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此去经年·从未走远的民国文艺与时代建筑

时间:2022-05-15 17:45:04  浏览次数:

摘   要: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文化繁荣期,民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繁荣期。随着满清王朝的瓦解,压在中国传统士人身上的枷锁被解除,文化领域出现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璀璨群星。同时期的民国建筑既有对传统建筑体系的承袭,又有对西方建筑思潮的吸纳。民国文艺和民国建筑一样,以它独有的气质镌刻着时代的风华。

关键词:建筑、文艺、胡适、林徽因、张爱玲、旗袍、杨廷宝、梁思成

在民国时期,你能遇见西装革履的翩翩公子,能遇见旗袍倾城的交际名媛,也能遇见长衫短褂的前清遗老;你会看到雍容典雅的西方古典建筑,会看到简洁明快的现代主义建筑,也会看到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建筑!诸多看似违和的画面却对立统一,和谐共存。这恰恰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最大特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1]可以说,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再也没有第二个时期能像民国时期这样,既大师辈出又个性十足。

民国时期,人们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从不曾停歇,率先举起这两面大旗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是文学革命的旗手,他将现代思想引入中国,他把容忍与自由贯穿生活。1917年,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2]1946年胡适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园建筑,继承中国传统建筑之底蕴,融入西方特色,更加包容扩大,古朴典雅。那些绝美的民国校园建筑早已成为一眼便能凝固时光的经典。胡适先生非常重视北大校园建筑的兴建。经胡适等人的积极努力,北大图书馆、地质楼、学生宿舍楼、实验室等纷纷建成,教学科研设施得以大大改善。而今,中国美术馆旁,坐落着一幢坐北朝南的北洋风格建筑。这座红色砖墙、红色窗棂的著名建筑是北大老校舍之一,被称为北大红楼。红楼曾是北大图书馆所在地,是胡适先生对北京大学的一片深情。此后红楼曾为国家文物局办公楼,现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2016年北京大学红楼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可谓红色颜值红色内涵。北大临湖轩坐落于未名湖南岸,采用三合院布局形式,内有庭院。1931年,时任教师冰心为其命名“临湖轩”,后由胡适题写牌匾。胡适曾屡次向人说,任期间想为北大修建一座值得纪念的礼堂。后来胡适正式提出此议,与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商榷方案,并积极为此事筹措经费。可惜由于时局动荡,这个想法未能实现。

从新文化运动到离世,几十载的论战里,胡适之先生始终秉持自由宽容的理念。他热爱古代圣贤,却不浮夸遥远的光荣;他看好近代中国进步,亦深知民族的弱点;他以世界的水准,不断衡量我们民族的内心和视角。无论什么年龄阶段,他都逆着风向,挺身高呼、独立自由,力图再造文明、复兴民族。五十年前,他与时代格格不入,五十年后,中国再次与他相遇!

此去经年,民国历史上确有诸多风骨嶙峋的人格典范值得我们追念怀想,而将胡适先生誉为“民国范儿”是再恰当不过了!张爱玲同样仰慕着胡适先生, 面对胡適她更是如对神明。

张爱玲给人的感觉是高冷,像是不食烟火。她的一生,恰似与世隔绝的孤岛,疏离众人,不善交际。最终那些不堪的过往、怜惜的友情、痛苦的爱恋,都化作了张爱玲书中粲焕的文字。

张爱玲的作品多创作于民国时期的居住建筑。张爱玲在上海麦根路的洋房地下室被父亲囚禁半年之久,小说《倾城之恋》中白公馆那黑暗的客厅即取材于此;张爱玲离家出走后,便投奔到姑母居住的开纳公寓。开纳公寓建成于1932年,可谓当时沪上最气派的公寓建筑。开纳公寓居住的多是达官显贵,像洋行的经理、百乐门的红舞星等,少有文人雅士。从此张爱玲避世隐居,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她时常在顶楼的阳台上徘徊,看向街头的风景,细数心间的少年哀愁;常德路195号爱丁顿公寓,一幢灰白色的小洋楼,这里是张爱玲煮字疗饥的地方,她在此处完成了《半生缘》、《沉香屑》等,她在这里跟胡兰成相爱,结婚,心碎;1947年以后,张爱玲与姑姑搬到重华新村公寓居住。这在张爱玲和姑姑住的所有房子里,算是成色最差的了,所幸透过窗子还能看到街道、建筑、人群。红尘暮霭的大上海,天光云影都在她窗前拂过,世间风华都在她窗前流过, 她只将人间深埋在文字里。

如今,张爱玲被看作旧上海的一个符号,她的性情,她的旗袍,都缀映着那个时代。张爱玲是典型的旗袍控,不仅疯狂购买各种旗袍,还自己设计旗袍。老照片中的张爱玲,双手叉腰,头颅高昂,眉眼和唇角都极力上扬,眼带笑意,虽非十全十美之相貌,却是倾城之姿。五十年代初,旗袍在中国几近绝迹,张爱玲深知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她无法想象没有旗袍的上海,几经辗转定居美国。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步入异土,衣袍便是故乡。1995年,张爱玲身穿赭红色旗袍于家中去世,带着上海四十年代最绚烂繁华的底色,带着她倾城的才华与傲骨,安静优雅地走完一生。

1938年,美国作家Pearl S. Buck以描写中国乡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胡适第一时间向她表示祝贺。Pearl S. Buck是胡适的同道好友,更是民国时代风流里不可忽视的一位。在信息隔绝的时代,她用手中的笔搭起桥梁,让世界了解更真实的中国文化。

镇江是Pearl S. Buck笔下泱泱大国的文化源起地,她将其称为她的中国故乡。镇江是民国时期江苏省省会,重要的地理位置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众多富有时代特色和历史精神的民国建筑。[3]蒋怀仁诊所是伯先路上红砖夹杂青砖、最具西式特色的仿欧古典建筑,是众人眼中这条民国街上最美的建筑。这里曾是镇江第一所西医院,也是名公巨卿云集的场所,曾接待过蒋介石和宋美龄。物换星移,繁华已过悠悠百年,对面铺子在历史的飘摇中日渐陈旧,而蒋怀仁诊所,雕有花柱头的门楼依旧富丽堂皇。镇江保留了许多里巷民居,譬如长安里、吉康里、同德里

……那些青砖黛瓦的房舍、斜倾的雕栏、幽暗的天井、古朴的门当、砖缝里的小草,孩子嘻闹的身影,老人蹒跚的步履才是镇江百姓最平常的生活。在老镇江人的心中,京畿路上的民国邮政局是他们儿时的记忆。红色外墙上的五角星特别显眼,罗马门柱衬托出浓郁的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每一块石板,每一道砖缝,都嵌藏着一段段尘封的民国往事。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4]

林徽因曾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很早就加入了“新月社”,与徐志摩、胡适等共同探求灵魂的表达、美的诠释,以诗歌之名演绎平凡人的诗意人生。

林徽因在建筑设计、写作、翻译等方面同样有着非凡的成就。十几岁时,通文达艺的林徽因受邻居女建筑师影响,立下投身建筑事业的志愿,经不懈努力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其夫梁思成本想子承父业学习西方政治,后受到林徽因的鼓舞同样学习了建筑学专业。二人赴美深造,学成归国,受聘于东北大学创立建筑系。抗战时期,体弱多病的林徽因依然与梁思成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走遍中国15个省,考察测绘古建筑200多处。在《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一期中,林徽因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详细系统地总结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利用当时的艺术理论对中国古建筑进行断代分析,并将中国古建筑体系纳入到国际建筑理论体系中。林徽因是对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最早作出主要贡献的学者,她是这一学科的先行者。1946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先生一同建立清华大学建筑系,为学科的建立完善起到巨大作用。解放初期,林徽因与梁思成先生一起为保护北京城古建筑而奔走呼吁。梁思成先生撰写了《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建议将北京城的城墙、城楼、护城河保存下来。遗憾的是建议当时并没有被采纳。据记载,国徽的主要图案是由林徽因设计的。当时参与国徽设计的人较多,林徽因小组设计的方案被采纳时,她激动地留下了眼泪。被誉为“中国最文艺”火车站的吉林西站也林徽因的作品,由梁思成审定,是东北第一条中国人自建铁路的火车站。作为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它既富含中国传统建筑的底蕴,又有西方现代建筑的风格,堪称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

民国时期是建筑大师辈出的时期,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先锋建筑事务所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生;杨廷宝、吕彦直、童寯、梁思成等建筑明星璀璨,留下的民国建筑风格影响着今天的建筑设计。

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建筑设计师——杨廷宝

杨廷宝在改造中将墨菲设计的“T”字形图书馆視为新馆的一翼,另立轴线,将入口设于转角处,角落设楼梯交接,立面也同样采用罗马和哥特式,尺度、色调都与原馆保持一致。这个建筑无论你站到哪个角度看都觉得新老馆浑然一体。随着岁月的流逝,两者几乎成为一体。国内外建筑界一致认为该图书馆是扩建设计中的罕见范例。

中央博物院旧址,建筑设计师——徐敬直

建筑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用于收藏、研究、展出中国历代珍贵典籍和文物。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南京博物院。现存建筑由大殿、露台、配殿组成,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诸多建筑细节参照《营造法式》设计。[5]

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师——吕彦直

这座宏伟、壮丽的宫殿式建筑由四个重檐歇山抱厦组成,如四层卷叠的龙脊,拱托着中央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设计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令人叹为观止!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展示了吕彦直的设计功力,充分体现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建筑思想。这也正是民国建筑的特征,即在中国风格的建筑设计中融入西方学院派建筑学理论。

建筑是人与时空的对话,是城市地理中珍藏着那年岁月的片片风云,于无声中,在点滴处。民国建筑具有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阶段特点,是华夏文明与西方世界的融合,是镌刻在建筑史上的印记。民国建筑总在回首仰视间淡然伫立,这种人文传承是生命长河里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ALTERMAN R.Nation-level planning in Democratic Countries [M]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2000.

[2]胡适.胡适四十自述[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

[3]刘丹,赵锋. 民国建筑[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4]林徽因.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5]汪晓茜.民国时代的南京职业建筑师[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徐晨起,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推荐访问: 经年 民国 走远 此去 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