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立足津门搭建高端平台,带动周边地区学术发展

时间:2022-03-10 09:24:15  浏览次数:

2013年4月13日,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血管重症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报告厅举行。据记者了解,此次会议由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承办,天津市十余家医院共同协办。大会邀请了美国、北京、天津、武汉等国家和地区的心血管专业和重症医学专业专家就心血管病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进展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一科主任林文华教授出任本次会议的学术委员会主席。另据记者了解,前不久,由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和天津市滨海新区医学会共同主办,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协办的“首届天津滨海心律失常论坛”在天津市岷山饭店成功举办。林文华教授出任这次学术盛会的执行主席。

据了解,“首届天津滨海心律失常论坛”的会议内容涵盖了起搏器植入、起搏器术后的程控和随访、复杂心律失常的三维标测和消融、复杂体表心电图的分析和诊断、疑难心律失常病例分析和讨论等诸多学科热点内容。与会专家、代表们普遍认为,通过这次学术交流,既提高了天津市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又带动了周边地区心律失常诊疗技术的发展。

因此,趁着相隔不久的两次学术会议的东风,本刊记者就会议涉及的诸多热点话题,对林文华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搭建高端平台

在采访中,林文华教授着重向记者介绍了“首届天津滨海心律失常论坛”各方面的情况。他说,这个论坛是天津心血管领域首次举办的心律失常专科会议,作为本届大会的执行主席和会议的东道主,林文华教授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为与会代表和专家的相互交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为提高天津市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治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林文华教授有这样的想法,记者非常理解,因为他所在的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是天津市主要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自2003年开院以来,他们已治愈了大量疑难病症并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在天津市和全国心血管领域的地位和声誉正不断提高。

“医生不应只注重临床,科研、学术和临床是相辅相成的,彼此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我们通过彼此交流,可以互相提高,增进友谊,这也是我作为本届大会的执行主席和会议的东道主举办此次心律失常专科会议的原因之一。”关于这个平台的搭建和前期相关筹备工作,林文华教授告诉记者:“这次会议是在国家级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第一次、大规模举办的心律失常专科会议。医院虽然在海滨新区,但为了方便专家、学者等参会人员参会,会址仍选在了天津市区。会议邀请了包括北京朝阳医院刘兴鹏教授、北京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学斌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万征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广平教授、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姜铁民教授等知名专家。会议的内容涵盖起搏器植入、起搏器术后的程控和随访、复杂心律失常的三维标测和消融、复杂体表心电图的分析和诊断、疑难心律失常病例分析和讨论等。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会议的召开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记者了解,林文华教授所带团队总结自己8年来在起搏器的植入、程控和随访工作中的经验,在早些时候已经出版了专著《心脏起搏与除颤》。此外,他们在复杂心律失常的分析、诊断、鉴别诊断、标测和消融方面也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并以论文、综述和专著的形式相继发表和出版。不过,当记者问及目前天津心血管界在心律失常研究和临床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时,林文华教授首先说:“近15年来,天津的心律失常诊疗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天津各大心律失常中心在起搏器植入、ICD植入、CRT-D植入及植入后的随访,阵发性室上速、房扑、房速、室早、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诊疗方面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我院作为主要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使很多心律失常达到了根治的效果。此外,我院还积极开展了CARTO3三维标测系统在室早、室速、房速、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诊疗中的应用,使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更明确,诊疗更彻底,复发率更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然后,他也谈到了在心律失常研究方面天津心血管工作者亟待提高哪些方面的素质、需要加大哪些方面的投入,才能适应我国乃至心血管领域的发展趋势,“目前在心律失常的临床、科研、教学等各方面,天津主要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都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专家,同时,我们也会继续加强人才的培养,形成出一支由老、中、青年组成的人才梯队,把天津的心律失常诊疗工作做得更好。”

同时,林文华教授还解释说:“本次会议是天津滨海新区第一次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心律失常专科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内容精彩纷呈,涵盖起搏器植入,起搏器术后的程控和随访,复杂心律失常的三维标测和消融,复杂体表心电图的分析和诊断,疑难心律失常病例分析和讨论等,既可以提高我市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并可以带动周边区县心律失常诊疗技术的发展。医生不应只注重临床,科研、学术和临床是相辅相成的,彼此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我们通过彼此交流,可以互相提高,增进友谊,这也是我作为本届大会的执行主席和会议的东道主举办此次心律失常专科会议的原因之一。”

观点异彩纷呈

林文华教授继续介绍说,在“首届天津滨海心律失常论坛”上,各与会专家、学者遵循“注重基础,追踪前沿,坚持学术”的宗旨,以临床实际应用为主题,对心律失常疑难病例及诊疗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争鸣。

林文华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在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就“心脏性猝死”话题谈到:“猝死在所有心脏死亡中占到50%以上,西方国家研究数据表明至少占63%。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是41.8/10万,也就是说至少有50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是快速的室性失常,研究显示大概有80%以上的患者是由于快速室性失常引起,而现在看来,埋在体内的除颤器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识别室速、室颤,及时发放电击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关于ICD预防心脏性猝死有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国际上很多临床研究都充分证明了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天津市心脏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万征教授在会上则与大家分享了“起搏器的计时周期”这一精彩内容。他在发言中谈到:“计时周期是起搏器专业里面最古老、最复杂、最烦人的,如果计时周期看不懂的话,心电图也根本看不懂,即使看懂了也只是皮毛而已;遇到复杂情况,不知道参数、不请教工程师,你可能也无法解决,所有的医生都必须和工程师保持良好沟通关系。众所周知,起搏器必须具备3个良好的特性:自律性、传导性和规律性。起搏器的心律必须和患者自身的心律相匹配,避免其他的一些信号干扰,造成起搏器的失灵,而这些精准的功能都有赖于计时周期。”

另外,来自专业学术媒体的向晋涛教授在谈及专业的“室性节律发生的节律特征及可能机制”这一学术课题时,也给与会者带来了全新的认知。向晋涛介绍说,以时间为横坐标,以RR间期(R波与其前一个RR波的时间间隔)为纵坐标,在二维坐标系中描绘RR间期随时间发生的散点,便构成时间-RR间期散点图(简称t-RR散点图)。由于时间较长,一般将24 h或一段时间压缩在一个可视的视野中,便成为可供分析的t-RR散点图。t-RR散点图中的图形呈条带状。窦性心律时,条带上下边缘呈毛刺状,宽窄不一,有昼夜变化规律。早搏呈分层现象,有几种RR间期就表现为几层条带。房室传导阻滞时,初步观察发现:条带状昼夜变化规律消失;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条幅变窄;Ⅱ度Ⅱ型出现两层条幅;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上缘整齐。心房颤动时,分层现象消失,表现为增宽的条幅状图,下缘清晰整齐;起搏散点图可表现为一直线(固定频率起搏),或表现为一宽幅条带,其上缘整齐(起搏的下限频率)。当散点图特征不典型或存在散发的个别点时,诊断或推测心脏节律困难,可采用散点逆向技术,选取散点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和操作,回归显示该点所对应的有其R(QRS)波的一段心电图,通过分析心电图,达到诊断心律的目的。24 h或一段时间的t-RR间期散点图提供了心律变化的整体视野,对于典型的心脏节律,一眼就能诊断,并能评价机体状况,以及节律发生的时间。对于疑惑的散点,可针对性使用散点逆向技术,从而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主任、教授,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培训基地中心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心主任李广平在讲解“心肌病与室性心律失常”时提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cardiomyopathy,ARVD/ARVC)是由Dalla Volta 1961年首先描述,1976年才正式命名的以心律失常为突出表现的右室心肌病。RVD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电消融治疗等几个方面。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的基本方法。ARVD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相同。但有关ARVD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的治疗效果优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用药优于单独用药。索他洛尔兼具Ⅱ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的效应,对ARVD的治疗是比较有益的。ARVD的外科治疗是切除造成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但会因外科治疗造成患者巨大创伤,影响心室功能,应该对外科治疗的危险性和效果做充分的估价和后才能施行。外科治疗的有效率尚不能达到80%以上,复发者超过50%,严格把握指征是十分必要的。消融治疗的方法与一般VT的消融方法相似,但成功率较特发VT低,危险性高,而且复发的机会也较多,总的根治治疗率仅接近50%。近年来在CARTO或EnSite指引下的射频消融治疗提高了总体成功率,降低了复发率。对于高危患者可以考虑植入式心脏电复律除颤器(ICD)。

分享专题研究

目前,带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起搏器(CRT-D)已较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而多中心临床随机评估试验也肯定了CRT-D的作用,但植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左室起搏阈值增高或膈神经刺激问题。据记者了解,林文华教授在CRT-D应用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同时,在“第一届天津滨海心律失常论坛”上,林文华教授也对此作了系统的介绍。因此,利用采访之便,记者希望林文华教授能将研究结论介绍给大家,与读者分享。

林文华教授就此介绍说:“关于CRT-D的作用,我所报道的这9例患者都是使用了PROMOTE 3107-36 CRT-D,此型CRT-D具有VectSelect可程控的左室起搏配置功能,与普通的CRT-D不同的是,除了将左室头端作为阴极,左室环作为阳极形成传统的电流回路以外,还可增加另外两种起搏模式,即可以将左室头端或者左室环作为阴极,把右室除颤电极的线圈作为阳极,形成两套新的电流回路系统。这样在手术过程中,当传统左室头端至左室环阈值不满意时,通过调整起搏模式,可获得满意的起搏阈值并可减少膈神经刺激的发生率,减少更换起搏位置的几率,缩短手术时间。我总结的这9例病例当时治疗时均一次成功。CRT-D国内外报道成功率可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但PROMOTE 3107-36有了可以程控的左心室电极起搏模式和配置后成功率大大提高了,并且缩短了手术时间。以前普通的CRT-D只要从端极到环极不合适就需更换位置,使用PROMOTE3107-36 CRT-D后,位置不需调整,只需改变起搏模式和配置,缩短了手术的时间。此外,植入PROMOTE3107-36 CRT-D术后的患者,如果左室电极出现微脱位,可能会出现阈值升高及膈肌刺激问题,也可以通过调整不同起搏模式和配置来解决此问题,避免通过二次手术进行电极复位。我希望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CRT-D植入的成功率会越来越高,希望CRT-D的植入时间越来越短,这也能减少植入后囊袋感染的发生率。”

采访到最后,林文华教授还谈及了自己供职的医院和科室。他首先告诉记者,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是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投资兴建的公立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于2003年9月26日开院,是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临床学院,相继通过了美国国际医院标准(JCI)评审、国家药监局心脏内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两个专业GCP认证、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证、中心实验室美国病理学会CAP认证,2011年心脏大血管外科和护理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2年7月医院通过JCI的复审,同时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两个诊疗项目通过了JCI的临床诊疗项目认证(CCPC),是我国内地首家通过心血管领域疾病国际认证、成为唯一获得三块JCI金章的医院。医院是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还开创了我国跨省医保的先河,相继成为河北省唐山、廊坊、张家口、秦皇岛等市及辽河油田非转诊医保定点医院。

林文华教授继续介绍说,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以“博爱·济世”为院训,高举“人道主义和市场经济”两面大旗,始终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努力把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各项改革措施中,把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力求用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行动,细分消费人群,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也满足“非基本”需求,努力实现“穷人看得起,富人看得好”的目标。目前,该院已经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美、德、加、俄、黎等国家的七万多名患者实施了心脏手术和介入治疗,成功完成八例心脏移植和国内第二例长期存活的心肾联合移植。

林文华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内一科自2004年组建以来,在任自文教授的带领下,治愈了大量疑难病症,并填补了天津市多项技术空白,得到了业内人士和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我自2010年底接任内一科主任以来,深感责任重大,我将继续在任自文教授的基础上,争取把内一科的科研、教学、临床等工作做得更好,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

林文华教授认为:“相对于那些老牌的医院而言,我们医院是年轻的,但随着我院心律失常诊疗工作的进展,我们将继续总结我们的病例,从而写出更多的专著、论文等。我院有很优秀的病例资源,这些病例资源非常珍贵,来之不易,我们将继续利用这些优秀的病例资源造福于广大患者,推动我国心律失常诊疗工作的发展。此外,我们将继续加强人才培养,把年轻医生派往国内外重要的心血管病诊疗中心进行深造,从而为科室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专家简介

林文华,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祖籍广东省揭阳市,现任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一科主任,天津市心脏学会理事;天津市心脏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血管重症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8月至2000年6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大医院,师从任自文教授,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2006年赴日本研修心脏介入治疗。长期从事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临床研究。擅长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目前个人每年完成射频消融术约150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约100例,ICD及CRT-P/D植入术约20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约400例。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专著《心脏起搏与除颤》,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并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学术专著资助出版。参加编写著作两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第二完成人)被评为2005年度天津市卫生系统引进应用新技术填补空白项目。

推荐访问: 搭建 立足 带动 津门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