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玻璃艺术的拓荒者

时间:2022-03-10 10:31:54  浏览次数:

zoޛ)jivO?m5	^ũzǤJ؟H@M=u0[ޮ'vMV[ޮ'M9
xƧⅭiMu#M_}ky材料和工艺表现对透明塑造空间的意识感受,形态和视觉效果极其丰富。作品先后获得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银奖”,台湾最佳生活用品奖,被授于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等,还参加了上海首届艺术博览会、上海名品展、法兰克福春季博览会等多项展览。2009年,王敏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王敏现任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国家精品课程《玻璃造型与制作》主持人,在长期从事的工艺美术创作和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十分重视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并从创作实践和对传统的研究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工艺美术理论建设的重要。1999年王敏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传统工

艺全集·工艺雕塑卷》编委,并撰写论文“琉璃工艺”。近年来相继出版了《璎琳琅开——玻璃器》、《玻璃器皿鉴赏宝典》、《一点之美——钮饰》、《工艺品(雕塑类)设计与制作》等著作,主编了《装饰美工》、《工艺美术》等教材,发表有关玻璃和工艺美术论文二十余篇。

早年王敏在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的专业是玉石雕刻,这门绵延五千的传统艺术为他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他接触到了玻璃艺术,当时有家玻璃工厂请王敏做设计,王敏就把他熟稔的雕刻元素与玻璃材质融合起来,始料不及的是,做出的产品到了海外市场大受欢迎。此时王敏在玉石雕刻行业已经工作了十多年,但他感受到了玻璃这种材质的无穷魅力,从此转向了玻璃艺术的研究。

王敏认为,他的玻璃艺术“要有中国文化的韵在里面,要把民族的审美趣味融入其中”。这种民族韵味不用刻意去追求,却是会随着创作者自身的文化底蕴渗透并展现在其作品中的,而玻璃说到底只是一种表达媒介。艺术作品要有可识别性,就要将创作者自身的感受和内涵融入其中。传统文化给了中国玻璃艺术家一个很好的土壤,但是学习传统不是对传统器物形式上的模仿,而是把传统的精髓、精神的内核提炼出来,在作品中有所表现。

王敏还认为,玻璃作为一种工艺美术,不能一成不变,不能墨守成规,要跟生活结合在一起,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他在造访北欧后了解到,玻璃艺术自上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已在北欧得到发展,玻璃灯罩、玻璃器皿这样的生活用品随处可见,充满了艺术的情趣却又不乏实用性。在芬兰赫尔辛基,许多具有实用功能的玻璃器皿系列也是出自名家设计,却能为小康之家购得和收藏。王敏说:“玻璃艺术应当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脱离现代生活的环境,其发展前景就会受到限制。玻璃艺术跟生活接近和相结合,并不等于生产廉价的普通日用品,要把发展的面打开,创造庞大的空间。”玻璃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喜悦和创作的灵感,它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非常神奇的物质,要呈现各式各样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才能蓬勃发展。好的艺术展示加上先进的玻璃熔制技术,会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中,玻璃艺术将会有很好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市场。

在王敏的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传递出的艺术信息也是缤纷多彩。许多作品还呈现局部写实、整体抽象的风格,既有自然的又有人工的意义蕴含其中,表现出创作者本人对社会的理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习背景还赋予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他为作品所配的简单文字中,浪漫主义和唯美的诗歌随处可见。除了创作,王敏依旧潜心研究工艺美术理论,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装饰风格方面做了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更加全面地撰写一本玻璃装饰艺术的力作。

萧泰:自由、开放的玻璃艺术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年愈四十的萧泰在玻璃艺术家中正当中年。谈起玻璃艺术,萧泰认为首先不能离开现代手工艺的大背景,玻璃艺术发展的起点和回归点应该在现代手工艺。和手工有关的就是和个人有关的,是抒发个人情感,带有个人特色的。玻璃材料有着透明、灵动、新鲜的艺术优势,但要让这门艺术有长久的生命力,焕发出弥新的光彩,就不能仅仅依赖于玻璃材质本身的美,而必须依靠创作者表达出更深邃的思想。

现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玻璃艺术工作室学术主持的萧泰,长期从事着玻璃艺术与视觉设计的创作和研究,以自身的实践参与了现代玻璃艺术在中国的兴起。近年来所创作的玻璃作品先后入选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首届全国玻璃艺术大展、2008年英国国际玻璃艺术展、玻璃之路巡展、2008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2011年中国雕塑年鉴展、第五届上海美术大展等国内外各类展览并多次获奖,引起广泛关注。2011年出版《现代玻璃艺术设计》教程,也深受师生好评。

萧泰的作品《音》系列以玻璃的材质传递自然的声音,弹拨出琴瑟相和的意境。“玻璃是有生命的,在遇到知音时更会传出他特有的声音。”作品时而撇去玻璃在视觉上的透光、折光,时而在形式上内敛风泉之音,被观者喻为“由视觉挑战听觉”。

作品《BC系列-BC467》则呈现了另一种风格,由金属铜在玻璃作品表面高温氧化融合制作而成。看到这一系列作品,会让人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中国古代玻璃的发明得益于青铜的冶炼,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宽并融合的敬意。萧泰用轻灵的玻璃来表达铜器雄浑的厚重感,让这两种材质感在作品中交汇并绽放出奇异之光。他始终希望自己能多创作一些兼具个性和挑战的作品。

萧泰曾在广告设计界工作十余年,因为偶然的机遇转入玻璃艺术的领域,虽然跨界极大,但实际上,年少时他就已经对手工艺、材料、雕刻等专业有所涉猎。在他长期不懈的努力下,2009年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建成了具备相当规模、设施一流的玻璃工作室及相关专业。他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由,引导回归现代手工艺教学“解放人性”的功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如今,我国一些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萧泰认为,传统手工艺固然要传承,但更应看到未来的发展,所谓“笔墨当随时代”,传统与现代手工艺有传承亦有交叉。尽管今天的玻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在注重材料语言表达的同时,更要保留每个创作者的个性。他还举例说,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中,有一些玻璃技师没有学院背景,没有禁锢,更没有功利性,创作出了一批杰出的作品,成为草根艺术家。如今他所面对的90后学生们,对于这样的工作室艺术就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这恰恰反映了人的天性,也是符合现代手工艺的发展趋势的。“玻璃艺术的创作要有自由开放性,其独特的宽容性凸显人的天性与本色,只有这样,才会让玻璃艺术保持旺盛的生命。”

思考当今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萧泰在充满乐观的同时亦表达了一些担忧——中国的现代玻璃艺术近年来经历了快速兴起,但也暴露出相当的不足。比如创作的单一化,作品形式、风格、工艺越来越趋于接近,过多的依赖玻璃材质本身的特性,导致创作者自身的思想少了,尤其是具有强烈个人特征的作品还是鲜见。再如开放性和交流,玻璃艺术创作当前还是以学院工作室和一些工坊为主,但相互之间诸如开放式互访、工作等深层交流还不多,不足以形成艺术上的思想冲撞或是变革突破。“开放与宽容性是玻璃艺术能够在西方由下而上、异军突起的一大因素,玻璃艺术没有严格的流派和威权,自由、开放才是其长久生命力的保证。”

推荐访问: 拓荒者 中国 玻璃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