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乳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结果与分析

时间:2022-03-12 08:08:52  浏览次数:

zoޛ)j馑=M׭|_tۙ8}iM-۲۲۲'ngn]-t׮ܞH}뎗M}5i--总结经验教训为日常的检验工作提供技术性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瓶白色冻干块状的乳品样品,于2~6 ℃下保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提供,代码分别为18-Y493,18-X650。

含0.6% 酵母浸膏的胰酪胨大豆琼脂(TSA- YE)、李氏增菌肉汤LB(LB1,LB2)、PALCAM培养基、李斯特氏菌显色平板、革兰氏染色液试剂盒、单增李斯特氏菌生化鉴定套装,均购自北京陆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BSC-1300IIA2型生物安全柜、SW-CJ-2FD型超净工作台、BPX-272型电热恒温培养箱、BXM- 75VE型立式压力灭菌器,上海博迅医疗生物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1.2   标准菌株

(1)阳性对照菌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菌株编号:BNCC314197(ATCC19115等效菌株),购于北京北纳创联生物技术研究院。

(2)阴性对照菌株。英诺克李斯特氏菌,菌株编号:BNCC186087(ATCC33090等效菌株),购于北京北纳创联生物技术研究院。

以上菌株传代次数均未超过5代。

1.3   试验方法[14-15]

1.3.1   样品处理

样品需要用40.0 mL无菌再水化。无菌开启样品后,立即加入4 mL无菌水进行再水化,待溶解后,吸出放入无菌瓶中,再反复用余下的无菌水清洗西林瓶内壁,回收清洗液放入上述无菌瓶中,此溶液即为待测样品原液。

1.3.2   增菌

以无菌操作吸取取25 mL样品原液转至含有225 mL LB1增菌液的均质袋中,在拍击式均质器上连续均质1~2 min,于30±1 ℃下培养24±2 h,移取0.1 mL,转种于10 mL LB2增菌液内,于30±1 ℃下培养24±2 h。

单增李斯特氏菌常见的增菌方法有LB二次增菌法,EB法、改良FDA法及Fraser肉汤增菌法,通过4种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增菌,采用PALCAM选择性平板进行分离,再进行国标生化鉴定,对比4种增菌方法对样品的检出率,LB二次增菌法是4种方法中检出率较高且较为稳定的增菌方法,因此选择LB二次增菌法。

1.3.3   分离

取LB2增菌液一环划线接种于李斯特氏菌显色平板和PALCAM琼脂平板,于36±1 ℃下培养24~48 h,观察各个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李斯特氏菌显色平板中所含色素与单增李斯特氏菌具有的酶发生特异性反应,水解底物,释放出显色基团,在平板上,单增李斯特氏菌呈现蓝绿色的光滑规则的小菌落,抑制剂和配套试剂可抑制杂菌的生长。另外李斯特氏菌常见分离平板还有PALCAM,OXA,OXA和LPM,对4种选择性分离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和非目标菌的抑制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目标菌在LMP上的生长率最低,其余3种分离培养基的生长率差异不大;综合比较对非目标菌的抑制性,PALCAM最佳;然而检测杂菌较多的样品时,PALCAM的选择性灵敏度最高[16]。

1.3.4   初筛

自选择性平板上分别挑取5个典型或可疑菌落,分别接种木糖、鼠李糖发酵管,于36±1 ℃下培养24±2 h,同时在TSA-YE平板上划线,于36±1 ℃下培养18~24 h,选择木糖阴性、鼠李糖阳性的纯培养物继续进行鉴定。

1.3.5   鑒定

根据初筛结果,对1.3.4的纯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动力试验、溶血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及生化鉴定,生化鉴定按生化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

单增李斯特氏菌微量生化试验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筛结果

样品18-X650在PALCAM琼脂平板为黄白色菌落,在李斯特氏显色平板为黄白色菌落。样品18-X650在PALCAM平板和李斯特氏显色平板上均无典型或可疑菌落。样品18-Y493在PALCAM琼脂平板上为小的圆形灰绿色菌落,周围有棕黑色水解圈;在李斯特氏显色平板上为蓝绿色菌落,周围有不同透明晕圈。初步可判断样品18-X650为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样品18-Y493为可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2.2   鉴定结果

对样品18-Y493的纯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动力试验、溶血试验及生化鉴定。结果显示,样品18-Y493为革兰氏阳性短杆菌,在半固体上呈伞状生长,在血平板上为宽大、轮廓清晰、完全透明的溶血圈;阳性菌株为革兰氏阳性短杆菌,在半固体上呈伞状生长,在血平板上为狭窄、清晰、明亮的溶血圈。

生化试验反应结果见表2。

通过与阳性菌株的系列反应结果相比较,可判断样品18-Y493为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此次结果报告为样品18-X650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25 mL,样品18-Y493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25 mL。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判定实验室检测结果与指定值一致,结果评价为满意。

3   结论

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检测杂菌较多的样品时,常使用2种及2种以上分离平板对目标菌进行分离筛选,以防漏检。国标GB 4789.30—2016中单增李斯特氏菌选用李斯特氏菌显色平板和PALCAM平板,李斯特氏显色平板的选择特异性较强,由于防止其对其他菌进行抑制的同时干扰到目标菌,使目标菌生长缓慢或抑制其生长,而PALCAM平板可以扩大目标菌的检测范围,因此需要2种平板配合使用,提高目标菌的检出率。单增李氏特菌检验中在TSA-YE平板上纯化是必须的,因为在PALCAM和李斯特氏菌显色平板上分离菌落时可能黏有不可见的受抑微生物。挑取5个典型菌落的原因是1个样品中可能分离到1种以上的李斯特氏菌。

此外,依据样品18-Y493的生化鉴定反应结果,可判断样品18-Y493为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疑似斯氏李斯特氏菌和伊氏李斯特氏菌,由于实验室条件限制,未能判定其菌株类型。此次实验室按照CNAS RL02:2011《能力验证规则》等CNAS政策要求参加微生物项能力验证,并取得满意结果。此次结果可作为证明实验室技术能力的有效证明,为监管部门、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选择、评价、认可实验室提供参考依据。参加能力验证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为不断提升自身检验检测能力,发现和解决检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实验室将持续性参加能力验证项目。

参考文献:

Cameron A Bardsley,Renee R Boyer,Steven L Rideout,et al. Survival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on the surface of basil,cilantro,dill,and parsley plants[J]. Food Control,2019(2):95-104.

东秀珠,蔡妙英. 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70-574.

池慧芳,高丽霞,郭爱萍. 浅议乳品微生物检测技术[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0):95-96,107.

石晓丽,段羚. 实验室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控制点分析[J]. 食品安全导刊,2018(15):70-71.

赵海霞.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方法的探讨[J]. 大众标准化,2014(6):53-55.

李娜,庞钧予,闫军霞. 关于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研究进展[J]. 科技展望,2015,25(29):148.

陈雨欣,石建华. 不同培养基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结果比较[J]. 农产品加工,2015(16):40-41.

杨柳,蔡炯,沈亮. 几类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研究[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5,31(7):561-563.

张烜榕,颜军,李文龙,等.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J]. 大理学院学报,2013,12(6):38-42.

朱静鸿,龚云伟,武艳力.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状况调查[J]. 中国卫生工程学,2016,15(5):491-493.

王福.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研究进展[J]. 口岸卫生控制,2011,16(5):50-53.

陈洁,周剑,郑露.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能力验证分析[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8,29(11):832-837.

陈学强,刘阳,马炳存,等.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能力验证[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19):5 080-5 08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國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 4789.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张玉妥. 卫生检验检疫实验教程:卫生微生物检验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5-157.

胡朋,王磊,何艳玲. 4种含七叶苷培养基对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效果的比较研究[J]. 检验检疫学刊,2017,27(5):12-15. ◇

推荐访问: 李斯特 乳粉 增生 细胞 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