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以学定学,师生共创

时间:2022-03-16 10:05:56  浏览次数:

【摘 要】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确定研究问题时,尊重学生的基础与需求。师生共同设计研究内容和步骤,共同学习。通过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项目学习;以学定学;师生共创;学生主体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选择现实世界中自己关心的真实的问题,通过一个相对长期的任务,进行积极的、多元的学习。在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培养学生交际、生活、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项目学习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进行知识的构建”,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学生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调动学习的热情,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沉浸其中,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而非“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学校开展的主题各异的项目学习。三年级教师团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合肥市新开通的地铁1号线,将研究主题定位于“探秘地铁”。根据初步设想,学生周末试乘地铁,记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班级内交流,并选择大家都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一、研究问题:以学定学

项目学习伊始,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梳理和筛选,最终确定了“厉害了,地铁”“谜一样的地铁”以及“趣味地铁运营”三大板块共11个问题做继续深入的研究。

其中“趣味地铁运营”板块的第一个分任务“车厢有多大”,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目标,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学会计算长方形车厢的面积,决定在为期一周的项目学习时间里,专门上一节数学课,介绍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 “地铁车厢有多大”作为情境引入新课, 并在新课结束时,根据给定的车厢长宽数据计算车厢面积,解决学生的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学生认为这就是一节数学课而已,这个问题研究内容单一,失去项目学习研究的意义,建议将问题定为“一节车厢可以乘坐多少人”,一个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学生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车厢面积、乘客情况、座椅多少、车厢载重限额等方面内容,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全面思考的目的。而“车厢有多大”是纯粹的数学学科问题。教师从情境中的问题提炼出纯粹的数学学科问题,看似简化了过程,直击问题本质,但对于学生来说,未曾经历过这一思想上的抽象过程,也就消除了学习者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具体方面,为学而学,学习过程成为纯粹的知识灌输过程。

根据学生访谈情况,教师团队决定尊重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真实情境中真实问题的解决为驱动,将这一份任务定为“一节车厢可以乘坐多少人”,并成立2个独立研究小组,每小组20人。在为期3天的完整的项目学习时间内,由导师带领,采用现场查看、测量、计算等方法,深入探究并解决本问题。

二、研究设计:师生共创

研究内容确定以后,教师开始考虑3天的独立小组研究的内容及过程。基于尊重学生需要的目的,教师团队组织本小组全部成员开始设计整体研究方案。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确定“一节车厢可以乘坐多少人”这一项目学习小组学习的基本思路为: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现场测量、一起搜集查阅资料、一起讨论交流……一起经历探究的全过程,直至问题解决。

研究的步骤确定为: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情(研究什么)—确定方法(怎么研究)—制订计划—具体实施(绩效评价促进)—成果展示。

据此修改项目学习小组的学习目标为:

1.能提出和地铁相关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阅读图书,获取有用信息,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所得。

2.理解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估测;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对合肥的地铁与西方国家的地铁进行简单对比,对西方文化有好奇心、感兴趣。

4. 通过课上交流、分享、制作等活动认识合肥地铁车厢的外形和特点,分小组用不同形状的纸盒,合作制作地铁车厢的模型。

5. 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知道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培养初步的批判性思维。

三、研究过程:师生共学

在为期3天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在学生需要时给予一定的方向性指引,采用“查找资料”“实地体验”“模拟验证”“画图感知”“问卷调查”“成果发布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研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直至问题解决。师生共同梳理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小问题,如“车厢的总面积”“一个座椅的面积”“座椅的个数”“一个站立乘客占的面积”“地铁的相关规定”“车头车尾的车厢面积”等,细化研究过程,实现探究过程的有序和高效。

具体到每一个研究过程,活动均以学生为主。如在“实地体驗”阶段,学生需要测量一节地铁车厢的长度,该怎样测量?选用什么工具?在哪里测量?在车厢内部测量,来来往往的乘客不断走动,实际操作受到影响。有学生提出:在车厢外部测量呢?可是列车在站台停靠时间只有一两分钟,上下车乘客更加拥挤。最后,有学生提出,站台上两个门之间的距离就是一节车厢的长度,这样就解决了测量什么的问题。仅仅是如何测量这一细节,学生主动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结合生活实际,选用最恰当的方法。

在整个讨论、测量环节,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倾听,必要时抛出问题“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还有别的办法吗?”引导学生思考。

与日常教室里上课不同的是,学生对项目学习充满激情,在整个项目学习的3天时间内始终热情高昂。他们能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研究的全过程,积极找寻材料,献言献策。他们思维自由,心灵舒展,展现出青少年成长的气息。

四、研究成果:师生共成长

项目学习进入最后的展示阶段,学生自主展示了学习期间绘制的车厢平面图、采访问卷分析、车厢乘客人数计算等过程性记录。通过在操场模拟一节地铁车厢大小,体验1平方米站6到10个人的不同拥挤程度和舒适度,明确按每平方米10人来计算一列地铁可以搭载2981人。学生还结合实际提出建议:合肥地铁公司应该按照最多每平方米站6人的标准进行营运,即一列地铁搭载1828人,这样乘客会更舒适。

本次项目小组学习,以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转变,带给参与的教师和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

項目学习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思想。在活动过程中需要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单纯地依靠某一门学科知识则无法完成活动任务。“一节车厢可以乘坐多少人”这一独立研究小组的内容,初看以数学学科知识为主,而担任独立小组研究导师的恰恰是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刚开始时,这位教师自己也比较担心能否带领学生成功地完成本次研究任务。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教师发现,活动中涉及的数学学科知识自己能够把握,更主要的是,学生自己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做到自主自觉地学习。

教师做得最多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我能认真检查各组工作进展,帮助小组及时解决冲突并提供指导意见吗?我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予以有效建议吗?我指导学生如何汇报、展示小组的合作成果了吗?”持续深入的反思,促进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学”作为整个活动的中心,关注小组学习进度,关注学生实际遇到的困难,给予学生期待的帮助,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心里有学生。这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更好地促进了自己的学科教学。

项目学习强调活动的实践性,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对于项目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初期是好奇、兴奋,到项目学习结束时发自内心的喜爱溢于言表。有学生说:“独立研究小组的感觉和平时上课真的不一样,之前数学课上都是老师直接提出问题教我们怎么计算,再将计算方法多次训练,熟练掌握就可以了,而现在是我们要先自己讨论具体研究哪些问题,怎么研究,怎么展示,列出计划,分步进行。”还有学生说:“时间过得真快,为期一周的学习很快结束了!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且通过研究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习才更有意思!”

本次项目学习小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需求,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确定项目学习内容。实际研究阶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思考并落实在学习活动中自身角色的转变,给学生提供足够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发现、积极思考、积极解决问题,把一切经历都作为创造性学习的元素,为最终成长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 230000)

推荐访问: 共创 师生 学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