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为人民立传 攀文艺高峰

时间:2022-05-12 18:55:03  浏览次数:

文艺是引领人民前进的火炬、推动时代进步的号角。长期以来,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致力于文艺创作、表演、研究和传播,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创作出了一批有视野广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的优秀文艺精品。

电影电视剧——银幕荧屏齐丰收

被誉为“中国奥斯卡”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将于今年9月首度来到呼和浩特。中国电影家协会给出了选择我区的答案:内蒙古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电影业态极具地域代表性和影响力。

回顾内蒙古电影史,一个个难忘瞬间历历在目: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蒙春光》在内蒙古拍摄,周恩来总理亲自将片名改为《内蒙人民的胜利》; 《悲情布鲁克》被誉为“马背上的芭蕾”,荣获西班牙电影节最佳视觉效果奖,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设集体表演奖同时表彰参演该片的9名演员;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获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费城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电影节金奖”; 《季风中的马》 获第2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德格娜执导的《告别》在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国际交流基金亚洲中心特别奖; 《天上草原》获国内外各类大奖22项……

据统计,自治区影视创作者共创作故事影片及电视电影近400部,先后夺得国内国际各种奖项150余项。这在国内电影界也是少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区文艺精品创作水准。

走出大银幕再来到荧屏前,一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频频登陆各大电视台:电视剧《北方大地》于近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完美收官;讲述包头市北梁棚改的“百日攻坚”的《安居》同样在央视一套黄金档赢得收视与口碑双丰收;著名导演王新民倾注10年心血的电视剧《大盛魁》,创下最高收视率11.947、市场份额31.864的收视奇迹。

立足草原,观众看到了内蒙古文化的博大;放眼全球,世界更加了解这片神奇、美丽、富有生机的土地。多年来,内蒙古文艺工作者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有锐度、有温度、有风度的表达方式创作出了接地气、冒热气、沾泥土的影视剧作品。

民族音乐——跨越时空悠扬传唱

内蒙古被誉为“歌的海洋”,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中,蒙古族传统音乐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内蒙古的音乐在民族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

创作于1952年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955年,宝音德力格尔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国际性比赛,以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夺得了金质奖章;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于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优秀歌曲”编选入教材,并收录于《亚太歌曲集》中;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曾获日本大阪国际艺术节最高艺术奖、蒙古国国家文化艺术最高奖,创办了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

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9年,“中国蒙古族呼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除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外,科尔沁叙事民歌、爬山调、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鄂伦春赞达仁、鄂温克叙事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漫瀚调、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乌拉特民歌等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论是老一代藝术家,还是腾格尔、韩磊、齐峰、乌兰托娅、杨魏玲花、杭盖乐队、额尔古纳乐队等一批中青年音乐人;无论是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还是与时俱进的草原金曲,70年来内蒙古音乐事业蒸蒸日上,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舞台剧目——在原创与交流中不断升华

对于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舞台就是他们展示昂扬风貌和高超艺术的平台。近年来,自治区以原创剧目为重点,相继推出了一批讲述历史故事、紧扣时代主题、彰显草原文化的优秀剧目:

推出《热土》《拓跋鲜卑》《尹湛纳希》等100多部优秀剧目,多部剧目荣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项“金狮奖”。集中打造《草原情·中国梦》等多部主题晚会,《草原记忆》等一批优秀剧(节)目在国家各类演出比赛中频频获奖,《国家的孩子》等56个项目获得2014年—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我区坚持把重点作品“推出去”、让精彩作品“走出去”。经过不懈努力,文艺工作者们把传播内蒙古优秀文艺作品的道路越走越宽,真正实现了文艺传播的空间拓展:

2007年蒙古族经典风情歌舞剧《蒙古婚礼》在全国进行巡演后又走出国门,在美国刮起了“最炫民族风”; 2016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我区作品《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马可·波罗传奇》分获音舞类剧目金银奖,其中《马可·波罗传奇》赴美国驻场演出593场; 2017年,“美丽草原我的家——德国·中国内蒙古文化年”重头戏大型蒙古风情歌舞文艺演出亮相世界公园,蒙古族舞蹈、马头琴演奏等让人仿佛置身辽阔壮美的内蒙古……

广大文艺工作者满怀创作激情,躬耕于舞台,旨在创作人民满意的剧目,推动内蒙古舞台艺术创作出精品树高峰,并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新的升华。

文学作品——几度辉煌于全国文坛

内蒙古作家用文学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巨变、弘扬民族文化,为各族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经过70年的发展,内蒙古文学取得了优异成绩,文学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学创作更加积极活跃,文学队伍更加意气风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伴随着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新生的文艺工作者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致力于文学艺术的创作、研究、传播。以阿·敖德斯尔、玛拉沁夫、纳·赛音朝克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在文学园地中辛勤耕耘,写就了内蒙古文学优美壮丽的篇章。《草原》《花的原野》杂志的创办,进一步为内蒙古作家成长成才提供了土壤和平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蒙古文学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老一代作家不断突破创新,中青年作家脱颖而出。玛拉沁夫的《活佛的故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大奖,杨啸的长篇小说《鹰的传奇》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大奖和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茫茫的草原》《骑兵之歌》《草原雾》等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和庄重文文学奖。1984年,为表彰内蒙古文学创作最高成就的文艺作品,自治区特设立了内蒙古文学艺术创作最高荣誉奖——索龙嘎文学奖。

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文学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期。长篇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特·官布扎布的《蒙古密码》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蒙古往事》被列入笫七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阿尔泰的诗歌获庄重文文学奖,阿云嗄的长篇小说《满巴扎仓》获朵日纳文学大奖,等等。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我区始终坚持用文艺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创作歌颂人民,自觉担当起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鼓与呼、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为人民立传的使命,推动文艺创作实现由“高原”向“高峰”的跨越。

责任编辑:刘 佳

推荐访问: 为人民 文艺 立传 高峰