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江西乐平乡土戏台普查纪要

时间:2022-05-16 19:20:07  浏览次数:

乐平乡土戏台①以数量多、种类全、艺术性高、生命力强四大特色优势,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青睐、专家的关注。诸如“中国古戏台博物馆”②、“古戏台——中国现存乡村最多的市”③,以及“古戏台——乐平最靓的一张名片”④,“古戏台——北有山西临汾,南有江西乐平”⑤等等美誉。

2002年笔者率队用了半年时间对乐平全境乡土戏台进行了一次普查,结果发现新新旧旧的戏台共计有412座,9月提交了一份《乐平乡土戏台普查纪要》报告。近年笔者潜心收集了一些资料,现结合2002年报告,就乐平乡土戏台的基本情况,谈谈几年来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以期方家指点迷津。

本世纪第二年初春,我们对乐平市境21个乡镇1600余个村落,就戏台现存状况,进行了为期6个月时间的普查。此次普查是在1983年《景德镇市戏曲志•乐平分志》原稿样{6}基础上展开的,不过我们摈弃了上次“问卷式”方法,采用的是逐个村镇进行“地毯式”的实地调查,结果发现乐平迄今仍存乡土戏台412座。下面就以2002年报告中制作的几份表格来展陈乐平乡土戏台数量与种类等基本情况。

(一)戏台现存数量(表一)

明清以来,乐平乡土戏台的兴建一直传承不衰,直至今天,正值又进入了一个边拆边建的高潮期。因此,现有戏台数目一定是个动态参数,故本文仍以2002年普查报告为据。

(二)戏台现存种类(表二)

乐平乡土戏台,历史上不仅数量多,种类亦很丰富。诸如有祠堂台、会馆台、庙宇台、家庭台、万年台等。如今那些所谓的会馆台、庙宇台、家庭台都随着时光的流逝灰飞烟灭,遗留下来的主要是祠堂台和万年台两类,此外还有一种由祠堂台与万年台相结合一块的双面戏台,即乐平人称之为“晴雨台”、“鸳鸯台”(图一~图四)。

(三)戏台现存村落(表三)

这份表三是2002年普查中没有列出的,本文今天把它制作出来,以免有人生疑412座存在“水分”。实际上我们在那次普查工作中漏网的戏台还有不少。譬如:鸬鹚镇韩家村、双田镇睦乐村、名口镇流芳村的祠堂台、众埠镇王家村的万年台等。

1998年11月12日,中国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考察团一行16人,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对浒崦、横路、天济、流芳四个村的古戏台进行了重点考察。在浒崦戏台前,考察团当下就给予该台以“构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评价定位。之后,陆续也有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乐平作专题考察,他们对乐平这种延续了400余年建筑戏台的风气及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赞叹不已。固然,给予乐平古戏台就建筑艺术以定位非常重要,但笔者以为认清乐平乡土戏台传承生命力的所在,意义更显重大。正如俞伟超先生说的,要通过考古材料去研究精神领域的问题,同样应引起考古工作者的重视{7}。下面,笔者就乐平古戏台建筑艺术与历史传承以及文化成因试作一些探讨。

(一)明末清初之滥觞

明清以降,在祠堂中多建立戏台,风行江南,然乐平尤盛。这种将戏台建立于祠堂,并视之为祠堂附属建筑,则为明末清初的一时流风。此时除了戏台地基,戏台整体高度不得超出祠堂正厅外,甚至是彩色、文字,也只有祠堂正厅可以享用,戏台则不得配之。这似乎是一种定约或定制。于是,建造者就在戏台的牌楼取样,梁柱选材、雕刻技法上竭其技能,追慕戏台气势宏伟与做工精美。这就是乐平乡土戏台滥觞之始的第一幕。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乐平古戏台主要代表有:涌山村昭穆堂戏台(明崇祯年间)、田里蔡家祠堂戏台(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以后有多次改动)、项家庄五桂堂戏台(清雍正八年)、塔前村洪汝仪家庭戏台(雍正年间,现被拆毁)、古田村董氏十八支房脉总祠戏台(乾隆元年)、上堡村敦伦堂戏台(乾隆四年)、横路村叶氏九房祠堂戏台(乾隆十二年)、车溪村敦本堂戏台(乾隆十五年)、横路村叶氏四房祠堂戏台(乾隆二十六年)、叶氏九房戏台(推测乾隆年间建造)、叶氏大总祠戏台(推测乾隆年间建造)、菱田村皋二公祠堂戏台(乾隆三十三年)、甘村宣义公祠堂戏台(乾隆四十三年)以及建造年代尚未查出的稍田、石峡、沿沟、孟桥下徐、流芳、韩家、睦乐等村的祠堂戏台。这里我想以车溪敦本堂戏台来作典型展示。因为车溪敦本堂戏台,完全有资格视为“山高岭密、水急滩险的地域特征{8}”相似的古饶、徽二州当之无愧的经典戏台之代表{9}。

车溪村,位于浮梁、婺源、乐平古驿道上,它上接风光旖旎的翠平湖2公里,下连涌山旧石器洞穴遗址4公里。这里山清水秀、土肥泉甘,一条清盈宽敞的车溪河水经年自村前流过。明洪熙年间神童公从附近库前村率朱氏五、六、七房迁此立村,谱载明正统丙辰年(1436年)于村中首创耕隐堂⑩,至清乾隆丙寅年(1746年)因“生齿浩繁、渐嫌狭隘{11}”,在汝典公倡导下增建敦本堂。

敦本堂(图五),位于村子后背西口,座南面北。远眺轮廓清晰、错落有致,近观古雅幽丽、和谐壮观。祠堂前置一盏聚星池, 池畔古樟根深叶茂。主体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面阔30米,进深65米,四进三开五明堂(天井),前进增添一座门面及小院是为一进;而后沿中轴线依次是精美绝伦五山八字砖石木三材合建的牌楼式大门,背倚门单面戏台、前天井及两侧边门、边廊、边井是为二进;再拾三级垛上檐廊登入正堂{12}第三进;第四进是后天井、寝堂、客墅、神位、厢房、出入陪屋的边门和边院等。正堂与享堂均采五檩五柱抬梁穿斗合用,硬山屋顶;两廊则用五檩二柱穿斗式,单坡屋顶。敦本堂不仅以规模宏大、平面功能复杂著称,戏台也相当隆重精美、气势恢宏{13}。

戏台三间四柱三凤楼式,重檐双戗歇山顶。明间台口枋,只在两端头浅刻蝙蜉翅纹,下层额枋镂雕双凤牡丹,上层额枋深雕戏文人物,接上五层丁字斗拱挑出承檐。次间额楼同样也是精雕细镂,层次丰厚。戏台通面宽11.2米,通进深9.8米,台口净高3.8米,台面距地面高1.50米,屋顶鸱吻距地面11.54米。明间演出区6.10×5.88米,设门四道出将入相;左右次间各置一道马门,为演出武戏延伸场地。台基作透空状,正面用木板封基壁。中轴线上的正大门即戏台背门常年封闭,戏台面前两侧廊道置厢楼,将正堂与戏台连为一体,中央是天井,构成四合院形。边门实际是主入口,比较明代祠堂戏台一律从台底通过{14}的形式有作改变。

敦本堂建筑始于清乾隆丙寅年(1746年),越五年庚午年(1750)落成,谱载“共去制钱四千九百九十串有零,而人工饮食不舆焉{15}”。咸丰辛酉年(1861年)遭匪患火焚{16},同治庚午年(1870年)“遵旧制务图”,又五年复竣{17}。1978年修整中,为扩大演出区,金柱被去掉,屏壁也略作后移。其它状貌仍完整如初。总之,综观乐平这一历史时期的祠堂戏台,其格局、结构及造型除极个别有小的变化外,大抵与敦本堂相像无二。其原因是此时“戏曲和礼乐教化的结合同时也使得戏曲和神庙祭祀的关系更为密切,戏曲因此反而更难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戏台依附于神庙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更难发生改变。{18}”

此外,横路村叶氏九房祠堂戏台值得加之关注,这座祠堂戏台不仅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横路村,北距乐平城区20公里,与双田镇治田里蔡家相距8公里。谱载叶氏在唐代乾符六年(879)年,从徽州歙县梅林叶河村迁此立足,初名横溪,后因处“饶徽通衢”道上,清康熙年间易名横路,千余年来,横路一直为叶姓一脉世居,现有1700余户,7200余人口,为本邑第二大村。又据谱载明天顺未年,该村叶氏分出九支房脉,其中有一、四、九房在日后岁月里倡造了祠堂,并于祠堂前厅立造了戏台,若再加上大总层祠堂台及一座老万年台,一座新万年台和一座新祠堂台,横路村便拥有7座戏台,是乐平现存戏台最多的自然村,这里,择九房祠堂戏台作一介绍。

推荐访问: 乐平 戏台 纪要 江西 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