能很好发挥。邓小平说:“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它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②(P117)从社会稳定来看,农民增收是农村稳定的直接经济基础。从社会主义的本质上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的体现。如果“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 ②(P11)

为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发展教育,依靠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是农村致富的根本途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②(P120)在农村尤其要重视搞好基础教育,推广职业教育。二是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综合生产。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情况,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②(P238)这样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能发展。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实现农、林、牧、副、渔综合平衡发展,对此“最直接的措施有两条:一是饲养业,二是林果业” 邓小平还提出要“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②(P252),让“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②(P213-214)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批小型新型乡镇星罗棋布,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丰富和活跃了农村市场,还解决了占农村剩余百分之五十的劳动力的出路,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四)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擎和动力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村改革的起点。邓小平认为农业本身的问题,“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 (P323)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应该改革。他主张“百家争鸣”,让大家出主意找办法,“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③(P323) 用改革的办法,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随着一系列改革的进行,我国农村实现了两个巨大的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②(P355)

改革是为了调动积极性,而“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②(P177)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发扬民主。邓小平再三强调要下放权力,保障人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②(P252)“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①(P146)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①(P168)当然,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启示

1.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体现了邓小平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唯物主义精神和工作作风。邓小平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适宜发展的就不要去硬搞。”①(P316)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知识经济来临之际,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重新调整发展思路,从我国农村耕地少而劳动力多的实际出发,促进我国农业从土地密集型向劳动力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比如,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稳定耕地面积,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同时健全粮食储备机制;为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要优化农业结构,注重发挥具有品种、地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开发,着重发展园艺、养殖业等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蔬菜种植,提高水产品、畜产品产量等,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首先,面对人口过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①(P164)确立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倡优生优育,在减少人口数量的同时提高人口质量。我国现在仍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如何继续处理好人口增长同经济发展的关系,仍是我们必须长期高度重视的问题。其次,他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②(P21)号召全民义务植树,并且要求长期坚持。这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国家要加大投入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生产单位也要自觉走绿色生产道路,发展生态农业,推行清洁工业,还需要每个公民自觉节约生活资源、爱护环境。第三,邓小平科教兴农的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不大,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为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打好基础。

3.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蕴含了浓郁的“以人为本”的气息。他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的首创,使之合法化并加以推广;给农民以民主权利、生产经营自主权;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一个杰出领袖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品质,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心怀农民,把实现农民利益作为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让农民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先得益者。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民谋利益,继续实施各种惠农政策,加强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功能;继续完善承包制,确保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既得利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制定推进整村扶贫、易地扶贫开发的制度和措施。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宏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我国农村发展的正确道路。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③1963年12月18日邓小平关于制订农业长期规划的指示:EB/OL:. http://dp.cei.gov.cn/lszl/dsjy/25.htm。

⑤侯庆丰:《论邓小平农业科学发展观》,《甘肃农业》2005年第1期。

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定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责任编辑顾锦)

推荐访问: 探析 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 思想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