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学习的新理念: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

时间:2022-03-23 09:19:15  浏览次数:

[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integration)是近几年来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这种整合具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它是与分化相对的一种学习设计与实施的理念和策略。其最基本的本质规定性就是信息技术进入学习活动,成为学习活动结构中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方式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4)06—0048—04

[作者简介]赵义泉,武英杰,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吉林 13202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促使人们快速转变学习观念,通过更加主动、高效的学习来发展自我,从而应对信息社会带来的诸多挑战。当前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一日千里的发展事实,使我们更加迫切地感受到信息社会对人类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所发生的影响和挑战。我们不得不面临两种选择:或对信息技术的变化无动于衷,固守于习以为常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最终被快速进步的社会所淘汰,或认真思考信息技术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而调整自己,将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整合起来,使自己居于时代的潮头。

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是近几年来新兴的领域,它涉及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信息技术如何进入学习方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或成分;二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使得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价值。而探讨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首先必须明确其实质与价值。

一、从不同角度看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

1.信息技术视野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不是指学习方式的信息化,也不是指仅仅将信息技术加入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之中,或者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为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具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对信息技术这一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理解:一是指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传递信息的技术手段的总称。由此来看,“信息技术”往往被仅仅理解为一种反映信息手段、设备、条件等方面的一个概念。这种理解,仅仅把信息技术看作是人们从事各领域活动的一种外在的、现代化的条件或设备。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经常讨论的“教学现代化”、“电化教学”往往就是从纯粹的“工具”范畴的意义上来理解的。二是认为,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这一理解,超越纯粹的“工具’或“手段”范畴,把信息技术理解为一系列技术,从观念上讲,是一种进步。

从本质上看,信息技术的概念内在地包含着活动的主体,即它反映的是人运用信息技术的活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备、条件进行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活动。信息技术只有作为一种活动,才能使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才会带来学校课程与教学文化的变革。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真正由一种反映纯粹的“手段”的范畴,演变成为一种反映“生活方式”或“活动方式”的概念,成为进入现代人的生活领域和活动过程的概念。也只有信息技术成为一种主体的活动,它才能真正与学习方式整合,而不至于使它仅仅成为学习方式背后的一种学习条件或学习背景。只有信息技术活动成为学习活动结构中活动本身的时候,才能超越仅仅作为学习条件或学习背景而存在的种种局限性。当我们把信息技术理解为一种运用信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传递的活动时,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才真正可能实现。

2.学习方式视野下的整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表现,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它包括学习的动机、态度、方法和过程等。学习方式具有以下几种特性:一是具有普遍性。任何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都要自觉不自觉地选择和运用一种程序、方法等来对学习对象进行理解、记忆并使之内化为人脑可接受的东西贮存在大脑之中,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应用,二是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来说,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采取了某种方式之后,总是习惯于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继续沿用。但学习方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总起来说,学习方式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又会有所改进和调整。因此,学习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学习方式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受到学习主体自身条件如个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制约,另外也受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后,不只是消极地去适应学习活动,而且对学习效果发生直接的影响。正确、合理、先进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深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并使之较快地转化为学习者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习者能较快地转变传统的过时的学习方式,形成新的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其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至为重要。

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学习方式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策略或学习风格,同时,学习方式也是课程的基本要素。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是课程整合的重要条件和运行基础。学习方式问题,涉及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条件、教学活动的过程等问题,因而,一般来说,当前强调的变革学习方式,并不是指某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内容、过程、手段等因素的系统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活动方式的转变。

二、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整合的实质

近些年来,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作了一定分析,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基本认识:一是根本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二是建构新的信息化教育或课程理念:三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四是突出信息技术融入课程。这些观点,显然是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关系的。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质上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整合基础之上的,即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它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

整合(integration)是与分化相对的一种学习设计与实施的理念和策略。整合又称为“一体化”,是指把分门别类的要素或学习活动紧密联结在一起,构成具有整体效应的学习结构。因而,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其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一体化,构成特定的学习结构,创设出全新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不是指学习方式的信息化,也不是指仅仅将信息技术加入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或学习手段之中,或者把传统的学习方

法与手段变为信息技术手段,而是将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融为一体。这种“一体化”的过程,必然导致教学理念或学习观念的变化,带来教学活动结构的变化,引起课堂文化的重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整合的本质的规定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技术成为教学活动结构中的基本要素,是师生所利用的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的整合,其最基本的本质规定性就是信息技术进入学习活动,成为学习活动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如果信息技术游离于教学活动结构之外,没有成为教学活动结构中的基本要素,是根本谈不上“整合”的。利用信息技术是教学活动中整合信息技术的初始条件,但利用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过程并不等于已经整合了信息技术。只有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条件,为教师所用,而且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条件的时候,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才有可能真正整合。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多媒体教学,所谓的“现代教育技术”仅仅成为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手段,它根本没有从一定意义上冲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学生依然是被动地学习,我们很难说那就是“整合”。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达到整合的状态,必须在表层上显现出信息技术为师生共同利用,成为教师和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共同要素,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或规定性。只有信息技术成为教学活动结构中基本的要素,才能变革教学活动结构。这一基本规定性,实质上就是强调学生是运用信息技术展开学习活动或成为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只有学生真正成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的时候,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整合才能真正实现。

第二,信息技术由纯粹教学手段变成学习活动,引起学习活动或教学活动结构转换的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活动结构中的基本要素,还只是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整合的初始条件或前提,当信息技术由纯粹的教学手段变成一种学习活动的时候,才能真正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导致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结构的转换。这是二者整合的本质特征之一。这种教学活动结构的转换具有三个明显的标志:其一,师生“通过(By)”信息技术的运用来展开教学过程。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过程,师生的教学过程将逐步超越单一的“教材中心”式的教学,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自主地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发布来进行学习,从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自主获取知识。在这种活动中,信息技术已经由纯粹的外在手段变成一种活动,成为学习活动本身。其二,师生“在(At)”信息技术中展开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需要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过程,构成新的教学活动结构。人们新近提出的一系列学习方式无不体现了这一点。如“e学习”、“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学习模式”等等。在信息技术中展开教学活动,实质上要求学习活动或教学活动建立在信息平台上,对教材或教学内容进行再设计,超越传统的围绕教材展开的纯粹接受性教学的局限性。其三,师生“为了(For)”发展学生的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综合能力展开教学过程。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不仅仅体现在手段上,工具上、活动的样式上,而且还应体现在活动的价值上。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所引起的教学活动结构的转换要以发展学生信息素养为价值取向,丧失了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教学活动结构的转换也许仅仅是形式的转换。在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整合所转换的教学活动结构中,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发布、利用以及拓展都是必要的,运用信息技术成为学习活动本身,这是其最显著的一种本质特征。

第三,信息意识的生成与教学资源的重组。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意味着强烈的信息意识、资源意识的生成。从本质上看,它要求教学活动中师生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价值观,注重教学资源的重组。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整合的教学活动,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求教师基于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活动,是否运用信息技术也不是整合的唯一标志。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整合最根本的规定性应是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信息意识和信息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与重组教学资源,超越狭隘的信息技术的手段观。所谓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价值观是指,在信息时代面前,一方面师生要认识到信息是一种资源,信息就是价值,信息是人们的生活、生产、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师生应时时处处注重利用信息资源,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知识,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

三、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整合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不是简单地迎合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整合具有内在的价值。其内在价值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发展,建构适应信息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学习方式与教学策略。这种整合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是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中、为了发展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的教学活动,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空间。整合学习方式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比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过程的影响更具有普遍性,它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习活动的基本成分。整合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这种发展价值的核心是促进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与信息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对信息本身的一系列认识和观念。在信息时代面前,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是一种资源,信息是人们的生活、生产、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人们应时时处处注重利用信息资源,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过程中,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在信息意识的支配下,人往往表现出如下基本素养;(1)知道何时需要信息,(2)确定解决特定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3)找到所需要的信息,(4)评价信息,(5)组织信息,(6)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

信息能力结构的核心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美国图书馆学会“信息能力’主席委员会总结报告》将信息能力的内容结构分为“定位(locate)”、“评价(evaluate)”和“有效利用(useeffectively)”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信息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信息收集能力。信息收集是信息利用的前提。它包括对各种信息源的把握能力,对各种信息设备的操作能力,能够利用这些信息设备获取信息。二是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任务为取向的。知识基础是信息鉴别的前提,只有通过鉴别,才能获取有用的真实的丰富的信息。三是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分析实质上是将所获取的信息与自

身信息需求进行匹配的过程。对处理的信息进行分析,就是要发现信息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信息分析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四是信息利用能力。人们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适当处理信息的基础上,应该妥善地利用信息,进行各种决策。五是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时代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信息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这就要求人们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妥善的管理。六是信息传播交流能力。包括通过信息设备传播信息、口头或文本形式传播信息。

信息价值观是对信息价值的认识,是对信息与人的生活和活动关系的整体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责任感和信息道德。具有信息价值观的人,能正确认识信息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而且善于时刻根据自身需要,从生活世界中自主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并能够明辨信息中所蕴含的真伪、善恶。按照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规律》中制订的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看,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对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信息素养方面,整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利于学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在独立学习方面,整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有利于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欣赏作品和对其他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有利于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在社会责任方面,形成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建设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作出积极贡献,认识到信息对社会民主化的重要性,实践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符合的伦理道德行为,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2.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建构顺应时代要求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对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教材中心”、单一接受性学习等方面的局限性,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切实推进教学改革,建构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学生主体,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及其经验,注重教学的交往性,在具体的学习方式上,强调书本学习与生活学习的联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认知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那些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一方面,由于信息普遍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学生时时处处都受到多样化信息的影响,这就客观地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材观、教学观,要求教师超越教材、拓展教材、补充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有益信息,确立信息意识和信息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去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总之,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必然带来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拓展学习空间,建立、展开教学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因而,传统的教学过程模式面临着冲击。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基本程序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信息技术整合于学习方式之中,要求教学过程不仅仅利用信息手段和媒体,而且要注重信息的利用,发挥信息的教学功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需要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多样化的信息处理活动。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需要从信息的收集开始,并把信息处理、利用,信息交流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联系。信息技术可以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式。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2)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3)信息技术的网络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3)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

(4)可以作为教师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的工具。

5.促进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信息技术下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

(2)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

(3)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推荐访问: 学习 信息技术 新理念 整合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