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文学翻译二度性过滤阐释——以马桥词典英译为例 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时间:2022-03-16 00:17:06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文学翻译二度性过滤阐释——以马桥词典英译为例 中国文学翻译现状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文学翻译二度性过滤阐释——以马桥词典英译为例 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中国文学翻译的二度性过滤阐释——以《马桥词典》英译

为例

焦婷婷 李建军

【摘 要】[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完成不同语系结构下语言符号的转换,也要完成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的恰当阐释和有效传播。文学翻译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对原文的语义忠实,也要考虑文化信息的载荷。为了提高译文的接受度,译者的主观介入不可避免。《马桥词典》是韩少功于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并于2003年出版了其英译本。本文拟从译者的二度性过滤阐释入手,探析蓝诗玲在翻译《马桥词典》过程中主体性的体现,在理解阶段和表达阶段采取了适当的翻译策略来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试图找出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有效途径。

【期刊名称】《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5)004

【总页数】5

【关键词】[关键词]《马桥词典》;二度性过滤阐释;翻译策略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文学的外译日趋频繁。然而,长期以来日益增多的中国作品并没有引起西方读者的重视,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国家仍处于边缘位置。当代著名汉学家蓝诗玲曾在采访中指出,中国人可能无法想象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国家的边缘位置,西方读者认为中国的文学作品没有价值和可读性,导致中国外译的很多文学作品无人问津。[1]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学翻译的可读性不高,大多数翻译就是对原作的文字转换,导致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和困扰。西方新生代汉学家葛浩文、蓝诗玲等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介入了译者的理解和阐释,对原文进行了二度性阐释,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来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因此,他们所翻译的文学作品受到西方读者的青睐。其实,在翻译过程中,无论在理解阶段或是表达阶段,译者的主观介入是不可避免的。从事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对外传译,关键要做到在翻译中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中国文化的特点,使外国读者更易于接受,这才能使翻译作品真正“走出去”。[2]

《马桥词典》是著名作家韩少功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它以词典的形式收录了马桥人的日常用词,总计一百一十五个词条,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古往今来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基本都是作家韩少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作为知青在湖南的一个乡下生活的经历,里面涉及当代很多民间方言和文化词。所以说这部小说不仅正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从侧面揭示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乡村面貌。《马桥词典》于1996年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小说界》发表,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一;2003年8月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译本“A Dictionary of Maqiao”。自英译本出版以来受到英语读者的青睐

推荐访问: 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阐释 为例 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