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德智相融,共创成长

时间:2022-03-02 00:07:39  浏览次数: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立志、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思想品德课作为“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育人功能的独特性更是不可替代。“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正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价值追求所在。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更好地实现思品课课程目标、体现课程价值就必须致力于使课堂教学真正面向学生的情感世界,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就必须要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的最终发展为本,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存在、成长,促进师生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教学模式。这一切的想法都成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致力于探索、构建生本课堂的源动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我们所致力建设的“生本”课堂,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是一种适合于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系统。我们努力以创新的教学方式造就学生开放、创新、阳光的品质,同时也使教师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提升。

一、德智相融的生本课堂——彰显民主和谐

基础上的智慧生成与情感升华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因其寓学科知识和道德教育于一体的课程性质,也就决定了要充分展示课程魅力与价值就必须使课堂成为一个校园与社会结合的课堂,一个理智与情感交融的课堂,一个德智相融、和谐生态的课堂。

1.重视学习——把握生本课堂的实践基调

“价值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不能回避的问题,以往教学实践中以知识为唯一追求、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等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为此,我们组织教研组教师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深刻领会、把握生本教育关注学生成长、鼓励自主学习的内涵,以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以往传统的授课形式中,“师本”痕迹浓厚,教师讲授“滔滔不绝”甚至是“一讲到底”,仿佛自己讲的越多,就越是对学生负责,自己也越是放心。这种思维定势的破除,对于生本课堂的建设尤为关键。“以学定教”、“师生平等”、“学生主体”等理念就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有形规则。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予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予以遵守。

2.激发自主——唤醒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自主学习是生本课堂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也就成为我们打造生本课堂的着力点。我们将“导学案”引入日常教学中,努力创设“先学后教”的授课模式。“先学”就是鼓励学生在学案指导下自主学习,“后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展示基础之上的适当归纳和点拨。我们还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以期在教育科研的理性指导下,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习的前提。导学案的设计突出了激趣的环节,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2)发扬民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3)引导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相互作用,必然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科学引导下的主动探索。

(4)反思体验,奠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倡导学生体验知识建构的个体过程、反思自身理解的表象特征,使自主学习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和持续的动力。

3.突出合作——奠定和谐交往的现实基础

在思品课生本课堂的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突出合作就是培养团队意识和相互尊重的美德,它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改善同伴关系,增进了解,体现民主合作精神,显现师生共同前行的理念。

案例1九年级(全)实践活动:弘扬民族文化之“家乡传统文化资源调查”

课程要求学生制订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的内容、对象、途径和方法等,并就当前家乡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当前,随着人口流动的广泛性,学校生源结构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占着相当大的比重,为该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现实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域文化都承载着值得我们尊重的历史积淀,并没有优劣之分。课前根据实际情况,以生源籍贯分成若干代表性的活动小组,分头准备,课上交流、展示。介绍家乡文化时,讲述者洋溢着自豪,聆听者获得了知识,体现了尊重。实践证明,这种小组合作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有效地促进了同学间的友好与融合。

4.强调求真——凸现思品课程的真实价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思品课的真正意义在于价值引领和情感升华,我们强调在生本课堂的教学中,要立足于真实的社会背景和学生真实的认知基础,做到求真求实。

求真的课堂从不回避社会问题与认知冲突。相反,更会在思维冲突中揭示理性,弘扬美德。

案例2七年级(上)拓展天地:平等与不平等

有些同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并列举了一些“不平等”的现象。“他爸爸是干部,我爸爸是工人”、“他为什么能选择上名校,而我只能读地段学校”、“为什么成年人可以进网吧而我却不能”等。

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总是困扰着孩子们的心灵,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抒胸意,公开讨论、辩论,进而引导他们开展基于理性的思考,正确区分“差异”与“不平等”,理解、正视社会的差异现象。我们并不回避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这恰恰是真实的教育资源,我们认为更为关键的是为学生树立起朴素的是非观念、真正的价值信仰与追求。

求真的课堂也总是闪耀着智慧的灵光与人性的纯真。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除了以往强调的思想性之外,加强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为师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课程中设置了“交流”、“探究平台”、“感悟”、“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天地”、“生活在线”等环节,在生活化的场景和对话中,师生思维碰撞所激起的智慧生成已经成为生本课堂的一大特色。

案例3八年级(上)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海因茨的妻子得了重病而濒临死亡,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可以挽救她的生命,这就是镇上的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新药。制造新药的费用很高,而药商又将售价定为成本的10倍。海因茨想尽了办法,只筹到了一半的钱。他向药剂师恳求把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分期付款,但遭到拒绝,因为药剂师的药是用来赚钱的。面对家境的贫困、妻子的绝症以及药剂师的毫无同情心……海因茨想到了去偷,他该怎么办?

这个道德两难的探究命题给同学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们在抉择中陷入矛盾、犹豫,他们试图解决问题,但又无法用一个圆满的解说来说服自己。在讨论、分析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共识。其实,面对复杂的情形,行为的选择又怎么可能仅仅在偷与不偷之间进行呢?对于人的判断,又怎么可能仅仅用对和错加以概括呢?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我从海因茨痛苦选择的背后看到了他对妻子的真情”、“海因茨去偷药体现了他对妻子的爱”、“药剂师要受到谴责,他无视别人的疾苦,一心赚钱,缺乏道德”、“海因茨很可怜,我很同情他,但是偷窃是违法的行为,会受到惩罚的”。学生的不同认识既反应了他们道德判断处于具有差异性的不同阶段,又真实地展示了人性善良、纯真的一面。进而有同学指出:“为了不让类似的困境重演,国家应该建立大病医疗保障机制”、“对于药品定价的暴利行为。监管部门应该实施有效监督”、“社会慈善机构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等。这些观点的提出,已经超越了案例本身的范畴,使得学生的视野放大到了整个社会层面,对于其辩证分析能力的提高、社会责任感的确立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德智相融的生本课堂中,我们将科学旗帜下的“真”与人文精神下的“善”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小环境,而由这些独立生命体组成的课堂无疑又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在师生互动中解读学科知识、形成道德共鸣、重现发现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

二、共创成长的生本课堂——体现生命平等

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和师生共赢

生本课堂是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其教学过程是认知建构、师生互动、情感体验多向交流过程,所达成的应该是师生共同的成长。

1.共创成长中,学生的心智得以放飞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接纳、吸收,进而将知识融入生命的进程。学生在教师善待、宽容、欣赏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收获身心发展的增值。

2.共创成长中,教师的发展获得助力

在生本课堂中,教师绝非一个孤立的个体,其应有的作用并没有被弱化,相反,因为强调生本,所以在真正意义上促使教师深化了对教育的认识,提升了教育思想,培养了研究意识,锻造了科研能力。教师在“点亮”学生精神生命的过程中也“点化”了自己。教师形成了以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职能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平等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课题为纽带的实践观。

“教育的真义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是精神的呼唤、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活动的角度看,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在初中思品课生本课堂的建设与实践中,我们努力实践着“德智相融、共创成长”,实现了教师、知识、学生以及家庭、社会的多元开放与互动,取得了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学生因“乐学”而“善学”。教师因“善教”而“乐教”,使我们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的满意关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及促进人格发展的一种共同的生活”。

推荐访问: 共创 成长 德智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