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古代指纹应用及其验证研究

时间:2022-03-28 08:25:51  浏览次数:

摘要:指纹因人各不同、终身不变、触物留痕等特点而广泛地运用于近现代的各个科学领域,但作为世界公认指纹学故乡的中国,在古代并不具有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之上的鉴别技术,那它又如何在契约中发挥其防伪作用,是否体现的象征意义多于其防伪意义呢?现有研究尚无定论,文章就指纹技术发展应用中如何鉴别等问题进行论述,探寻非现代意义上指纹技术背后的思想文化支撑和其内在的奥秘。

关键词:指纹技术;防伪;象征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化的普及,让指纹技术的运用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手机指纹解锁、电子签章、指纹打卡等种种改变正是19世纪中期现代科技意義支撑下兴起的指纹学发展的产物。但无可否认的是,指纹技术实属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指纹学的故乡,这为世界所公认。古代的指纹技术经历了漫长的三千多年,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曾一度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

一、我国指纹技术的兴起渊源及应用

中国是被公认的世界指纹发源地,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无意识遗留的指纹,到彩陶画中对指纹图案加以创造性使用,再到秦汉时期将需要寄出的简牍外面“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以达到赋予个人属性,防止私拆往来文书的保密作用,以及到最终把指纹作为一个人身份的标记从而在契约文书中加以广泛应用,其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与古代文化相交融,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中国古代指纹技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首先其最主要的运用之一便是古代契约中的运用,早在周朝就有相关记载,汉郑玄注《周礼》:“质剂谓两书一札,同而别之,若今下手书。”其将“质剂”便解释为按上手印的契约,以达证明的效力。直至唐代出现了多种契约上体现指纹运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画指节、按手印和以按整个手掌作为签押的方式。其次,指纹技术的另一应用则体现在古代手相文化的运用,古代以面相、手相来判断一个人的贫穷富贵、旦夕祸福曾得到广泛传播,虽然以科学的角度来看没有相应的依据,但是手相文化将一个人的命运与其自身的手纹相结合的做法与古代把指纹作为一个人身份的标记的认知不谋而合,其发展运用也为近代指纹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指纹技术的第三个主要运用方面则是在诉讼案件中,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记录法律文书及侦查方法的秦朝简牍《封诊式》,“穴盗”一文中一篇关于手迹的记载是现有记载可考的最早利用手印进行刑事侦查的活动,并在唐宋时期,利用手印进行破案的事件多有出现,成为刑事侦查中的一种先进手段。另外指纹技术在婚姻家庭、中医学等其他方面的广泛应用也共同为推动古代社会文化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指纹验证的特殊性

不可否认的是,在将指纹作为一个人身份标记加以运用的那一刻起,就必然随之而来的是如何进行防伪与辩伪的问题,那么古代又是否具备真正的指纹防伪术呢?

我国是现有记载表明最早利用手印进行侦查活动的国家,但在众多案例中其鉴别方式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指纹辩伪。《宋史·元绛传》中载有这样一则利用指纹的识别而破获的一起欺诈案件,其中说到一个叫龙聿的富户,用计谋和叫周整的进行赌博,并赢了周整,便以周整家上等的肥田来抵债,龙聿所用的计谋就是在留有周整母亲手印的空白纸上写上卖地契约,最终被新任永新县知府元绛识别,发现先有手印后有字迹,从而揭露了龙聿伪造证据的诡计,将田地归还给周母。另一记载于元姚隧《牧庵集》卷二十二《浙西廉访副使潘公神道碑》中又讲了这样一个案例,说到元朝浙西廉访副使潘泽在复查案件时,发现一起富豪将一家十七人作为家奴的案件中,其卖身契上富豪以大小不一的少年指纹冒充成年人指纹作伪证,潘泽意识到这一点,从而澄清了这件冤案。这些记载虽能反映当时处理案件时以手印为证的证明方式已经成为惯例,但却都不是直接鉴别指纹而破案,第一个案件中倘若契约成书在前,再伪造相似手印盖上,那知府又如何辨得,同样,假若富豪以成人指纹冒充,那又如何辨别。两个案件虽然都是古人运用指纹技术进行侦查鉴定的典范,但却都难以证明古代已经具备了真正的指纹防伪术。

自近代以来,随着生物学、遗传学、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的兴起,指纹所具有的人各不同、终身不变、触物留痕等重要特点被发现并加以广泛利用,而这种建立在科学技术层面上的指纹识别与防伪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工程,是古代所不具有,并难以实现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代进行准确的指纹识别也不具有相应的客观条件,指纹的鉴别最主要的是利用其纹线的特征点进行判断,对指纹清晰性、完整性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出现偏差则很难做出准确的同一认定,而古代往往难以具备符合鉴别要求的纸张条件和按捺条件。那么奇怪的是,我国古代对指纹技术如此广泛的应用中,它是如何在重要的证明性中立足并取得发展的呢?指纹在古代文书契约上发挥的作用是否受到手相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基于儒家互信文化意义上的象征意义多于其防伪意义呢?现有研究尚无定论。

三、古代指纹验证的象征意义理念猜想

(一)手相文化影响下的命运结合理念

古代的手相术士们利用指纹、掌纹进行迷信活动的习俗一直是古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直到现代这种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一定的流传。在古代手相书种类较多,有五代宋齐丘的《玉管照神局》,北宋时期的《掌手经》、《指掌诀》等等,从其中详细记载了相手、相面、相骨的种种说法,其中被誉为集大成者的《神相全编·相三才》中关于手掌中三大纹线的形成有这样的记载:“三才纹者,乃掌中三大纹者,不论高低,人人有之,乃在母胎受气形成,擎拳掩耳而成,十分辛苦,此三纹不没。其中的“不没”就是指终身不变,与近代指纹学中指纹终身不变的特点是相一致的,并且书中内容广泛的涉及到利用指纹和掌纹判断一个人未来命运,尽管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根据指、掌纹线的分布情况、结构来预测一个人的寿命乃至推测人的贫穷富贵,判断人的性格和智慧及后代子孙是没有理论根据的,但他将一个人的现在及未来的命运与指、掌纹相结合的做法与古代把指纹作为一个人身份的标记在契约等领域进行广泛运用的认知却殊途同归,我们不难相信,正是由于古人对指纹的命理性认知,为指纹与其作为个人的认证印上了烙印,在内心深处已将指纹与自己的命运联系了起来,那么在契约文书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也就意味着按上了自己的信誉,而不需要外界的鉴别加以支撑。

(二)“诚信”思想下的互信基础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信”的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守信用、有信誉、诚挚、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等更是成为国之交往、商事经营、个人道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社会心理层面,诚信已经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特质,实际上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道德约束,这就为指纹在古代文书契约上所起到的验证作用奠定了“互信”的基础,在商事交往中,在“诚信”的道德约束下,再加以人们对指纹所具有的特殊含义的认知,使得对指纹在契约文书上所具有象征意义远大于其防伪意义,这也许就是非现代意义上的指纹防伪技术背后的思想文化支撑和其内在的奥秘。

【参考文献】

[1]赵向欣.指纹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持平.指纹的奥秘[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3]赵向欣.中华指纹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4]张秉伦,赵向欣.中国古代对手纹的认识和应用[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02).

[5]徐同祥,李宇.中国指纹技术的起源和早期应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27).

[6]刘持平.中国原始指纹画的发现与研究[J].公安大学学报,2001(01).

[7]杨波,龙祖明.论指纹技术在中国的产生和运用推广[J].中国科技投资,2013(11).

[8]王艳丽.指纹技术发展总论[D].山东大学,2008.

[9]夏澍耘.中国古代诚信源流考[N].光明日报,2002-04-09.

推荐访问: 指纹 中国古代 验证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