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黎锦晖:毛毛雨下个不停

时间:2022-05-12 19:30:05  浏览次数:

应该通过文艺作品教会孩子们勇敢、勤奋、聪明、快乐、公平。

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通过演唱,可以掌握许多应用的国语话。唱歌、排练和演出,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功课。

——黎锦晖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数量之多,受欢迎程度之高,影响之大,直到今天尚无人可比。

——李岚清

这绝对是一个奇人,曾以黄色音乐家的头衔而被称之为中国三大文妖之一,还有二妖便是首教裸体模特素描的刘海粟和写性史的张竞生。

他的歌曲曾遭民国政府的封杀,罪名当然是靡靡之音;1949年之后,他的音乐自然是没有市场,他本人更是检讨不断,直到1967年在“文革”中去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聂耳曾是他的学生,但是学生当年对老师却是反戈一击,化名在报上批判老师的“香艳肉感”的“软功夫”;他的女儿黎明晖是歌舞班子的当红歌手,金嗓子周璇更是他的得意门徒,钱壮飞之女钱蓁蓁(黎莉莉)、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黎明健)都是他的养女,还有大名鼎鼎的“野猫”王人美,这个级别的明星可以列出十几位,这便是黎家班子和黎氏音乐。当年为了一个千里共婵娟的理想,他创立明月社,也是开了中国商业演出的先河,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既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穴头,又是一个文化产业的掌门人。

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一曲《老虎叫门》风行八十年,直到前几年重庆一家公司为用此曲而在网络上寻找原创作者时,才让他的名字又一次浮出了水面。

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出版家,是著名儿童杂志《小朋友》的创办人,他是五四新文化的推手,尤其是国语运动的先锋,他创作儿童歌曲的初衷即是为了推广国语,他的观点是——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通过演唱,可以掌握许多应用的国语话。唱歌、排练和演出,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功课。

他有兄弟姐妹十一人,其中兄弟八人,人称湘潭八骏,他排行老二,长兄锦熙是语言学家,三弟锦耀是地质矿治学家,四弟锦纾是教育学家,五弟锦炯是土木工程学家,六弟锦明是左翼作家,七弟锦光是音乐家,八弟锦扬是旅美华人作家。他的三个妹妹也都受过良好教育。

他,便是著名的音乐人黎锦晖,1891年生人,比毛泽东大两岁,后来跟毛同为北京大学的旁听生。

一、新文化运动的推手

黎锦晖的祖父黎葆堂是举人,做过桂林知府,父亲黎培銮(字松安)是秀才,却信奉“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原则,以诗文自娱,淡泊一生,他跟齐白石是同乡同道,诗书画皆有颇高造诣,据说当年湘潭县里的好多牌匾都出自黎秀才的手笔。黎锦晖的母亲黄氏又通晓经史诗文,黎氏兄妹大多受母亲的影响和教育。黎锦晖四岁开始读私塾,受启蒙教育,且在童年时期便开始接触民间音乐,完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我和明月社》的回忆录曾经提到——我童年玩古琴和吹弹拉打等乐器,也哼过昆曲、湘剧,练过汉剧、花鼓戏……。十岁起,每年祀孔两次,参加习乐习舞……。看花鼓戏时,也曾参加演出。

大哥黎锦熙的回忆也可佐证这个音乐家的诞生是有土壤的——约当三十年前,我和舍弟……常密召小生罗二十瞎来家吃茶,尽传其歌词乐谱……。他们绝对只能口授,由我们笔之于书,谱之于乐管弦。

据说现在湖南山区的不少地方遇红白喜事时,仍习惯吹吹打打,这可能也是谭盾、宋祖英们生长的土壤吧。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黎锦晖是以一个乡村野夫、自学成材的形象登堂入室的,这跟同时期的萧友梅、赵元任、黄自他们出自名门走高雅走严肃的路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十五岁那年黎锦晖进入新式学堂昭潭高等小学堂,一学期后即进入湘潭初级中学,后又进入长沙岳麓山优级师范学堂,由此正式开启了音乐生涯。当时音乐教育刚刚在师范学堂里开设(比如我们知道李叔同便是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音乐兼图画教师),当时新式学校要开展正规的音乐教育,这就有点类似于扫盲的性质,缺的就是老师。所以湖南省教育会开办了“单级师范教练所”,培养对象就是一批五六十岁的老塾师,要教小孩唱歌,那时叫“学堂乐歌”(现在的音乐一词是从乐歌发展而来的),先得教会这些老塾师啊!有点音乐基础的黎锦晖被聘为兼职教员。他便用最粗浅的西洋音乐的知识,用他自己所说的“把真假嗓子联起来不露痕迹”的歌唱方法,教授这些爷爷辈的学生。这也是湖南以及那个时候全国师范学堂和教育会的新气象新举措之一。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黎锦晖经友人介绍成了一名北漂,他先是在北京任《大中华民国日报》的编辑,这是一份拥孙(中山)反袁(世凯)的报纸,不久便关门熄火。黎随后担任政府众议院秘书厅的一等书记,据他后来在《干部自传》中说,他能熟记六百多名议员的面孔和名字,所以在那个官场里也是如鱼得水,但是我们知道,议会民主有时像个花瓶,后来袁大总统就连花瓶都不要了,他下令解散了不听他话的议会。北漂的黎锦晖便回到了湖南长沙,加入了徐特立和其兄黎锦熙办的宏文图书编译社。因此他视徐特立先生为老师,后来在抗战中颇受非议的他也去找过徐先生,以希望通过徐的关系到延安去,据说当时徐先生没有再理睬他。黎锦晖回长沙后一开始从事的工作是编写小学教材,并正式在四所小学任音乐教员,每周多达36个课时。常常是每天都在赶来赶去,但内心还是愉悦的,因为他在做他所喜欢的事情。当时黎锦晖已经开始教学生弹风琴,唱西洋歌曲,同时选教中国传统歌曲,进行填新词等尝试。注意,这是他创作的萌芽状态,而且根子里还是中国的传统的东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黎锦晖在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时,自己就有了很明确的观点,把学校歌曲“分为修身、爱国、益智、畅怀四类,划分年级,配定教材”。所谓修身应该是品德教育,爱国当然就是思想性,益智就是指知识性,或者说是智力的开发,而畅怀应该就是娱乐或休闲性,如果要套用全面发展的观念,那么民国初年黎先生对校园儿童歌曲的定位,就包含了德智美等几个方面,黎锦晖认为“应该通过文艺作品教会孩子们勇敢、勤奋、聪明、快乐、公平”。

1916年国会恢复,黎锦晖又回北京的众议院复职,但他不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依旧是到一些学校去兼职音乐课,这时其兄黎锦熙在北京发起组织了“国语研究会”,力主改“国文”(文言文)为国语(白话文),积极宣传并推行普通话,黎锦晖便随着其兄被教育部聘为教科书的特约编纂员,由此也投身到了国语运动中,并成为他终生奋斗的一项事业,因为他一开始的音乐创作,特别是儿童歌舞剧的创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广国语运动,而这又跟后面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同源同宗且同一流向的。

与此同时,黎锦晖又把接触和搜集民间曲艺、戏剧和音乐等当作自己的功课,这一点在他的《我和明月社》的回忆中也提到过——晚上经常跟我大哥锦熙观摩京剧,我们听京剧如同上课,我们一早就抄好戏码,从《戏考》上查出戏文,作为“课本”,打头一出听到末一出,为的是了解、体会京剧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演员的风格、韵味……

黎锦晖后来这样说到——五四运动前后三年间,我在北大和孔德二校,受了蔡元培先生的启导,和钱玄同先生经常在一起问难答疑,思想上获得了相当进步。

黎锦晖这里所提及的钱玄同先生,跟其兄黎锦熙同为语言学家。我们知道蔡元培先生是提倡用美育代替宗教的,而到了1919年,原“北京大学音乐团”也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蔡元培亲任会长,黎锦晖便是会员之一,他还担任了以演奏民间音乐为主的“潇湘乐组”的组长。当时平民教育运动已经兴起,这其实也是跟国语运动互为呼应的。后来黎锦晖又主编《平民周报》,提倡平民音乐,这也是当时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且成为他一以贯之的追求,1920年,黎锦晖打出了他个人品牌,这一年他成立了一个以“明月”为名的音乐社团,其用意是“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能欣赏”。后来“明月”就成为了黎锦晖标志性的品牌。1921年,是黎锦晖事业的一个大转折,他从北京来到了上海,当时是应中华书局之邀,编写小学国语教本,后来黎锦晖又创设“国语专修学校”,从此他便在上海这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谱写出了他伟大而辉煌的音乐人生。

推荐访问: 毛毛雨 下个 不停 黎锦晖
[黎锦晖:毛毛雨下个不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