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

时间:2022-03-14 10:30:58  浏览次数:

新课程之所以“新”,那是因为它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课程改革了,学校的管理必然也要随之改革。而只有构建学习型学校、科研型学校和信息化学校,才能适应新课程对学校管理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学校也才能与时俱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不断迈出健康发展的新步伐。

构建学习型学校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次全新的教育变革。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学校将不再是“教育工厂”,而是“学习共同体”;教师将不再是陈旧课程(教材)的“传声筒”,而是“反思性实践者”,特别是在推行综合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学校课程和倡导研究型学习及选修课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固有的知识和经验难以适应改革和发展需要。因此,教师需要重新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挑战传统,挑战书本,挑战自我。学习将成为教师生活的基本方式,成为学校活动的重要内容。学习型学校将成为现代学校的代名词。

1.确定“终身学习”理念。在信息化时代,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应充分发挥己有学习资源和课程资源,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终身學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学校成员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一种责任。

2.打造“学习型”班子。没有“学习型”领导班子,也就带不出“学习型”的学校。学校要从上至下有一种爱学、乐学、笃学的精神,校长首先就应成为“学习型”的校长。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引用了江苏省张港市高级中学高万祥校长的坦言:“面对学生,面对伟大的变革时代,面对知识信息的爆炸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我时时有被掏空的感觉。”因此,我努力充实自己,而读书正是充实自己和丰富自己的最好办法。这段话,诠释了高万详校长“永远是一个学习型校长”的思想境界,也给千千万万的校长以有益的启示。

3.构建学习型机制。学习型学校的学习机制不同于传统的学校学习机制,它应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灵活的、自觉的学习机制。因此,各学校应创设良好的、宽松的、有利于学校成员之间及时沟通、交流和讨论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务处、教研组、总务处、办公室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建立各种学习小组,利用“校本教研”的机会,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开展经常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制度,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自觉行为。同时,建构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短期培训与长效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研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及研讨的多元化组织学习途径,形成校内成员人人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

4.扩大学习网络。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黑板纸、校园网及各项活动等学习宣传阵地的功能和作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建立开放式的全员学习教育网络。同时,在办公室放置教师自制的教具、相关教学资料以及教育报刊、教师的论文、“校本教研”成果、经验总结等材料,实现资源共享,以适应并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

5.健全学习型体系。通过建立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体系,形成学历教育和专业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教师学习系统。在这个学习系统中,让学校每位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进行学习,充分体现尊重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本体性知识不断拓宽、条件性知识不断提升、实践性知识不断丰富,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求。

6.建立学习的激励机制。建设学习型组织需要建立并完善鼓励、倡导主动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科学激励机制。学校要通过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和团队的学习潜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型学校建设不仅是现代校长发展学校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自身生存的内在需要。校长必须认识到信息时代成功者将是那些比对手学习得更快一些的组织和个人。作为一个组织,学校之间的竞争,能否真正体现教师的意义,取决于学校的学习组织能力与学校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校长在建设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努力让每个愿意学习的人有更多学习的机会,让不愿意学习的人也变得愿意学习。

构建科研型学校

要解决学校面临的复杂和深层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认识上,缺乏理论指导和科学的研究。只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用教育科研手段研究并解决面临的问题,才能使学校的管理符合教育规律,形成科学的发展轨迹。

让教育科研走进学校,就要对现有的教育科研现状进行反思。不少学校都在做课题研究,大至国家立项课题,小到县教育部门立项课题,一申报就被立项,一验收就有成果。但是,学校并没有因课题研究而发展。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研究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是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学校把参加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时尚,作为总结汇报、创示范争达标的条件,只有形式而没有实效。

二是缺乏理论指导。学校的科研课题,受限于教师自身的素养,在研究中难以用科学的理念来指导,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实际上没有达到治本的目的。

三是科研成果异化。多数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一谈到成果就是写论文,把论文等同于成果,导致立项课题缺乏实质的研究过程,失去了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四是研究方法单一。许多学校即使对立项课题有研究,也更多的是停留在观察表面现象、研究书面资料上,对教育问题只作分析性的定性叙述,没有深入细致的定量分析和调查研究,实效性差,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让教育科研走进学校,就是要引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就是要引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在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按照科学的教育教研方法,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只有这样,在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在教育科研中得到解决,学校也才能在教育科研中得到发展。

让教育科研走进学校,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分析教育问题。由问题提升为研究课题,再从现象中挖掘课题,这样才能使研究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实际,才能促进学校发展。

让教育科研走进学校,就是要重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随着学习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师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书者,而是研究者,要学习并研究教学的规程。学校要加强教育科研的宣传和普及,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要始终把“教育科研”作为师资培训的一门必修课程,大力倡导“学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让教育科研走进学校,就是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以科研兴校并把教育科研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机制。一是在学校有限的经费中确保教育科研的需要。如购买学习资料,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供经费等。二是建立奖励制度。如评选教育科研积极分子、奖励教师的科研成果等,把此项工作与评先、晋级、评职称挂钩。三是规范教育科研行为。在教育科研中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杜绝虚假研究、功利研究;严格规范研究程序,加强对研究过程的跟踪。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推广机制。学校要把教育科研作为发展性评价的内容,通过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及时发布并推广,鼓励教师寻找教学改革中的优秀科研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时间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让教育科研走进学校,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教育科研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构建信息化学校

第一、校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然带来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强大的冲击。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己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相信人自身强大的学习潜能。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课程资源,以培养搜集、分析、筛选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因此,校长需要转变观念,主动变革办学模式,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

第二、重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实现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包括基础设施并蕴涵着人的高级智慧,校长在办学中应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校长要善于拓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渠道,根据适当超前,分期实施的原则,通过商家垫资、银行贷款、社会捐赠等方式,高起点搭建硬件框架。如局域网、校园网等,力求功能齐全、容量充足;要有高度的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建设信息支持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电子备课系统等综合性信息化体系。同时要坚持着眼于发展搞建设,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学校实际、建设规模与办学效益、近期计划与远期目标的关系,使学校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得到有效发展。

第三、要以发展的眼光建设高水平的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及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学校应重视信息化建设。但目前一些学校仍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添置、轻应用现象,导致软件滞后、资源贫乏、硬件浪费现象的发生。

因此,校长在重视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善于抓好软件建设,以构建高水平、实效性的技术平台为基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加强学校自身教育信息资源与软件(包括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开发和学科资源库)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发挥信息技术平台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辟网上论坛、虚拟实验室等。要主动加盟国内基础教育网站,不断丰富网络资源,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要。福建南安洪濑中心小学,利用“校校通”资源,建立网上教研系统,开展虚拟教研,为农村边远学校提供了专业支持。目前,利用网上进行交流研讨己成为农村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第四、要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素养。没有一支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与素养的师资队伍,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将成为一句空话。因为教育信息化是基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素养将直接影响信息化程度。因此,校长要加强教师培训,营造一种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日常办公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第五、要切实落实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術教育己成为中小学课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但仍有不少学校未能深刻认识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课当成劳技课,当成收取学生“上机费”的工具,使信息技术课在学校课程中处于一种次要地位。为此,校长在发展学校信息化体系时,要做到开足上好信息技术必修课。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学校还可以借助“科技文化艺术节”、“信息学奥赛”等载体,鼓励学生把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吸引力。

(作者系陕西山阳县城区第二小学校长)

(责任编校:白水)

推荐访问: 新课程 学校管理 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