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豫南皮影戏的审美价值与现实品格

时间:2022-05-17 18:15:03  浏览次数:

摘要 豫南皮影戏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其独特的造型艺术特点、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地域性特征,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园中的一支奇葩。豫南皮影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宝藏中的精华,也是现今民族美术教育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赋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现实品格。

关键词:豫南皮影戏 审美价值 现实品格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

一 豫南皮影戏的艺术形式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综合性艺术。据《中国皮影志》介绍,中国皮影戏共分为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中,距今有着460多年历史、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1566年)的信阳罗山皮影戏,为豫南皮影戏流派的主要代表。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影响,豫南皮影以其影人制作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而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园中的一支奇葩。

豫南皮影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其构成要素及人物造型的不同,使其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豫南皮影戏的演出班社俗称“一担箱”,影人制作有别于北方皮影是由牛皮制成,全箱(道具)共120套剪影,一般用长6尺、宽3尺的白布作影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演出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同时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为胡琴、唢呐、锣鼓,不拘泥于某一种戏曲音乐,而是极赋有特色的唱腔,可涵盖豫南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故而深受民众喜爱。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团社就是信阳罗山李世宏皮影团。演出团队主要由6人组成,团长李世宏15岁开始学唱皮影戏,是位集演唱、制作、导演、吹奏于一身的全能皮影艺人,演员分工是两人专任掌杆,一人演奏鼓板、简板和边鼓,一人演奏大锣、大擦和小擦,还有一名唢呐手。在演出时,戏台的搭建因地制宜,一般用两把椅子面对面绑在一起,椅靠上平放一门板,在门板上撑起预先已加工好的长6尺、宽3尺的长方形幕帐,即为前台。后台搭成后牵起三条线,左边为大线,此线专挂男影人和莽披;右边为小线,专挂女脸;中线挂龙、凤、虎马等道具,而各种兵器,分别挂在左右上角。以中线为准,前面为演员区,后面为乐队区,整个舞台小巧玲珑,但又井井有条。影人的身子与头是分离的,表演前可根据剧情需要来搭配人物。影人头像基本可分成四类,分别被命名为小杂、女脸、小生和三生,另外还有皮影戏道具若干种。如果演出剧目为神戏,还要进行一套仪式,称之为“偿台”,它也是现今演唱皮影戏的第一道程序:主人将备好的贡香,火纸,蜡烛,鱼,肉,白酒,挂面等物品一盘托出直接送到舞台帐中,此时乐队奏乐,大师傅双手接过托盘,鼓乐齐鸣,燃放鞭炮,点亮蜡烛,焚火烧纸,主人跪拜,神戏开始。神戏由前台大师傅主持,然后焚烧祈文,动请太白金星,言明某时、某地、某人为某事答谢众神。

应邀赴乡村演出也是皮影戏常见的表演方式,纯朴的农民每当遇到困难或者希望实现某种愿望时,就会来到庙里去求神,若他们的困难一旦解决或者愿望得到应允时,就会请来皮影戏唱上几天,来酬谢神的保佑。近年来,罗山李世宏皮影团这支民间艺术团队,进都市,赴乡村,走南闯北,将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演绎的淋漓尽致,其火热的表演场面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豫南皮影戏的审美价值欣赏

豫南皮影戏作为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间艺术之一,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我们在审视它独特的造型艺术特色、文化艺术内涵及其价值取向中,可以看到它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独特的造型艺术特色

首先,装饰图案赋有浓郁的民间寓意。豫南皮影戏在图案的设计上大胆借鉴和吸纳了民间剪纸、汉画像砖以及戏剧舞台的表现方法,在影人服饰上添加了代表人物身份或表达美好祈愿的图形纹样,如女性的衣饰、发髻多为凤、云、花、草等图案;男性装扮多为龙、虎、水、云图案。造型线条装饰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古拙粗犷,刻、镂、镞、鞣等刀法技术娴熟利落,整体外观感觉威武雄劲,富有活力,生、旦、净角色装饰也不失亮丽纤柔之味。

其次,线条色彩巧妙有机结合。影人造型外简内繁,外围的轮廓线条清晰简练、变化丰富、节奏明快,多以长线、直线或弧线为主,富有韵律,而内部描绘和雕刻却十分繁复讲究,多以弧线刻画花卉图案,锯齿形刀口与直线形刀口相结合,将线描、雕刻、镂空与彩绘融为一体,注重长短、宽窄、曲直之变化不一,使装饰图案具有对称、均衡、反复和节奏韵律等美感。

再次,造型表现语言的符号化。罗山皮影造型艺术历经传承,在造型语言和纹样绘制上逐步建立了一套符合民众心理需求的规制,形成了独特的“符号化”表现语言特点。民间艺人一般将脸谱中的眉眼表现概括为:“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也。”“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对于影人头部的设计多以实地辅以线条进行勾画,而五官则按照扮演角色的不同特点,进行性格化表现处理,建立并逐步形成与地方戏相辅而行的一整套皮影脸谱。

2 独特的造型文化内涵

“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富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果和标志,也是一个民族不断走向成熟的基础。豫南皮影造型艺术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并且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纯朴至善的思想表达和感情诉求,即对生命的崇拜,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与反思。例如,商城皮影戏中的仙女娘娘形象秀美,其寓意能保佑百姓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固始皮影戏中的黑面包公钢眉怒目,可视为正义、公平和正直的化身。鲁迅先生曾指出,文艺的功能在于“移人性情”,“涵养人的神思”。皮影艺术作为豫南民间传统文化观念的一种物化形式,既不是纯粹简单意义上的生活情景展现,也不等同于高雅时尚艺术的创作表演,而是积极为劳动民众的精神生活增添色彩,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深层次需求。

3 独特的造型地域性特征

首先,从广域的地区分布上,根据南宋的《武林旧事》史料记载和民间文化艺术近年来的考证可以得知,北宋年间,伴随着金兵的入侵,部分民间艺人被金军抢掠至东北,后来形成了东北风格皮影戏;部分民间艺人跟随迁都南下杭州,从而形成了江浙、福建及两广等地具有南方地区特征的皮影艺术;部分艺人颠簸流离、西出潼关,徙至陕西、甘肃、青海一带,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征的皮影艺术;还有一部分民间艺人不愿离开家乡故土,躲之信阳桐柏深山之中,也正是这相对封闭安全的环境使得很多老艺人以及身怀正宗民间皮影艺术的大师得以留存下来,并传承至今日。豫南皮影戏在清代中叶开始兴盛,民国以后,几经起伏,目前又重新拾起,千百年来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积淀,滋润着豫南皮影等民间艺术经久不灭,也给亮丽的神州大地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其次,从造型取材的来源上讲,豫南皮影造型设计深受汉画像砖和民间剪纸艺术影响。因为影人造型和场景布局为适应平坦的帷帐演出效果而必须作平面化处理,仔细观察我们能看出,罗山皮影中出现最多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即所谓“四灵”,以及女娲、西王母、玉兔、蟾蛤、龙凤、三足鸟等造型,其原型基本上都是从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其表现意境、线性韵律等艺术特征很多与汉画像砖极其相似。

再次,因为信阳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附属于楚国,民间艺术受楚文化的影响,对楚文化所倡导的艺术精神也体现得较为淋漓尽致,在充分表现神似的基础上力求形象的准确。以罗山皮影风格特征为例,其造型简洁、粗犷、生动,同时也会因突出主题,从人物造型及色彩搭配,而赋予大胆变形,充分彰显出罗山皮影戏的神韵,风格雄健朴拙、博大浑穆而不失精微细柔,造型洗炼生动并具夸张色彩,富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三 豫南皮影戏现实品格的重新认知

民间艺术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融入或借用不同文化元素,完成着一次又一次蜕变后的升华。我们在对皮影艺术其精美质朴的影人造型、悠扬粗犷的唱腔以及独一无二的表演给予由衷赞叹和发自心灵深处震撼的同时,也痛惜地看到,在受当今社会转型影响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皮影戏民间艺术的发展态势确实步履维艰。因此,很有必要对豫南皮影戏这一独特民间艺术的现实品格重新予以理性地认知。

几百年来,皮影戏民间艺术在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世界里徘徊游移,以其承载人类朴素文明的独特品格,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并拥有着认知、教化、记志、表意、抒情、娱乐等多重的积极社会意义。如果人类让这种根植于民众群体中、维系着社会和谐发展的民间艺术如同自然界的物种一样消亡,那么,人类将承受自己酿造的文化生态失衡和断链所带来的后果。用艺术品格来定义搜索,欣慰的是皮影戏等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延存传统文化状态、记忆人类审美、传承人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记录,作为一种以人为主体,以民众生活为本源的文化存在走进我们的视野。它一方面以“永久的魅力”品格带给我们人类纯真的感悟和生命的欢乐,另一方面,又直接闪烁着艺术的本质、美的本源,似清澈源流引导着、滋养着历代各种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样,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发展也不应以对传统文化的抛弃为代价。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有实用主义色彩的现代产品和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了,而带有审美品格的人文精神传递已成为当下艺术人的渴求目标。曾经弥漫着淳朴生活气息的皮影艺术,确实需要创建一种新的人文机制,为它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保护其健康发展。国家对民间艺术遗产传承人的带徒传艺活动予以保护是有效的制度举措,推进民俗机制的复兴也是皮影戏等民间艺术生态发展的有效人文保障。民间风俗是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皮影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生活本源。这就需要保护和重建一系列有关节气、水土、祭祀、信仰、迎送等方面习俗以及相关的节日,这些民俗活动的兴起是皮影戏艺术动态生长的源泉;是传统文化和艺术品格活的载体。

立足于现实,依然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看待皮影戏兴衰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过:“这些传下来的东西之所以传下来就是因为它们能满足当前人们的生活需要。既然能满足当前人的生活需要,它们也就是当前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就还是活着的。”但同时,还应该懂得,“知识的对象是被建构出来的,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复制下来的。”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类文化信息交汇进程的加快,必须要求各种形式的现代文化艺术走进大众的生活。因此,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之一的皮影艺术,要在新时期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使其逐步适应并融入现代文化和人类生活之中。皮影艺术最可贵的品格就是关注存活于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所以说,在对皮影艺术进行积极保护的同时,还必须学会利用现代化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地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的需要,才能迸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沈琅:《中国传统皮影》,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2] 吴微:《民间皮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版。

[3]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4]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 [法]布迪厄、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推荐访问: 南皮 影戏 品格 审美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