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十二年课改最大改变是学习方式

时间:2022-03-02 00:13:58  浏览次数:

教材事业是一份良心事业

记者:目前,人教版第十一套教科书的修订、送审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作为这项工作的总负责人,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韦志榕:我一直想说,教材的建设是“十年磨一剑”的艰苦过程。尽管此次大修订的具体工作是近两年开展的,但却与课改十二年以来的长期积累息息相关。自2001年秋季,人教版首批14个学科实验教材进入全国29个国家实验区以来,我们就一直采用各种方法,不间断地对教材实验情况进行追踪、研究。因此,这次教材大修订是过去十二年课改以来教材实验工作的自然延续和成果结晶。

这是个研究的过程。科研为先,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概括,是人教社进行教材研究、编写与实验的一贯指导思想。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对我们修订教材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例如,“中小学生学业成绩标准的研究与开发”课题,各学科课题组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供了测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工具,对我们把握教材内容选择的深度和广度十分有用;“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课题,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实现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教版教材的特色以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也让我们知道应该坚持什么、改进什么。

这也是个“接地气”的过程。多年来,为了获取教材实验的第一手信息,人教社的编辑每年都要深入实验区作跟踪回访,到教室听课,召开教师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直接了解教师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论坛、企业微博等多种媒介与广大师生保持密切交流。同时,人教社还定期组织、参与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教材交流研讨活动,如实验经验交流、论文评比、现场课评比、课件评比、教学设计大赛、说课大赛等,邀请各实验区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加,交流研讨,征求教材实验的相关信息。多年来,人教社收集到大量来自实验区教师、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和建议,为教材修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教材事业事关祖国未来和千家万户,是一份良心事业,需要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都用心、用力和用情。为了给广大师生奉献一套精良的教科书,人教社各学科编辑团队,以及出版、发行团队在过去十余年间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智慧。

牢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

记者: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最强调的一点,请问人教版各学科教材修订时是如何考虑这一问题的?

韦志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1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各学科教材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并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有机渗透。

在这个方面,我们做了两件事情:第一,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以及一些核心概念(理念),如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

第二,研究在教材中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分析,它们能够,也必须与我们的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能够把大道理变成小道理。学生知晓这些小道理,去接受它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思想教育才是有效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指导思想层面上,时刻牢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并在教材中一以贯之。例如,《地理》教材把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懂得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作为重要的教材编写理念;《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体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课程目标,教材体系实施“以历史线索为主导”的整体方略,充分贯彻、体现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的动态观点;二是在教材内容层面上,选材要有利于教师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并用恰当的载体和方式表达出来,合理、适时地渗透,不能穿靴戴帽。例如,《美术》教材特别强调运用本年龄段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一年级上册《我在天上飞》一课,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供欣赏的敦煌壁画飞天和中国航天员的图片等,强化对优秀文化的感受并提升民族自豪感。《数学》七年级下册中的“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增加了对于我国古代方程组解法的全面介绍,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体育与健康》教材改进了对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呈现方式,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最近我们正在考虑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写入教材中,让学生理解和记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

教材要贯穿精气神,要有灵魂

记者:各科教材都有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有没有一些问题是大家在教材建设中共同关注的呢?

韦志榕:人教社有20多个教材编辑室,基本上涵盖了中小学阶段所有的学科门类。利用本社学科、学段齐全的优势,各学科的编辑经常共同研讨,协调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之间的纵横衔接。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很多,但以下几点我认为是教材研究中最为重要的。

1.抓住教材的“灵魂”

教材不是事实材料的简单堆砌,应该有贯穿其中的内在联系和精气神,要有灵魂。这个灵魂其实就是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有的研究者也用核心概念来表达,其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知识层面,还有学科思想和方法。对学科思想或核心概念的掌握有其重要意义。一是从学科的角度看,它们往往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发展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对教材框架结构的设计,具有“纲举目张”之作用。二是从教学的角度看,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有利于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容量,合理安排“脚手架”知识;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事实内容。

比如,《数学》教材,此次修订就特别重视渗透和揭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渗透了符号思想、模型思想、化归思想、推理思想、函数思想、统计思想、集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加强数学的思想性和联系性,从而有利于实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如在数与代数内容的编写中,更加重视体现数、式、方程、函数的发展脉络,在相关章节阐述“从数到式”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生物学》教材,此次修订非常关注重要科学概念的学习。对重要科学概念的学习,其实就是实践学科思想方法的过程。如要区分种子植物中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教材设计了一组内容:对实物的解剖和观察思考;图示了油松、侧柏、苏铁等无果皮包被的种子和豌豆、荔枝、木瓜等有果皮包被的种子;以彩图呈现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各6种。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建立科学概念的能力。

2.夯实基础、精选内容

此次教材修订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汲取以往人教版教材的优势和传统,更加注重知识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强调学科基础的夯实,在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中注意学科的逻辑性要求。

各科新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进一步精选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删减过难或对于实现课程目标不是必需的内容,调整一些内容的认知要求,以达到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不合理学业负担的目的。经过精选后的教材内容,在容量和难度上得到控制,落实“双基”,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新教材在坚持吸收国内外教学研究及教育理念发展的新成果时,也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尤其是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现实,对不太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方面进行了修订。新教材对探究、实验、活动等的数量有所控制,设计有所改进;部分学科教材针对原教材“双基”压缩较多的欠缺做了修正,以夯实能力发展的知识基础。

3.继续因循“探究”的思路

十二年的课改历程,给基础教育带来最大的改观,可能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教材编者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考虑学科逻辑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逻辑,要引导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乐于探究、善于思考的思维品质。应该说,新课标教材在这个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如何在这次教材修订中,更好地因循探究的思路,也是每个学科教材修订团队共同关注的问题。

可以说,每个学科的教材修订团队都对教材的“探究”板块,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很多教材修订之后,这部分内容的确面貌一新。例如,初中英语教材在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训练中都渗透了学习策略的培养,如听前、读前的预测、词汇分类等。教材还优化了自我检测部分的活动,除了提供单元学习成果检测活动外,更侧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4.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追求“快乐阅读”

如何让我们的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图文表达、外观设计等各方面都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他们爱不释手,也是不同学科都共同着力的问题。此次新教材修订,我们首次提出了“快乐阅读”的理念。一方面改善图像系统、美化版面设计,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另一方面优化教材语言,使教材更具可读性。

教材图像的选择和设计坚持适量、适合的原则。图像总量适当,每张图像都是有教学意义的,是不可或缺的;图像的内容、图幅的大小,适合教学的需要。重新设计或重绘的图片、地图和图表,线条清晰,色彩淡雅明快。绝大多数素描图、美工画也都按照美工和版面设计的新要求重新绘制。教材中的实验、实物、实景等插图由专业摄影师拍摄,图像真实清晰、构图美观,特别是图画中涉及的实验操作、现象和仪器,多为重新实际拍摄或电脑制作的3D图,真实而且清楚。

为了加强教材的整体设计水平,我们特别约请了国内著名的书籍装帧专家,为人教版教材量身打造了一套美工和版面网格系统,并根据新的版面网格系统重新设计各类图像,使页面更清爽、美观。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年底举行的“全国第八届书籍设计艺术展览”中,人教版第十一套义务教育教科书荣获了展览评比的最高荣誉——教育类整体设计最佳奖。

新教材的语言风格大多延续了原教材的优点,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追求亲切、生动、娓娓道来的感觉,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可以说,新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不仅是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面最广的教材,也是学科最全、最完整的一套中小学教材,各学科教材紧密配合,具有独特的整体优势。

链接

主编谈教材

——解读人教版第十一套中小学教科书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林群 中学《数学》主编、中科院院士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数学的特点之一是逻辑的严谨性,它的概念、原理、法则、公式、性质等的发现,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应当以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为基础,从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中寻找灵感。例如,此次教科书修订采用了类比线段的大小比较、和差、线段中点,来学习角的大小比较、和差、角平分线。教科书还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已经知道了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训练学生从研究方法的联系性来发现和提出问题。

杜永寿 《音乐》(1~9 年级)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室主任

我们把音乐活动设计作为此次教材修订的突破口。一种是独立的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表现音乐。例如,一年级上册的“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是一个探索音乐的活动,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寻找”就是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声音”是学生所熟知的,从用耳朵被动地“找”声音逐步过渡到积极主动地“听”音乐,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另一种是渗透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设计。如《小蚂蚁》中的乐句分辨,设计了走步感知和分辨乐句的活动。要求学生听到歌曲第一句朝一个方向走,听到下一句时就变换方向走。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味,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刘道义 英语《新目标》(7~9 年级)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为了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人文素养,修订后的英语《新目标》教材精选语篇内容,突出文化内涵,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例如,一方面通过增加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文化,如中秋习俗、民间手工艺、茶文化、中国民乐等。另一方面,教材也重视介绍其他国家的文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例如,美国卡通片中的文化内涵、东南亚的异域风情、感恩节的由来与习俗、圣诞节的寓意、神秘的巨石阵、种类繁多的电影文化等。

彭前程 《物理》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编辑室主任

没有科学,不可能有现代文明。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效应,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物理》教科书既关注科学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又关注科学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除了在文中适时介绍这些问题之外,还专门设置了STS 栏目。其中既有伽利略等伟人的探究故事,也有电冰箱与臭氧层的关系,还有核电站与核废料处理,等等。这个栏目以资料加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逐步形成用科学的思维习惯去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赵占良 《生物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助理

科学崇尚理性,但科学教育不是纯理性的工作。《生物学》教材在八年级上册阐述“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时,一改以往仅从实用性角度一一罗列鱼与人类关系的做法,采用了如下创新写法:“鱼类养殖业和捕捞业都是国家的重要产业,千百万人以渔业为生。鱼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深深融入了人类的文化。年画中的鱼寓意年年有余。‘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格言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竭泽而渔’这个成语则告诫人们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对鱼类等生物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寥寥数语,将鱼类与国计民生、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有利于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兼顾城乡学校的差别?

吴欣 小学《英语(PEP)》(3年级起点)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编辑室主任

由于我国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PEP》(三年级起点)教材采用了弹性设计的方式,由教师根据当地的周课时数和学生的能力差异,选择性地使用教材。这种弹性设计首先确保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目标内容,保证其内容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弹性部分(即每个单元的C 部分)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强化与拓展目标内容。学生如果按要求完成了整套教材A、B 和C 部分的学习内容,将更有把握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语言能力会更强。反之,如果因师资或周课时不足,教师可以将弹性部分作为课堂选学或学生课后阅读,这样虽然削减了语言操练的强度,但至少可以保证小学阶段英语基本学习内容的完整性。

杨永善 美术(1~9 年级)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教材最大量使用者是乡村学校的师生。本次教材修订时,我们特别注意加强了适合乡村学生参与的内容。例如,一年级上册第2 课《大家都来做》,原教材没有对活动使用的表现材料明确提示,图例体现的也是城镇学校活动特色。本次修改一方面增加了五种线条的形态作为“知识点”,另一方面特别选择了用秸秆、树枝、芦草和玉米苞等拼摆的作品。这样一方面方便了乡村学校就地取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给城镇学生提供了对美术表现的发散性认知和对生活内容的拓展认知。

如何让教材更易教易学?

朱明光 《历史与社会》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历史与社会》教材着眼于初中课程设置的整体格局,理顺了与思想品德课并行的横向关系,更加有效地界定和把握两门课程各自无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切实在教材编写中避免与思想品德教材简单雷同,努力寻求双向互补。重新规划了教材编写体例,更为易教、易学。着眼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删减了学生难以开展的专题探究,增加能帮助他们理解重要知识的图片。为了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在选取史料时,还特别注意史料的难度是否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初中生不难理解的史料,直接引用原文;对于难度较高但有很高教学价值的史料,把史料翻译成白话文,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思考;有些史料的处理则采取折中的方式,部分翻译成白话文,部分重要的核心内容引用原文。

樊杰 《地理》主编、中科院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与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

此次《地理》教材在整体的活动设计上,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提供必要的引导和资料,设计合理的阶梯性问题。例如,在地理八年级下册“东北三省”一节中,为了让学生认识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教材设计了三个阶梯性的问题:首先是调查粮油日用品中东北三省的产品;然后教材提供相关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说明东北三省商品粮的地位;最后让学生讨论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地理条件。再如,在地理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节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规律,教材分别提供三则小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规律。经过这样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总结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规律。

卢江 小学《数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教师在使用实验教材时,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有着许多困惑。为此,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材做了较大的改进:(1)提供丰富的案例,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各个部分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2)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低年级采用“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中高年级采用“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提示。(3)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例题中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4)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王晶 《化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编辑室主任

化学教材的体系结构在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方面均有所加强,各单元之间、单元内课题之间及课题内部知识的衔接更加顺畅,化学概念的呈现更具连贯性和清晰的逻辑递进关系。整合以后,体系结构更加体现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突出了化学核心概念(分子和原子、元素)。

厘清了元素概念呈现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认识水的组成,有利于学生理解单质、化合物等概念。从整体单元顺序看,体现了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概念原理性知识穿插安排、内容要求螺旋上升的设计思想,既发挥概念、原理对学习的理论指导作用,又适当分散了难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据《云南信息报》)

推荐访问: 课改 十二年 改变 方式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