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山水有清音

时间:2022-05-16 18:35:05  浏览次数:

zoޛ)j馟^v^}^}^^i]8]4]8=Nv~6ۿ?ivwݼ}߽55}ӿ?~vniiiiiyi{|ky体会到每一种情绪,为我们留住所有的花事,我们才体味到于有香处闻香、无香处闻韵,于有声处听声、无声处听意的哲思。

寄情于景、借物咏志的匾额除了存在于上述这些江南古典园林中,也常常会出现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例如: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这座名为大观园的江南园林中也有许多意蕴丰富的匾额,林黛玉的“潇湘馆”、薛宝钗的“衡芜苑”、贾宝玉的“怡红院”、李纨的“稻香村”……这些匾额名袅袅流动,宛转成文,或素雅清淡,或富丽堂皇,刻画了个中人物的性情,凝结了辛酸苦辣的经历,饱含了无限情感韵味。

赏物、赏景、赏心,文人的园林生活或漫步悠游、读书作画,或弈棋抚琴、对酌啜茗,此类情景交融的匾额何尝不是另一种别致的美景。

三、取义纪事,取意寓情

江南古典园林于今人而言,不仅是建造精美的艺术瑰宝,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江南古典园林,我们得以瞥见一些残存的历史痕迹,了解园主生活时代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江南古典园林中,也有一部分匾额是为了纪念某个人、某件事所存在,这类匾额的作用便是取义纪事、取意寓情。

苏州有一随园,原名“隋园”,是江宁织造商隋赫德之旧园,匾额名便是随了园主的姓而设的。这座园子后来被清代文人袁枚(1716-1797)购得,重新修建,改名为“随园”。其中“随”字含义至深,虽然不乏有随遇而安之意,更印证了袁枚“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这一为人处世的心态,然而“随园”的“随”既与原名“隋”谐音,也有纪念第一任园主隋赫德之意。

苏州耦园因“耦”与“偶”通,寓指夫妻二人双双隐居归田,同耕共织之意。同治十三年(1874),清代藏书家沈秉成(1823-1895)因病去职还乡,携爱妻寓苏,购得涉园废址,重修扩建为一宅两园的现存格局,光绪二年(1876)落成。建成后的园子,沈秉成将其易名为“耦园”,纪念自己和夫人的深厚感隋,寓夫妇偕隐双栖、啸吟终老之意。

苏州留园为明朝太仆寺卿徐泰时(1814-?)所建,清初为刘恕(1032-1078)所有。经修葺后,园内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且有太湖名石十二峰,世称“刘园”。光绪年易主,遂谐音改名“留园”。留园中部峰峦回旋,曲水悠悠,楼阁幽深,修竹映带,门墙上嵌有文徵明书砖刻匾额“曲溪”两字,系取东晋永和九年(353)暮春三月,会稽内史王羲之(303-361)和文人谢安、孙绰、许询等四十一人宴集兰亭,饮酒赋诗之典故。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记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已足以畅叙幽情。”园主取意寓情,使该景有了不尽的回味。

宋代文豪苏东坡有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道明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回归和依赖,即:人和自然相和谐这一永恒的主题。中国园林是人和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环境的浓缩,是经过了精细的艺术处理、趋向于理想化的典范创作。它是值得我们珍惜和鉴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传承了中国文人的文化传统,体现了文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情志,也让人们得以通过对自然之美的领悟走进先人和自身的精神世界。匾额作为山水花木与古典诗文的结合,字字珠玑,点出了诗意、词境、文韵,也点出了儒风、道骨、禅机,使我们在倾听古人内心吟唱,触摸古人思想脉动的同时,感悟到江南古典园林的清风雅韵和人文之美。

(杨可涵/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推荐访问: 清音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