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指路明灯到一路同行

时间:2022-03-02 00:05:52  浏览次数:

摘 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在当今时代,“惑”住学生的已不在是知识,更多表现出社会生存、伦理道德、心里感受等等与人本性相关的存在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

如何转换视角,将求知与塑人完美结合,便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大学课堂;解惑;视角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5-0000-02

“百年大计、始于教育”,教育已成为关乎国家兴衰存亡之命脉,尤其是大学教育,悻悻学子,风华正茂,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和建设者。如何让这些青年学子在大学里饱

览群书,掌握知识,陶冶美好情操,做一个具有优秀品质和卓越能力的大学生,这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韩愈曾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对为人师者提出了具体而微的要求。千百年来,成为我辈教师的座右铭。迨至今日,现代教育理念早已系统化,现代教育要求更加

规范、科学。笔者认为,在当代要做好一名大学教师殊为不易,现代教师是一个受监督的职业,因此,大学教师负有使命感。传播知识、做学生的思想导师,培养人格,苏格拉底

曾以“精神助产士”自诩,大批青年追随于他,其弟子柏拉图得其精髓,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柏拉图学园”,其教育至今影响着欧美世界。

因为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阳光下的职业”、“人类文明的指路灯”等光环。然在当今社会,信息传递和知识获得已非常方便快捷,所以

传统意义上“解惑”即解释知识和学问方面的疑惑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更多疑问。那么现当代学生的“惑”主要表现在对存在的质疑,价值观伦理道德丧失,盲目追求物质享受,

对社会现实压力的焦虑和无奈,从而导致学生对自我的无节制放纵,甚至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重要问题之一。

一、传统教学中的“解惑”内容

传统教学中“惑”大多以书本知识和客观信息为主要内容,且很多知识和信息已是约定俗成的。如果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如在大学课程中使

用多媒体,可有较多的具体实物及案例。若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会使内容显得比较简单和乏味。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能

够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显示,而这些有声有色且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加速和改善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调动学

生大脑的形象思维,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生动的幻灯片再配以相应的动漫无可置疑地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在

备课时可把更多的课外知识整合到课堂中去,多角度、多方面地开展教学,为扩大学生视野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助了一臂之力。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自行带来道德水平的提高,相反道德的滑坡却成了一个我们无法规避的问题。经济生活

中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政治生活中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文化生活中的黄毒赌泛滥,社会生活中的滥砍滥伐围堵捕猎时常见诸于报端网络。越来越多的人面对失德现象时的无

动于衷,使我们感叹这个社会到底还有没有道德标准,还有没有道德底限。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我们要向各兄弟国家学习,学习一切先进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学习人类一

切德育建设的优秀文明成果。但是我们学习的时候也不能言必称欧美,而忘记了我国也有几千年的优秀文明成果,这里面也是精华颇多的。重读先贤圣典,聆听师语细说,我们知

道人类还有许许多多永恒的道德信条。

二、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新“惑”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信息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学生能够随时通过互联网接受课堂以外丰富的知识信息,教师和学生日益以一种平等和非正式的教育方式共享知识信息,

教师在知识信息资源方面的垄断地位与权威被逐步打破。①传统的师生关系也正在发生着嬗变,大学教师的角色职能、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这些改变并不是说明教师的

不重要性,相反,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角色也亦从课堂上转向社会。

案例一:读书无用论。由于现在社会就业形势研究,很多学生觉得读书没有任何意义,进学校读书只是父母要求,满足一个心愿而已。所以很多学生在学校里根本没有心思读

书,他们认为读书就是浪费生命浪费金钱,还不如好好玩玩。

案例二:最近几天网上盛传:云南某所高校管理水电费的XX老师以免除学生水电费的为条件,让本校的本科生出去陪外面的人吃饭、喝酒甚至过夜,奇怪的是竟有20多名学生

答应。此事在网上一经传开,网民都在严厉抨击该学校校风败坏,老师道德丧失。但冷静想想:学校每个月的水电费才只有几十块钱,这些女大学生何以为了几十块钱的水

电费而甘愿沦为这样的角色呢?学生的道德底线在哪里?她们的问题出在哪里?老师能熟视无睹吗? --!>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一个社会来说,大学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输出各个岗位合格的人才,更是因为它相对独立于社会的需要

而秉持着独立的思考和精神诉求。象牙塔不是说校园远离社会的熏染而变得空洞和不切实际,而是说它要在审视社会的前提下对社会的发展进行校正。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功利主义

盛行的时代,大学必须更为执著地坚守它对理性、自由、道德的操守,必须对社会提出警醒和进行强有力的影响。然而实际情况是,当今的大学正日益沦为利益洪流的附庸,整个

社会的道德防线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案例三:在中国很多所高校都出现学生跳楼自杀、投河自尽、自缢身亡等轻生的现象不胜枚举。当大家都在疑惑这些学生为何想不开的时候,曝出的理由却大多是:与宿舍同

学关系处理不当,不知道该怎么办;失恋了感觉很痛苦;被老师批评了感觉很没面子等等理由。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样的理由是惋惜还是痛心,他们的心灵为何如此脆弱。面对人生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他们不从适应便采取了极端的方式,以结束生命为代价来脱离这些困惑

案例四:在很多高校学生的故意杀人或自杀事件中,有绝大部分学生因为贫困的缘故,也有不正确的恋爱观和变态的心里酿成了一桩桩的血案。

所以众多以上现象都是因为学生在遇到一些简单的烦恼和困惑时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但是一些鸡皮蒜苗的小事何以导致这些学生草芥人命,生命的价值在他们心中是如此的渺

小,而个人的私欲则成为主宰自己行为的动力。

案例五:由于社会上政治、经济腐败、贫富差距悬殊现象所导致学生对社会的失望,社会不公而带来的心里不平等等一些列的不解之惑。

对于以上现存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疑惑,学生大部分是无奈和迷茫的。其实,对于这些经过大浪淘沙走进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知识、方法可以很快掌握,但是良好的习惯

、优秀的品质、高尚的品德却不是朝夕可就的。有学者曾在调查高校师生关系的问卷中看到学生在回答“你希望与老师交流什么”的选择中,59.17 %的学生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

中遇到的挫折和快乐”,54.12 %的学生选择“本专业的学习心得和体会”,42.11 %的学生选择“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和该领域的发展状况”,33.10 %的学生选择“老师对你的看

法和建议”。可见,在师生交往中, 学生希望与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交流,除了专业学习方面的内容外,学生更希望老师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内心体验与感受, 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

。②

三、在不断变化的“惑”中教师的视角转变

在高校,老师是学生面对的除了学生以外的最重要的群体,面对信息广泛传播的时代,习得知识已不再是多么困难的事,大学教育将赋予学生什么呢?在笔者看来,大学不仅

仅是习得知识的地方,而是将一个自然人人格的提高,灵魂的升华;将引导一个人去认真思考怎样的一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将重新树立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那么,

作为大学老师,我们也要主动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把求知与做人完美地结合起来, 才能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解惑。

1、提高师德

高校教师必须强化岗位意识, 加强师德建设。古人云:“师者, 教人以德者之称也。”师德是为师之本、教育之基, 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书育人是

师德的核心。③就要求青年教师要以德立身, 以身立教, 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增强职业认同感,强化岗位意识,确立牢固的爱生观念,加强“孺子牛”的意识,律己奉献,以身

示范,自觉维护教师形象,用自己特有的高尚情操和学识魅力赢得学生尊重和热爱,树立学习型教师新形象。从独白到对话:教学在对话中生成。师生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

重、信任和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④

2、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在以往的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很少,在沟通内容上,师生之间的沟通内容以传递专业知识为主,而关乎彼此的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沟通少之又少,而做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主要是专职的辅导员,生活、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主要落在辅导员的肩上。而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二者之间沟通次数太少,一门课程结束后,许多同学都从来没有和专业教

师交谈过,很多老师都不认识自己上课班级的学生。学生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关于学习等方面的指导,但能和老师进行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反映出学生在与教师沟通中缺乏主动

性,被动意识较强。⑤

教师不但是学生的严师,更应是学生的益友。要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主动去接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断拉

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可亲、可近,使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教师要把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作为自

己的职责,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更应多一份理解和爱心。对于那些生活上有困难,或心理上有障碍,或易犯错误的学生更应多些关心,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⑥

3、师爱

2004年12月,教育部曾经组织过一次“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几位报告人都不约而同地强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⑦的确,师爱是师

德的灵魂,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有一位哲人说过,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作为

一名教师,只有当你真心实意地喜欢自己的学生时,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当你真正喜欢“每一个”学生,而不只是喜欢“好学生”时,你才能得到“每一个”学生的喜爱。这是

一个需要用“心” , 而不是用“嘴”;需要用“行动”,而不是用“理论”来回答的问题。这是一个感情问题,但这个“感情”问题,正是师德问题的关键。⑧

4、启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从韩愈的文字中,表达出以下意思。一、人非生而之者,孰能无惑?即人并非一出生就知道事物,明白事理,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和认识“惑”,即知惑。二、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即有惑如果不向老师请教,就会更加疑惑,永远不得解,说明“知惑”后需要“解惑”。而在本文中,笔者将尝试提出另外一个观点:知惑后需解惑,

但解惑终不能解释清除所有的疑惑,那么还要启惑,即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自己学会提出问题,并努力去理解。“启惑”是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但引

起学生主动地学习才是老师的最终目的。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只告诉学生“我们要怎么做”,这个知识点的“涵义是什么”,这样的后果是: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的思维转,自己却看不到“路该怎么走”。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不仅仅是解惑,而且要启惑,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坚强和思考尤其重要。 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由, 也只有在充满自由的气氛中, 才会绽放出美丽的

花朵。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教学生知识, 而是要教学生更多的方法, 进一步使学生学习到如何不断改进自己。以启发为基础的教学设计, 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学生对自由选

择的学习结果从事自我评价, 从而自我负责。只有在这种自由的气氛中学习, 才能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

小 结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的产品就是人才。检验人才的标准是社会而不是老师。因此,必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要树立面向社会的教学思想。社会是

复杂的, 要把学习的知识定位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可以以布鲁纳(Bruner)的知识构建观点和皮亚杰(P iaget)的认知发展论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策略, 通过教师提供范

例帮助学生学习认识新知识、学生选择范例验证知识、学生运用知识编写范例,对学生进行多种智能的训练, 包括:观察、分析、比较、分类、记忆、推理、判断、想象、创造等

, 帮助学生实现由社会具体范例到学科知识抽象的系统知识构建过程,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

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现代高等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风格上具有创造性, 做学生心灵的唤醒者、人格的引导者、学习知识的设计者。⑨

因为学生的实际状况、他们面对惑的复杂性,高校教师不仅仅是一盏指路明灯。而是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与学生一路同行。或许很多惑,关于生死存亡,关于天命,关于社会

现实,作为老师的我们没法给学生太多的帮助,但是我们可以作为学生心灵的伙伴,聆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无助的时刻依然能感觉到一丝温暖,起码有我们的存在,他们不再

寂寞,不再孤独,因此,真诚期望每一个高校老师都能放下身架,经常聆听学生来自心灵深处那人性中最脆弱的声音,与学生一路同行。人类文明思想因为人类丰富多彩的思想活

动和细腻的情感世界而五彩缤纷,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做好人类文明之花的呵护者和栽培者。

注 释:

① 权丽华.大学新生适应新型师生关系研究[J].高教研究,2007(9):6~7.

② 邹 强、罗木珍.对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

③ 宋敏.论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J].中医教育,2009,28(2):32~34.

④ 李铁成.伽达默尔的对话哲学给高校课堂教学的启迪[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9(3):91~93.

⑤ 殷 红、汪庆春、李 良.高等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⑥ 蔡 欣.传道授业解惑—浅谈教书育人中的师德建设[J].中国轻工教育(增刊),2008(S1).

⑦ 李一芝.关于师德及讲课艺术的探讨[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2).

⑧ 李一芝.关于师德及讲课艺术的探讨[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2).

⑨ 罗学才等.从罗杰斯的创造观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J].新余高专学报,2007(2).

参考文献:

[1] 徐艳伟.高校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0(3).

[2] 赵伶俐、潘莉.高校教师最应具备和最不具备的素质调研报告[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2).

[3] 张学民、申继亮.国外教师教学专长及发展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3).

[4] 李明春.基于多媒体教学的高校教师角色转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

[5] 赵敏娜.美国高校三种典型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以教育类课程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6] 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7] 刀承锐.解惑新思考[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3(1).

[8] 王小敏.成人高等教育中“解惑”功能释例—“现代汉语”教学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3).

推荐访问: 明灯 指路 同行
[从指路明灯到一路同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